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优化学科教学过程。本文中我就针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习惯进行探究,谈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工作的开展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9.143
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是学科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所以教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重点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尤其是注重学生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提升,最终将学校教育中教师教,学生跟着学习的状态转换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交流、思考的状态。所以,在我看来当前的教育教学体制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秉持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的设置都围绕着学生的需要,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营造高效的课堂、活跃的教学范围、良好的师生关系等,保证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高的学习效果。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科目,也是中国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科目。本文中我选择探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因为从语文这门学科来看,其包含的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学习项目,所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长久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应的学科思维,掌握学科知识的学习规律,而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方面的不成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积极性缺失,甚至因为受挫折能力较弱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畏难心理,一遇到困难就下意识逃避。所以也就更加需要我们在教学一开始就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习惯矫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其耐性和恒心。那么本文中我就从日常教学入手,谈谈如何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上的良好习惯,进而塑造其思维,构建其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让课堂“动起来”
小学生天性好动、活泼,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语文涉及的文学和语言类内容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于塑造活跃性的课堂,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输出形式,充分发挥语言和文学类知识内容的灵活性,规避其枯燥性,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并在其中引导学生形成多思考、多动脑、多实践的听课习惯。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例如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我们一边给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对应的故事情节,可以针对文章的理解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问题思考,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其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内容提醒学生进行笔记等,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边学、边记、边思考的方式,逐步塑造学生养成听课过程中适当时机记笔记,并从中筛选、归纳自身学习难点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其次,我们还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对小学语文来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字词识记和简单的语境理解能力,结合小学生爱玩闹的天性,我们可以将知识学习融入游戏之中,如复习巩固字词或者音节等知识点,开展“开火车”等小游戏,通过卡片、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辅助,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形成快速思考的习惯,并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猜字谜、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等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耍过程中形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基于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章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对应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课下督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习惯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积极性,尤其是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固然和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关,以考试为主,分数至上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进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也潜移默化地残留到了日常教学中,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习惯。
首先,在课下督导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养成课下主动学习的习惯。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课业压力相对较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富余时间较多,结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现实,我们需要抓住有限的课下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巩固。通过制定导学案,将之前所学内容和新内容进行融合性的呈现,让学生在课下以作业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巩固,同时还能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预习,如布置阅读练习、课文内容整理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课下学习意识,进而养成课下主动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创新作业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从教学研究中心我们能够得出,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天性,一并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对于语文来说,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思维触角的形成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在应试教育中,这些都被考试分数所打压。所以,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下,我们重新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日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布置创新性课题,如让学生养一盆植物,然后根据植物的成长记录日记,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然后分享体验,针对课堂内容自己搜集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课下实践,接触生活,丰富情感思维,也让学生脱离传统背诵、书写的桎梏,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边无际,进而逐步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动力,引导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和创新的习惯。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不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从“源头”抓起,让学生在接触学科知识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性的学科学习认知,进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逐步形成对应的个性化思维和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小学阶段构建起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为将来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超.童心童言童行,打造优质语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J].学理论,2013(21):308-309.
[2]王晓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3(20):120-12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9.143
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是学科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所以教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重点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尤其是注重学生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提升,最终将学校教育中教师教,学生跟着学习的状态转换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交流、思考的状态。所以,在我看来当前的教育教学体制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秉持着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的设置都围绕着学生的需要,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营造高效的课堂、活跃的教学范围、良好的师生关系等,保证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高的学习效果。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基础科目,也是中国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科目。本文中我选择探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因为从语文这门学科来看,其包含的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学习项目,所以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长久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应的学科思维,掌握学科知识的学习规律,而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方面的不成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积极性缺失,甚至因为受挫折能力较弱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畏难心理,一遇到困难就下意识逃避。所以也就更加需要我们在教学一开始就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习惯矫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其耐性和恒心。那么本文中我就从日常教学入手,谈谈如何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上的良好习惯,进而塑造其思维,构建其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让课堂“动起来”
小学生天性好动、活泼,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语文涉及的文学和语言类内容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于塑造活跃性的课堂,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输出形式,充分发挥语言和文学类知识内容的灵活性,规避其枯燥性,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并在其中引导学生形成多思考、多动脑、多实践的听课习惯。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例如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我们一边给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对应的故事情节,可以针对文章的理解给予学生思维上的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问题思考,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其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内容提醒学生进行笔记等,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边学、边记、边思考的方式,逐步塑造学生养成听课过程中适当时机记笔记,并从中筛选、归纳自身学习难点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其次,我们还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对小学语文来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字词识记和简单的语境理解能力,结合小学生爱玩闹的天性,我们可以将知识学习融入游戏之中,如复习巩固字词或者音节等知识点,开展“开火车”等小游戏,通过卡片、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辅助,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形成快速思考的习惯,并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猜字谜、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等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耍过程中形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基于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章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对应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课下督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习惯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积极性,尤其是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固然和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关,以考试为主,分数至上的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进而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也潜移默化地残留到了日常教学中,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习惯。
首先,在课下督导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养成课下主动学习的习惯。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课业压力相对较小,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富余时间较多,结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现实,我们需要抓住有限的课下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巩固。通过制定导学案,将之前所学内容和新内容进行融合性的呈现,让学生在课下以作业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巩固,同时还能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预习,如布置阅读练习、课文内容整理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课下学习意识,进而养成课下主动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创新作业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从教学研究中心我们能够得出,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天性,一并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对于语文来说,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思维触角的形成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在应试教育中,这些都被考试分数所打压。所以,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下,我们重新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日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布置创新性课题,如让学生养一盆植物,然后根据植物的成长记录日记,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然后分享体验,针对课堂内容自己搜集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课下实践,接触生活,丰富情感思维,也让学生脱离传统背诵、书写的桎梏,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边无际,进而逐步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动力,引导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和创新的习惯。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不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从“源头”抓起,让学生在接触学科知识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性的学科学习认知,进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逐步形成对应的个性化思维和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小学阶段构建起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为将来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超.童心童言童行,打造优质语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J].学理论,2013(21):308-309.
[2]王晓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3(20):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