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湘西故事”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r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因其丰富的农村经历和众多富有乡村气息的文学作品而被人们称之为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将浓郁的湘西情节融入其中,进而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别具特色的湘西乡土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的乡土文化与当时的都市潮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通过对当地的社会风俗、乡土人情等的描写,勾勒出情、义、利并重的湘西画面,并赋予其中的人物以情色和乡土气息,在人与自然的妥协中塑造出一个个率真、自然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湘西;故事;乡土人情;风俗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湘西一直是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之地”,在民间文学上更是有着“神地”的美誉,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在诸多文学作品当中也时常见到其独具魅力的身影。与湘西有关的文学作品更是异彩纷呈,从屈原的《九歌》到蒲松龄的《竹青》,将一幅幅湘西风情尽显世人眼中。虽然在滚滚历史长河当中,湘西一度有“武陵蛮荒”之称谓,曾经饱受了战乱的侵蚀从而被人们称作是“中国的盲肠”,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湘西的民族文化备受摧残。尽管如此,湘西的民间文学依然以其独有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深植于百姓当中,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而代代流传[1]。
  近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自幼生活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早年在酉水和沅水之间度过了其少年时光,多年奔走在湘西的十多个城镇、码头,给他的文学创作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在湘西民间文学的熏陶之下,他汲取其中的精华,通过湘西系列小说作品将他个人的体验、湘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沈从文“湘西故事”的背景
  (一)湘西的自然环境
  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上来看,湘西的地形地貌构成复杂,其中高山、盆地和丘陵较多,河谷湖泊分布较广,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春秋季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暂,更多的则是雨量较多的夏季,冬季气温比较低且雨量很少,因此湘西的土地资源并不多,大多数农业种植在山坡上进行,基础很差。虽然没有丰富的农业基础,但湘西地区却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水利和自然资源,沉水横贯湘西,锌、铁、锰矿分布众多,水杉、银杏等珍稀树种遍地可见,这也让湘西地区成为国内比较著名的旅游胜地。
  美丽而富有活力的湘西,从人居环境上看是非常适宜居住的地方,碧水青山间的一个个村寨掩映在花草树丛之中,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间仙境。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在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提到武陵山与雪峰山相映成趣,但这也成为了阻碍湘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两座山脉的隔断下,湘西地区被分割成了许多丘陵和平原,且面积都很小,相互之间的交通成为多年来的一大难题,如果失去了水路交通,湘西将会是一个更加贫瘠的地区[2]。
  (二)湘西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征
  1.湘西的民族分布及历史
  在湘西,当地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其中土家族分布最广,苗族、瑶族、侗族次之,而人口分布最少的民族是回族与白族。从地域空间上来看,土家族主要以张家界为主要居住地,而湘西刚好与张家界的保靖、龙山以及永顺相邻。除此之外,在与四川、贵州接壤处的花垣、凤凰与吉首则是分布着苗族居民,侗族与瑶族主要分布在芷江和新晃。
  南宋的时候在此建立了小朝廷,从而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其一直都被作为是朝廷流放与谪贬的地区。一直到明清时期,湖南才被人们所关注,来自广东、安徽和江西的大量移民迁入湖南,整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甚至在清朝的时候一度超过了江西,尤其是洞庭流域的粮食生产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湖南逐渐走向了文化鼎盛,程朱理学更是赋予湖南非常高的文学地位。在湖南省,湘西地区较之于湘北要更加贫困,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人口也很少,所以经济文化也十分滞后。
  2.湘西的文化发展
  在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之下,汉族文化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有力推动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发展。早在尧舜禹时代,湘西就已经是一个外来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共同开发之地,秦汉时期巴人进入湘西,六朝時期的纷繁战火导致众多汉族人口迁入湘西,而在明清时代又因为战乱中急剧减少的人口需要补充,江西、广东等地的人口也大量迁入到湖南,其中有一大部分人进入到湘西地区,种种因素的影响,让湘西地区形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各民族融合居住的格局。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湘西本土的土家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变得斑驳,要想找出其具体的特征很难,所以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与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湘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多大差异,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湘西风土人情[3]。
  二、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故事”
  站在民众的视角创作出来的民间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很容易与人们的心灵与情感形成共鸣,深受民众的喜爱。它与正统的书面文学作品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其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一种观照与被观照的关系,极大地弥补了书面文学创作中的缺陷,拉进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特质才使得很多文学大家从民间文学当中汲取营养。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当中,有着很大一部分人均来自农村,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乡村情怀早在很小的时候就植根于他们的情感当中,这也导致了这部分作家在很小的时候就与民间文学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关系,即便是在以后的创作当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其对民间文学的特有情感,沈从文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湘西的民间故事
  流传于湘西地区的民间故事大多源自于生活,故事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现实为背景,甚至可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其原型,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改造自然、反抗压迫等活动当中逐渐形成了。其中更有很大一部分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了乡土之间的唯美爱情,以平凡的故事诉说着家庭中的情感纠葛,在人情往来当中倾诉着伦理、道德、经验、教训……这些故事在湘西民间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被人们所传诵,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故事情节也越来越完整,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因自幼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沈从文从这些民间故事当中大量汲取营养,并将其运用到小说作品当中。当我们手捧他的小说仔细研读的时候,难免会发出会心一笑,“原来这个故事是这么的熟悉”。细数沈从文的小说,以这些民间文学为基础的“故事”有十多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一日故事》《猎人故事》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在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那浓浓的湘西情节。
  在小说《猎人故事》当中,沈从文以民间寓言的方式勾画出了乌龟和雁鹅这两个各有寓意的主题形象。在细读之后我们发现乌龟的迂腐、消极、狭隘甚至是自欺欺人、不思进取的思想,在现实生活当中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的体现。小说中作者对这样的形象不遗余力地给予了否定与批判,但同时又从另一个层面上对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一些优点进行了褒扬与肯定,尤其是将一个个问题提升到人格的修养、灵魂的塑造层面,更是对这样一种精神的赞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疑,沈从文先生在小说创作当中保留了民间文学所特有的那种气质,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肯定。
  (二)湘西的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形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采用诗性化的语言和演唱的形式来展现民众的情感,因此其也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通常被称之为民歌。而从歌曲的角度上,我们通常又将民歌划分为民谣和民歌两种。湘西本就是一个民歌文化非常盛行的地方,众多少数民族中的民歌民谣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小听着民歌长大的沈从文,在耳濡目染之下难免会去不自觉地“秀一手”。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同样融入了很多民歌元素,这些民歌实质上更是对湘西风土人情的一种折射。读沈从文的作品,其中的民间歌谣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这也正是映照了沈从文先生自己评价屈原时说过的话,透过充满神奇与浪漫的诗歌,我们所看到的不正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吗?
  在小说当中,沈从文先生的劳动歌以明快而简洁的语言、生动而质朴的内容、通俗而易懂的表达,向读者展示了劳动者的形象,歌谣形式整齐而韵律工整,讲求对应。这与湘西民间劳动歌所呈现出的粗犷、强悍且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特点相得益彰,更是对劳动者与生命力的文学观照。
  在湘西,除了劳动歌而外,同时还流传着一种生活歌,这些民歌是以人们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出来的,其中有展现劳动场景的,有展现妇女生活的,有表现工匠做工的,等。沈从文受这些生活歌的启发,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作品当中,既給作品带来韵律上的美感,同时更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三、结语
  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留下的是闪耀着智慧的精华。湘西,从尘封的历史当中走来,无需他人的华美赞誉,更不需要任何的褒扬,依旧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熠熠闪光。其中带来这独特光辉的是她那独有的气质与多民族融合的情怀。在湘西水土的滋养下,沈从文先生在其作品当中浓缩了大半个湘西,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湘西的留恋与难以割舍。也唯有他那生动而质朴的笔墨方能勾勒出如此完美的湘西意境。可以说,是湘西民间文学成就了沈从文先生,更是沈从文先生透过其文学作品在传达着这唯美的一方经典。
  参考文献:
  [1]刘西越.沈从文创作中的情绪记忆研究[D].苏州大学,2018.
  [2]张宏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间性的成因[J].文学教育(下),2016(8):16-18.
  [3]莫华秀.试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间故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5):73-75.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插画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普及,参与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插画在主题上、材料上、呈现方式是都有以往大有不同。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插画专业的毕业设计的展出,使人眼前一亮,不
【摘要】《人体解剖学》包含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其内容繁杂,名词术语众多且抽象。结合医学护理专科学生的特点及多年的教学体会,介绍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及如何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更好的满足教和学。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 护理专业 ;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58-01 《人体解剖学》
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突出服务属性的指导地位,是当前引领学生工作发展的指南针,更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手棋
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总结了20例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发生Ⅲ度放射性皮炎的治疗及综合护理.采用氧疗联合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协同治疗宫颈癌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传统的《Flash动画制作》课程考核方式的缺点,阐述了考核改革的必要性,进而结合Flash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使之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  【关键词】Flash动画制作 ; 课程 ; 考核方式 ;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本文对旅游景点的中英文介绍文本的差异进行对比,对中英景区介绍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中英思维差异之处。文章旨在丰富现有旅游文体的研究,也希望能够对旅游英语应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当胡敏走在伦敦罕有的阳光里,他还不曾预想,接下来这个匆促的会晤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他同样不曾预料,中国的雅思教育,正是由此,进入了一段具有划时代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无疑是改变农村初中生学习美术课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实际,浅谈如何培养农
摘 要:梁启超一生的思想经历了大致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其思想的最后阶段,梁启超的思想重新扎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生命活力,借对孔子思想的重新阐释,大力弘扬儒家文化,为儒家文化正名。  关键词:梁启超;孔子;儒家文化  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中,不论是在政治、历史、文学亦或是教育上,梁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每天不断学习,改进管理办法,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班级活动氛围,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管理好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