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直观感知,形成表象;另一方面还要发现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抽象出数学概念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小学生数学意识得以培养,运用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直观感知;抽象思维;策略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必须借助感性认识,通过具体事物直观形象的支持去实现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数学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直观感知,形成表象;另一方面还要发现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抽象出数学概念原理。下面结合书中的观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直观感知与抽象概括在教学中的一点儿做法。
一、 讲究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有著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优美生动,富有节奏,感染力强,就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面积和面积的单位”这节课中,用直观法比较转成平面图形的大小时,就用激励的语气:“谁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两个图形哪个大?哪个小?”用重合法来比较时,就用激励的语气:“考考你们谁最聪明,能想个办法,很快地证明这两个图形是不是相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时,就用鼓励的语气:“谁愿意上来当一回小老师,把你巧妙的数法告诉大家。”这一问,就丰富了原来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兴致勃勃,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而这也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题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堂发散思维与探究质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足够的自信来表达出想法。所以想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帮助,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以此来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与见解,这样也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此外,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要先掌握好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等特点,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从不同的教学难度上出发,找出可以提高思维发散的重点,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一些对数学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新的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全方面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如:在开展加减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1、3、5、7的数字,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答案,同时还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教师再进行有效的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在感知内容上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直观感知是抽象概括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直观素材,让学生充分地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在观察、操作、思考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动作、听觉、思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数学知识的抽象与理解提供支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运动二——旋转》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然后通过课件ppt播放学生说到的旋转现象“转动的风车、转动的钟表、转动的风扇、转动的秋千”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心思考,这些旋转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学生在问题引领下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初步感悟到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在直观中初步建立表象,发展了抽象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直观素材,学生在动手“撕拼”和“折拼”中发现了共性,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三个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最后教师又借助“长方形推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利用直角三角形推出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和是180°,进而归纳推出所有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样,在动手操作与抽象推理中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数学知识。
四、 在呈现过程上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教材中呈现的数学内容多是静态的数学知识,“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动态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去深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在头脑里的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能够促进对数学内涵的理解。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笔者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方式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动态化的过程。
(一)学生动态展示,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动手“数”、动手“剪”、动口“说”等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课件动态展示,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同样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空间。学生首先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初步感受到可以把曲线的圆转化成近似的直线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然后借助想象进行推理,最后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把圆形无限等分,验证了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 在感悟联系上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表达学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动作表征、图形表征、符号表征;相对于前两种表征“符号表征”是更抽象的一种表征,在教学中应加强之间的沟通,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感悟。
(一)图式结合,沟通联系,逐步抽象
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鸡兔共有7个头,20个脚,鸡兔各有几只?”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学生先画了7个○表示7個头,然后又在每个○下面画了2个竖线表示脚,这样少画了6个脚,每个小鸡再填上2个脚就可以变成兔,需要再让3只小鸡变成小兔。学生通过画图解决了问题,接下来笔者又引导学生,你能不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每一步画图的意思,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出了每一步图画的意思;接下来笔者变换题目中的鸡兔总数和脚的总数,引导学生直接用数学式子表示图画的意思,学生慢慢脱离图形,理解了算式的真正意义。
(二)数式结合,沟通联系,逐步抽象
还是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用表格表征题目意思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里的规律,学生初步发现“每增加一只鸡就会减少两只脚”,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征表格的意思,学生用“1×2 (7-1)×4=26—调整—2×2 (7-2)×4=24—调整—3×2 (7-3)×4=22—调整—4×2 (7-4)×4=20”。这时,笔者又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刚才表达的过程,学生想到了“x×2 (7-x)×4=20”。这样,学生经历了具体表格到半抽象的算式,再到抽象的代数式,学生在经历过程中,发现了联系,理解了抽象的代数式的内涵。
(三)数形结合,沟通联系,逐步抽象
在教学《比赛场次问题》一课时,“14个人每两个人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的问题时,学生首先想到化繁为简,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探究。学生们经历了从画人物图像过渡到用数学点线表示,经历从“2人比赛、3人比赛、到4人比赛、5人比赛……”分别比赛几场。然后用数学式子表示每组线条的数量,学生在“画图——探索—表征”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和规律,并学会了用数学式子表达比赛场次总数的方法,感悟到数学的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教学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重点培养好学生的直观感知,以及抽象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小学生数学意识得以培养,运用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实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华.浅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兴趣的培养与发展[J].考试周刊·数学教育与研究,2011(86).
[2]杨秀盛.浅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兴趣的培养与发展[J].读写算,2012(74).
[3]王润枝.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神州,2013(26).
[4]徐建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
[5]於小勇.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
作者简介:
许丽萍,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市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直观感知;抽象思维;策略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必须借助感性认识,通过具体事物直观形象的支持去实现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数学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直观感知,形成表象;另一方面还要发现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抽象出数学概念原理。下面结合书中的观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直观感知与抽象概括在教学中的一点儿做法。
一、 讲究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的优劣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有著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层次分明,情感真挚,优美生动,富有节奏,感染力强,就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面积和面积的单位”这节课中,用直观法比较转成平面图形的大小时,就用激励的语气:“谁能很快地比较出这两个图形哪个大?哪个小?”用重合法来比较时,就用激励的语气:“考考你们谁最聪明,能想个办法,很快地证明这两个图形是不是相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时,就用鼓励的语气:“谁愿意上来当一回小老师,把你巧妙的数法告诉大家。”这一问,就丰富了原来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兴致勃勃,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而这也就成为学生质疑问题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堂发散思维与探究质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足够的自信来表达出想法。所以想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帮助,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以此来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与见解,这样也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此外,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要先掌握好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等特点,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从不同的教学难度上出发,找出可以提高思维发散的重点,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一些对数学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新的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全方面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如:在开展加减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1、3、5、7的数字,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答案,同时还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教师再进行有效的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在感知内容上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直观感知是抽象概括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直观素材,让学生充分地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在观察、操作、思考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动作、听觉、思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为数学知识的抽象与理解提供支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运动二——旋转》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然后通过课件ppt播放学生说到的旋转现象“转动的风车、转动的钟表、转动的风扇、转动的秋千”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心思考,这些旋转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学生在问题引领下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初步感悟到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在直观中初步建立表象,发展了抽象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直观素材,学生在动手“撕拼”和“折拼”中发现了共性,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三个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最后教师又借助“长方形推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利用直角三角形推出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和是180°,进而归纳推出所有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样,在动手操作与抽象推理中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数学知识。
四、 在呈现过程上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教材中呈现的数学内容多是静态的数学知识,“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动态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去深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在头脑里的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能够促进对数学内涵的理解。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笔者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方式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动态化的过程。
(一)学生动态展示,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活动空间。学生通过动手“数”、动手“剪”、动口“说”等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课件动态展示,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同样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空间。学生首先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初步感受到可以把曲线的圆转化成近似的直线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然后借助想象进行推理,最后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把圆形无限等分,验证了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 在感悟联系上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表达学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动作表征、图形表征、符号表征;相对于前两种表征“符号表征”是更抽象的一种表征,在教学中应加强之间的沟通,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感悟。
(一)图式结合,沟通联系,逐步抽象
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鸡兔共有7个头,20个脚,鸡兔各有几只?”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学生先画了7个○表示7個头,然后又在每个○下面画了2个竖线表示脚,这样少画了6个脚,每个小鸡再填上2个脚就可以变成兔,需要再让3只小鸡变成小兔。学生通过画图解决了问题,接下来笔者又引导学生,你能不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每一步画图的意思,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出了每一步图画的意思;接下来笔者变换题目中的鸡兔总数和脚的总数,引导学生直接用数学式子表示图画的意思,学生慢慢脱离图形,理解了算式的真正意义。
(二)数式结合,沟通联系,逐步抽象
还是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用表格表征题目意思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里的规律,学生初步发现“每增加一只鸡就会减少两只脚”,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征表格的意思,学生用“1×2 (7-1)×4=26—调整—2×2 (7-2)×4=24—调整—3×2 (7-3)×4=22—调整—4×2 (7-4)×4=20”。这时,笔者又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刚才表达的过程,学生想到了“x×2 (7-x)×4=20”。这样,学生经历了具体表格到半抽象的算式,再到抽象的代数式,学生在经历过程中,发现了联系,理解了抽象的代数式的内涵。
(三)数形结合,沟通联系,逐步抽象
在教学《比赛场次问题》一课时,“14个人每两个人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的问题时,学生首先想到化繁为简,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探究。学生们经历了从画人物图像过渡到用数学点线表示,经历从“2人比赛、3人比赛、到4人比赛、5人比赛……”分别比赛几场。然后用数学式子表示每组线条的数量,学生在“画图——探索—表征”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和规律,并学会了用数学式子表达比赛场次总数的方法,感悟到数学的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教学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加强对小学生的思维训练。要重点培养好学生的直观感知,以及抽象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小学生数学意识得以培养,运用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实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华.浅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兴趣的培养与发展[J].考试周刊·数学教育与研究,2011(86).
[2]杨秀盛.浅论小学数学教育中兴趣的培养与发展[J].读写算,2012(74).
[3]王润枝.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神州,2013(26).
[4]徐建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教学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
[5]於小勇.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
作者简介:
许丽萍,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