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歌文本解读的机械化、空泛化,严重影响了课堂诗歌教学目标的完成。本文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阅读的方法,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寻诗歌中的诗情,并在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情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力求达成诗歌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诗歌教学 诗情 文本分析 比较阅读
一、诗歌文本诗情解读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达到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单纯、机械地讲读诗歌,认为只要领着学生多读、多背就可以培养诗感的想法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体会不到诗歌的魅力反而会心生厌恶。作为中国语言文字魅力的最好体现,诗歌长久以来被教师误读、被学生嫌弃,唯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只是考试中的各种各样的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技巧、各种答题模式,本已读不明白诗歌的学生套用模式,依葫芦画瓢,开始对诗歌进行生硬解剖,优美的诗情被单纯的思想内容讲解割裂,朗朗上口的优美语言被各种修辞生解。学生抱怨负担重,教师郁闷课难教,舆论对诗歌教学的批评让本已弊病重重的课堂更加迷失了正确的教学方向。为了解决诗歌的生硬解读造成的问题,寻求诗歌教学的正确方向,下面我们将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诗歌文本的诗情解读。所谓诗意解读,简单来说就是以文本细读为基础,通过字、词、句的具体探究,还原诗歌创造的语境,了解诗歌中蕴含的真正感情即诗情。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诗意解读
大部分的读者都只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得非常好,但是充其量只是解读出上片写景的壮阔,为抒发感情奠定基础。下片借周瑜的事迹来抒发词人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但是这些并不能充分显示出这首词的个性,也就是说没有读出它的诗情。如果仅仅把《念奴娇·赤壁怀古》拿来分析,未尝不可,但是孤立地考查任何事物都是难以讨好的,最简单的比较就是同类比较。[1]同样书写建功立业的渴望,别人怎么写,我也怎么写,这就落入俗套了,你能写出差异、写出个性,这才叫有水平,不管是作家的人格还是作品的风格才能有突破,才能算出彩。我们这里为了更好体现这首词的诗情,先对文本进行细读,再选择同一时代,同为豪放词的代表的、同样表达建功立业渴望的辛弃疾的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放在这里作简单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和差异,能够刺激学生思考,加深印象。
这两首词都写于词人失意之际,都是借古人事迹来感慨自身命运,有对前途的慨叹,也有自身的挣扎。但是,从两个人的写作背景看,由于两个人的着眼点不同,命运有差异,故两人在情感上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际,此时的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几经贬谪,最终因为“乌台诗案”含冤被发配,内心虽有不平之气,但更多的是屡遭重伤之后对仕途心生绝望之意。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一个“淘”字将历史的选择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古人云:“吹进狂沙始到金”被淘尽的应该是平凡、普通的人物,至于词人自己到底是被淘的沙,还是留下来的金,当时的词人恐怕难以回答,只知道留下的是千古的风流人物。既然来到名为“赤壁”的地方,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三国时的那场著名战役。根据考察,当年的赤壁战场并不是苏轼去过的这个地方,词人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用“人道是”——听别人说,“故垒西边”——有战争遗迹,堵上了这一缺口,使下文的叙述更加合理。“乱石穿空”讲山势陡峻,直插霄汉,比较“穿”与“插”前者更有力度,更带有气势。“惊涛拍岸”既带有动作又带有声音。“卷起千堆雪”是在描写浪花拍岸的气势,“雪”字既有形象又带寒意,虽只是简单的描写山、描写波涛,却营造了战场的气氛。面对此情此景,作者自然生出无限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对古人的赞扬,也带有自身生不逢时的遗憾,这种情绪消融在壮阔的画面中,留下满腔豪情。
下片主要是通过塑造周瑜的形象来反衬自身的命运。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苏轼为何会选择周瑜,明明还有一个比周瑜更成功的人物——诸葛亮,作者为何舍诸葛孔明而选择周公瑾呢?从苏轼对周瑜的态度看,苏轼眼中周瑜要比诸葛亮更值得羡慕,因为当年赤壁之战之时,周瑜已经是东吴兵马大都督,年轻有为,名扬天下,而当时的诸葛亮正在努力打响他初出茅庐的第一枪,名声自然敌不过周瑜。所以苏轼说“遥想公瑾当年”而不是“遥想孔明当年”。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周瑜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娶得还是当年闻名天下的美女小乔。与周瑜相似的是,苏轼与第一任妻子王弗也十分恩爱,而且王弗也是一位美女兼才女,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只可惜王弗早逝,苏轼心中一直不能忘怀,所以在妻子逝世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苏轼对“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瑜自然是十分羡慕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代指赤壁之战的胜利,“灰飞烟灭”与“谈笑间”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周瑜的淡定、从容。关于这一句“强虏灰飞烟灭”又有作“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显然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风猛火烈,飞埃绝漫,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把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这符合“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至于“强虏”之说则重在其夸张手法的运用,但是细细分析,这未免夸张得有点过,所以“樯橹灰飞烟灭”更好一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到了这里,苏轼的精神状态已经不清醒了,通过下文我们可以推知,苏轼已经喝醉了,所以用“神游”二字点明作者已进入虚幻的境界,此时的感情应该是不受节制的,满腔的思绪全部冲出,想到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落得如此地步,不禁苦笑自己太“多情”,以至于当年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老头子,还是难以实现理想。真是世事无常,人生难料,既然我已注定难以实现梦想,那我还是喝酒吧。这是既是词人看破世事的豁达也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体现。
三、诗歌文本比较阅读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样是通过感古之幽情发现实之感慨,虽与苏轼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但是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所抒写读的情怀也有不同之处。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词人闲置多时又被重新启用之际,怀着热情和壮志来到前线后才发现,自己只是韩侂胄来充门面的棋子,面对当权派的草率北伐主张,词人忧愤、担心、失望的各种情感交织,在来到京口北固亭的时候,面对这个满是历史的地方,满腔情感自然要爆发,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作为军事重镇,东吴大帝曾在这里建都,以区区东吴之地抵抗曹魏。崛起孤寒的宋武帝刘裕也是在这里奋战,取代偏安的东晋政权,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当年的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还在,可是当年的辉煌却已经不再,如今的南宋王朝军事力量薄弱、朝廷软弱、吏治腐败,昔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与如今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心中自然受到煎熬。当年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教训不能唤醒贪功冒进的韩侂胄一派,国破家亡的教训在安逸的假象下早已被百姓遗忘,唯一清醒的“廉颇”却无人赏识,此种情景之下,作者更多想到的是国家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自身的忧愤也就没有那么浓烈了。因此,辛词通篇用典,意在唤醒,说服力较强。
总之,苏词通过神游古战场遗址来悲叹自身命运,反观人生无常,带有较多的“自我”成分,与苏词相比,辛词自我成分减弱,抒情性降低。一个重在借古抒己怀,一个重在借古发国忧,虽同为怀古却显露出不同的诗情。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53.
关键词: 诗歌教学 诗情 文本分析 比较阅读
一、诗歌文本诗情解读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达到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单纯、机械地讲读诗歌,认为只要领着学生多读、多背就可以培养诗感的想法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体会不到诗歌的魅力反而会心生厌恶。作为中国语言文字魅力的最好体现,诗歌长久以来被教师误读、被学生嫌弃,唯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只是考试中的各种各样的诗歌鉴赏题目的答题技巧、各种答题模式,本已读不明白诗歌的学生套用模式,依葫芦画瓢,开始对诗歌进行生硬解剖,优美的诗情被单纯的思想内容讲解割裂,朗朗上口的优美语言被各种修辞生解。学生抱怨负担重,教师郁闷课难教,舆论对诗歌教学的批评让本已弊病重重的课堂更加迷失了正确的教学方向。为了解决诗歌的生硬解读造成的问题,寻求诗歌教学的正确方向,下面我们将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诗歌文本的诗情解读。所谓诗意解读,简单来说就是以文本细读为基础,通过字、词、句的具体探究,还原诗歌创造的语境,了解诗歌中蕴含的真正感情即诗情。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诗意解读
大部分的读者都只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得非常好,但是充其量只是解读出上片写景的壮阔,为抒发感情奠定基础。下片借周瑜的事迹来抒发词人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但是这些并不能充分显示出这首词的个性,也就是说没有读出它的诗情。如果仅仅把《念奴娇·赤壁怀古》拿来分析,未尝不可,但是孤立地考查任何事物都是难以讨好的,最简单的比较就是同类比较。[1]同样书写建功立业的渴望,别人怎么写,我也怎么写,这就落入俗套了,你能写出差异、写出个性,这才叫有水平,不管是作家的人格还是作品的风格才能有突破,才能算出彩。我们这里为了更好体现这首词的诗情,先对文本进行细读,再选择同一时代,同为豪放词的代表的、同样表达建功立业渴望的辛弃疾的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放在这里作简单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和差异,能够刺激学生思考,加深印象。
这两首词都写于词人失意之际,都是借古人事迹来感慨自身命运,有对前途的慨叹,也有自身的挣扎。但是,从两个人的写作背景看,由于两个人的着眼点不同,命运有差异,故两人在情感上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际,此时的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几经贬谪,最终因为“乌台诗案”含冤被发配,内心虽有不平之气,但更多的是屡遭重伤之后对仕途心生绝望之意。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一个“淘”字将历史的选择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古人云:“吹进狂沙始到金”被淘尽的应该是平凡、普通的人物,至于词人自己到底是被淘的沙,还是留下来的金,当时的词人恐怕难以回答,只知道留下的是千古的风流人物。既然来到名为“赤壁”的地方,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三国时的那场著名战役。根据考察,当年的赤壁战场并不是苏轼去过的这个地方,词人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用“人道是”——听别人说,“故垒西边”——有战争遗迹,堵上了这一缺口,使下文的叙述更加合理。“乱石穿空”讲山势陡峻,直插霄汉,比较“穿”与“插”前者更有力度,更带有气势。“惊涛拍岸”既带有动作又带有声音。“卷起千堆雪”是在描写浪花拍岸的气势,“雪”字既有形象又带寒意,虽只是简单的描写山、描写波涛,却营造了战场的气氛。面对此情此景,作者自然生出无限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对古人的赞扬,也带有自身生不逢时的遗憾,这种情绪消融在壮阔的画面中,留下满腔豪情。
下片主要是通过塑造周瑜的形象来反衬自身的命运。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苏轼为何会选择周瑜,明明还有一个比周瑜更成功的人物——诸葛亮,作者为何舍诸葛孔明而选择周公瑾呢?从苏轼对周瑜的态度看,苏轼眼中周瑜要比诸葛亮更值得羡慕,因为当年赤壁之战之时,周瑜已经是东吴兵马大都督,年轻有为,名扬天下,而当时的诸葛亮正在努力打响他初出茅庐的第一枪,名声自然敌不过周瑜。所以苏轼说“遥想公瑾当年”而不是“遥想孔明当年”。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周瑜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娶得还是当年闻名天下的美女小乔。与周瑜相似的是,苏轼与第一任妻子王弗也十分恩爱,而且王弗也是一位美女兼才女,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只可惜王弗早逝,苏轼心中一直不能忘怀,所以在妻子逝世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苏轼对“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瑜自然是十分羡慕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代指赤壁之战的胜利,“灰飞烟灭”与“谈笑间”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周瑜的淡定、从容。关于这一句“强虏灰飞烟灭”又有作“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显然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过程。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风猛火烈,飞埃绝漫,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把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这符合“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至于“强虏”之说则重在其夸张手法的运用,但是细细分析,这未免夸张得有点过,所以“樯橹灰飞烟灭”更好一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到了这里,苏轼的精神状态已经不清醒了,通过下文我们可以推知,苏轼已经喝醉了,所以用“神游”二字点明作者已进入虚幻的境界,此时的感情应该是不受节制的,满腔的思绪全部冲出,想到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落得如此地步,不禁苦笑自己太“多情”,以至于当年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老头子,还是难以实现理想。真是世事无常,人生难料,既然我已注定难以实现梦想,那我还是喝酒吧。这是既是词人看破世事的豁达也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体现。
三、诗歌文本比较阅读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样是通过感古之幽情发现实之感慨,虽与苏轼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但是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所抒写读的情怀也有不同之处。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词人闲置多时又被重新启用之际,怀着热情和壮志来到前线后才发现,自己只是韩侂胄来充门面的棋子,面对当权派的草率北伐主张,词人忧愤、担心、失望的各种情感交织,在来到京口北固亭的时候,面对这个满是历史的地方,满腔情感自然要爆发,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作为军事重镇,东吴大帝曾在这里建都,以区区东吴之地抵抗曹魏。崛起孤寒的宋武帝刘裕也是在这里奋战,取代偏安的东晋政权,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当年的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还在,可是当年的辉煌却已经不再,如今的南宋王朝军事力量薄弱、朝廷软弱、吏治腐败,昔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与如今的形式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心中自然受到煎熬。当年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教训不能唤醒贪功冒进的韩侂胄一派,国破家亡的教训在安逸的假象下早已被百姓遗忘,唯一清醒的“廉颇”却无人赏识,此种情景之下,作者更多想到的是国家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自身的忧愤也就没有那么浓烈了。因此,辛词通篇用典,意在唤醒,说服力较强。
总之,苏词通过神游古战场遗址来悲叹自身命运,反观人生无常,带有较多的“自我”成分,与苏词相比,辛词自我成分减弱,抒情性降低。一个重在借古抒己怀,一个重在借古发国忧,虽同为怀古却显露出不同的诗情。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