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品牌:以学生的真实成长为旨归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品牌建设应直抵学生的真实成长。把学生的真实成长视为学校品牌的核心追求,可以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找寻到促进教育品位、品质、品行提升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学校品牌;真实成长;分享品行;教育品位;常州市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4
  所谓学校品牌,是指学校名称、标识与学校独特文化内涵的结合,是学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基础的,得到社会认可的无形资产[1]。品牌,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但历史较长的学校却不一定能形成品牌。所以,品牌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过程,要历经品位、品质、品行的不断锤炼。
  一、在对学校品牌循序渐进的认识中追求教育品位
  十二年前,笔者开始担任常州市实验小学校长。当时,常州市开始推进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其中有一条,即必须鲜明地提出学校品牌。懵懵懂懂中,学校提出了打造“分享教育”品牌。三年过去了,总结评估时有人提出:作为刚刚开始的研究,提品牌为时过早。建议在新一轮规划中,把常州实小这块金字招牌作为学校的品牌提出来,理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常州实小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口中质量优秀的品牌学校,是全体市民人人知晓、心向往之的地方。这促使我们对学校品牌进行了深入思考:无论是常州实小还是分享教育,指向均是学校,换句话说,学校即品牌。那么,办好学校,让学校有一定的知名度又是为了什么?名,还是利?显然都不是。好的教育,应当以促进学生的真实成长为旨归,这才是学校品牌的核心价值追求。新一轮三年规划开启之时,学校厘清了思路:真正的学校品牌,必须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学生的真实成长,才是学校最大的品牌。于是开始致力于学生分享品行的养成研究,期待从常州实小走出的学生,能够“有智慧、会分享”,无论走到哪里,分享品行都能够相随相伴。
  二、在对分享品行内涵的深度解读中理解教育品质
  所谓分享品行,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利、某种机会、某些智慧、某种思想或情感与他人共同享用的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典型表现。分享品行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分享品行的核心价值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尊重,是一种内化了的高尚道德品质。
  (一)为什么要研究分享品行——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1.国外学者关于分享的研究论述
  英国学者戴维·伯姆(David Bohm)指出,对话并不意味着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可以在多个人中进行,甚至可以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2]只有在真正的对话中,人们才可能达成有价值的分享。如果群体成员能够分享一个共同意义,就能够分享彼此,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意义,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
  那么,分享对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答案或许会让你感到惊讶:一半是出于善意,一半是因为自私。分享的好处: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时间,随着同事不断地进步,你就可以把更多的工作交给他们;更多地享受工作的乐趣:因为同事们将更加愿意和你一起工作;取得更好的业绩:因为你的团队将变得更加高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3]
  国外学者的思想启示我们,分享教育应立足于创造更富活力的互动,进行更富意义的对话,追寻更具人本的学校文化,在一种真正开放的心态下不断丰富、提升所有参与者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能力,最终促成高品质的分享品行的达成。
  2.古代中国关于分享的理解表达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倡导“有教无类”,宣告教育不是贵族的专利;“布学”于四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文化教育的大提高;播学于平民,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这些正是其分享教育思想的体现。颜之推《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其中就蕴涵着对话精神。翻阅中国教育家的著述,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
  3.当代中国关于分享的内在要求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之“德”,于小学生而言,最缺乏的可能是“利他”之德,即:心中有他人,为他人甘心付出。因此,加强学生的分享意识教育,注重学生分享品行的养成,无疑与“立德树人”要求一脉相承。
  (二)分享品行如何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思考
  常州实小对分享品行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借鉴台湾复兴中学的品德教育框架体系,学校从分享的英文单词“share”入手,尝试建构了“会分享的实小人”的标准,即:S(Sunny)阳光——热情、坦诚、乐观的人;H(Helpful)互助——能担当、善合作、愿奉献的人;A(Autonomy)自律——有规则意识、自主、自律的人;R(Real)求真——喜欢发现、探究、创新的人;E(Ethics)道德——能够辨别是非、有行为准则的人。这样的建构尽管直观、可操作,但缺乏学术思维与系统思考。
  第二阶段:课题核心组成员不气馁,另换角度,开始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工作。学校向教师、家长、学生发放问卷3000份,以“你认为‘会分享的实小人’应该是怎样的?写出最认同的三个关键词”的方式来汇聚智慧。经过梳理,获得广泛认同的关键词有:合作、交流、互助、给予、阳光、信任、宽容、大方、包容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邀请专家进行了理性建构。经过多轮研讨,得出了对课堂生活中学生分享品行的表述,即:愿倾听、敢质疑、善合作、乐表达。
  第三阶段:理性剖析发现,“有智慧、会分享的实小人”是相对笼统的概念。在找寻分享品行表达的同时,实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于是,我们在对中美中学生核心素养比较、台湾国民核心素养的架构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内优秀学校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等的疏理中受到启示:分享品行必须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素养。为此,学校提出了“关爱生命、公民意识、团队合作、独立思考、热爱阅读、主动探究、知书达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学会学习、艺术审美、自我实现”的核心素养的表述。再一次问卷调查后,排名前五项的核心素养为:团队合作、关爱生命、学会学习、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认同率最高的“团队合作”,比例达到了66%——这恰恰是分享的前提与表现。
其他文献
美术课堂,常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笔者认为还有第三课堂,就是“校外课堂,”可以理解为除了教室以外的课堂。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说: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其实室外课堂是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是可得到的最有价值、最便宜的资源。  一、室
生命向往阳光,人类崇尚教育,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生命成长,而每个生命的成长最渴望得到的是阳光。我校创建的阳光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思想基础,以学校真善美办学理念为价值核心,以促进学校特色优质发展、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目的,创建“具备求真、向善、尚美的生命精神、拥有创造生命奇迹的阳光力量、生发大爱和谐的阳光气象”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践行“阳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实现学校培养现代、文明、健康的中国公民的育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更坚实的习作基础,教师可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的角度入手,摸索一套好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学生先充分地阅读文本,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贴近作者心灵,进而拓展读写的天地。平日里,我总是尽量做到在教完一篇课文之后,向学生推荐,或者让学生自己课外去查阅一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探索自然的奥秘,明白做人的道理,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无时无刻离不开教师悉心的教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班主任则是教师中一个特殊又富有魅力的角色。  必修一:沟通从心开始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才有效果的,有的时候,文字也许比语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更加具有穿透力。通过与学生谈心闲聊,很多学生告诉我平时如果
我国刑法分则对于罪名没有采取立法规定模式,而是由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作出的。这就使得分则个别罪名的表述会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不同解释而各异,进
新教材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课堂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因此,关注学生学习,使初中英语教学科学高效地发展,使教学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