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些年,人们形容中国的旅游是“白天逛庙,晚上睡觉”。的确,中国的各色庙宇如同欧美国家的教堂一样数也数不清。
庙,传说中从夏朝就有,本是供祀祖先的地方。到了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合流,作为祭鬼神之所。主要分祭祀祖先(如宗祠、家庙)、奉祀圣贤(如孔庙、关帝庙)和祭祀山川神灵(如五岳庙、土地庙、龙神庙、城隍庙)等三大类。庙还通“妙”, 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所以佛教传入后,常常寺与庙并称。这里所说的济南老庙,主要是指奉祀圣贤和山川神灵之庙。旧时济南庙堂数量很多,可谓有街就有庙,但与皇城北京及南方相比,庙的体量不大,香火也不太兴旺。
芙蓉街是典型的“以庙兴市,庙市合一”的街巷,北有府学文庙和关帝庙,中段路东有龙神庙,路西有尼姑庵,加之西北紧靠贡院,香客云集,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龙神庙位于芙蓉街98号,王府池子西侧,是旧时祈雨之地,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庙门原是三开间有两根立柱的廊房,北面是单檐歇山顶大殿,木格门扇做工精美 ,两侧为东西厢房。1951年3月,为响应政府“移风易俗”的号召,龙神庙内不再烧香敬神,而开办了一个刺绣学习班,后来由霞侣市街蓬莱院道人王元圣出资,筹建了济南刺绣社,一些坤道(女性道人)和尼姑汇聚于此,这里遂成为济南刺绣厂的前身。而大殿内的神像一直保留到文革以前。如今,被杂乱的民居包围着的大殿,已经被包租为健身房,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只有内里的老柱子和有些镂空的顶棚,你还可以看到昔日雕刻着彩色花纹的房梁。
济南府学是旧时济南府设立的国学学校,内祀奉孔子,也称文庙。为与历城县文庙区别开来,济南人又管这里叫府学文庙。它南起芙蓉街北首,北到大明湖畔。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是老城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同其他孔庙的程式化布局一样,府学文庙在中轴线建有万仞宫墙(影壁)、棂星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两侧则有东西两庑、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附属建筑。大成殿绿瓦覆盖,阔九间,进深四间,飞檐斗拱。内供孔子及四大弟子的塑像和“十二哲”牌位。东西两庑供奉七十二弟子的牌位。殿内有明嘉靖庚申年吴维岳临摹吴道子画孔子像石刻。殿前还有两个精制的碑亭。论其规模及建筑体量虽不及孔子故乡曲阜的孔庙,但比起南京夫子庙来气势要恢弘得多。旧时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即入月后所逢第一个丁日,即为孔子的祭日,亦称丁祭。每到此,文庙内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杀鸡宰羊,举行祭孔仪式。
解放前,利用府学文庙明伦堂、尊经阁两个院落建成了鹊华桥小学,后校北拓宽为大明湖路,校名遂改称明湖路小学。大成殿被包围在校园的中央,“文革”时还成为礼堂,时常放电影,后来成了学生们退避三舍的危房,放些破旧杂物。房顶上的筒瓦和木檩条有多处塌陷,伴着风雨时常坠落。学校为保护孩子们,不得不围起简易围墙。至于府学文庙的第一道门棂星门,早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初就被拆卸移至大明湖正南门,成了公园的牌坊。1981 年,那座重檐斗拱、原木结构的牌楼又被拆卸到了五峰山。现在的大明湖牌坊是比原来大了一号的钢筋水泥复制品。
2005 年9 月10 日,府学文庙千年大修工程终于正式启动。原有文庙建筑整合置换,交由市文物部门统一管理。先后修复了大成门、东西廊庑、东西御碑亭、戟门、东西掖门、屏门、棂星门、牌坊等,大成殿更是落架重修,恢复了原有建筑规模与气势。2010年9 月28 日孔子诞辰日,历时五年的重建工程竣工开放。成人礼、开笔礼等仪式活动成为开放后每年的保留活动,为这座城市再添几分厚重。
关公在我国有着广泛的信仰,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处。济南的关帝庙数量曾经很多,形制不拘一格,最为简单的是路口墙上的做一个神龛,内立小型关公像,即为关帝庙。体量较大者有三处,一在芙蓉街,二在西门桥西,第三处也是济南最大、最古老的关帝庙则在后宰门街东首,坐北朝南,占地七亩余,与济南府学文庙一东一西,一文一武,对称布局。此庙始建于宋代,初名“汉前将军寿亭侯庙”,由宋指挥使张瑾主持建造,清初改名为关帝庙。明嘉靖、清康熙年间均有扩建。大殿三开间,五进间,另设有戏楼等建筑。1914年11月,袁世凯以大元帅的名义颁令,“以关(羽)岳(飞)为武圣”,由全国军人供奉。1923年,山东督军田中玉,将此庙改建为关羽、岳飞合祀的庙宇,改称武岳庙。
从后宰门街关帝庙西行不远,路北原有条娘娘庙街(今岱宗街),街里自然有娘娘庙,雅称碧霞宫,也称泰山行宫,供奉泰山碧霞元君,即民间传说的“泰山娘娘”。泰山行宫旧时济南有数十座,尤以此庙最古,其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后经多次重修。庙中主神为碧霞元君,神通广大,有求必应,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其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等四尊神像。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这里都要举行庙会,每逢此时,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民国时,这里曾为警察局驻地。1928年,日军侵入济南,此庙遭到炮击,损毁严重。1939年,济南实业家辛铸九等出资修缮,并立碑记载此事。娘娘庙以东,为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的水官庙,而水官庙以东,则是清嘉庆六年创建的风神庙,可谓各路神仙齐聚。上世纪50年代,这几个小庙改造成为岱宗街小学,1975年,又改为66中学,不久又成为17中的分校和宿舍,后成为普通民宅。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的则称“池”。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民间流传城隍爷管阴阳两界,下属有文武判官、十司官、三十六天兵和七十二罡煞。后唐清泰六年(公元939年)封城隍为王。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都要供奉城隍神,济南便有了省、府、县三级共三个城隍庙。督城隍庙位于城东东华街,历史最为悠久,规格也最高,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扩大规模重新建造。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 毁于大火,次年重新修建。后来又经多次修建才有今天的规模。现存建筑多为明末至清代建造。原来有三进院落,占地3600平方米,依次是照壁、山门、二门、节孝祠、戏台、大殿、后殿和东西廊庑等。据老人们说,庙里过去既有泥塑的城隍,又有木雕城隍,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日,这木雕的城隍被抬着“出巡”。如今仅存山门和戏台,山门保存完整,是济南老城中规模最大的无梁殿结构建筑,而整座院子早已是居民大杂院了。
大明湖北岸的北极庙的历史悠久,早有“先有北极庙后有济南城”之说。庙内正中奉真武像,真武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像高2.5 米,上悬“位极天枢”匾,配祀青龙、白虎、风伯、雷公、仙曹、雨师、电母、四天君等十八尊彩绘神像,这些神像“文革”时遭到破坏,当时发现神像内有丝绸做的内脏。庙北原有座两米宽的木桥,直通北城墙顶。站在上面,鹊华二山和泺口黄河大桥尽收眼底。
舜曾耕于历山(千佛山),济南人自古对舜充满景仰与崇拜,历山上建有舜祠,祀大舜像,老城南门里则有舜井街和舜皇庙街,舜皇庙在唐代即有记载,宋元明清均有重修,三进主院并有跨院,进深达百余米。山门朝南开,二进为重华殿,右前侧是舜井,也称舜泉,为七十二泉之一,相传大舜曾在此淘井,水势曾经很旺。后院是大殿和两厢,西庑下还有香泉。20 世纪30 年代,私立国医学校设在舜皇庙内,后来这里成为舜庙小学。1977 年此庙拆除,原址上建起65 中教学楼。
崇拜舜帝离不开对大舜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缅怀,不仅南门舜皇庙旁有娥英庙,趵突泉畔北侧古时就建有娥英祠,护城河还曾被命名为娥英水。到了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来济南担任齐州知州时,在已倾废的娥英祠旧址上建了泺源堂和历山堂,供官吏来济时居住,他为此还写下了《齐州二堂记》。到了元代,二堂改奉吕洞宾,称吕仙祠。清顺治年间后堂历山堂改为两层楼阁,上祀文昌,下祀钟离,称正阳殿。同时将阁后建筑改为斗母宫,后来三大殿统称为吕祖庙。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庙,传说中从夏朝就有,本是供祀祖先的地方。到了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合流,作为祭鬼神之所。主要分祭祀祖先(如宗祠、家庙)、奉祀圣贤(如孔庙、关帝庙)和祭祀山川神灵(如五岳庙、土地庙、龙神庙、城隍庙)等三大类。庙还通“妙”, 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所以佛教传入后,常常寺与庙并称。这里所说的济南老庙,主要是指奉祀圣贤和山川神灵之庙。旧时济南庙堂数量很多,可谓有街就有庙,但与皇城北京及南方相比,庙的体量不大,香火也不太兴旺。
芙蓉街是典型的“以庙兴市,庙市合一”的街巷,北有府学文庙和关帝庙,中段路东有龙神庙,路西有尼姑庵,加之西北紧靠贡院,香客云集,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龙神庙位于芙蓉街98号,王府池子西侧,是旧时祈雨之地,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庙门原是三开间有两根立柱的廊房,北面是单檐歇山顶大殿,木格门扇做工精美 ,两侧为东西厢房。1951年3月,为响应政府“移风易俗”的号召,龙神庙内不再烧香敬神,而开办了一个刺绣学习班,后来由霞侣市街蓬莱院道人王元圣出资,筹建了济南刺绣社,一些坤道(女性道人)和尼姑汇聚于此,这里遂成为济南刺绣厂的前身。而大殿内的神像一直保留到文革以前。如今,被杂乱的民居包围着的大殿,已经被包租为健身房,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只有内里的老柱子和有些镂空的顶棚,你还可以看到昔日雕刻着彩色花纹的房梁。
济南府学是旧时济南府设立的国学学校,内祀奉孔子,也称文庙。为与历城县文庙区别开来,济南人又管这里叫府学文庙。它南起芙蓉街北首,北到大明湖畔。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是老城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同其他孔庙的程式化布局一样,府学文庙在中轴线建有万仞宫墙(影壁)、棂星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两侧则有东西两庑、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附属建筑。大成殿绿瓦覆盖,阔九间,进深四间,飞檐斗拱。内供孔子及四大弟子的塑像和“十二哲”牌位。东西两庑供奉七十二弟子的牌位。殿内有明嘉靖庚申年吴维岳临摹吴道子画孔子像石刻。殿前还有两个精制的碑亭。论其规模及建筑体量虽不及孔子故乡曲阜的孔庙,但比起南京夫子庙来气势要恢弘得多。旧时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日,即入月后所逢第一个丁日,即为孔子的祭日,亦称丁祭。每到此,文庙内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杀鸡宰羊,举行祭孔仪式。
解放前,利用府学文庙明伦堂、尊经阁两个院落建成了鹊华桥小学,后校北拓宽为大明湖路,校名遂改称明湖路小学。大成殿被包围在校园的中央,“文革”时还成为礼堂,时常放电影,后来成了学生们退避三舍的危房,放些破旧杂物。房顶上的筒瓦和木檩条有多处塌陷,伴着风雨时常坠落。学校为保护孩子们,不得不围起简易围墙。至于府学文庙的第一道门棂星门,早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初就被拆卸移至大明湖正南门,成了公园的牌坊。1981 年,那座重檐斗拱、原木结构的牌楼又被拆卸到了五峰山。现在的大明湖牌坊是比原来大了一号的钢筋水泥复制品。
2005 年9 月10 日,府学文庙千年大修工程终于正式启动。原有文庙建筑整合置换,交由市文物部门统一管理。先后修复了大成门、东西廊庑、东西御碑亭、戟门、东西掖门、屏门、棂星门、牌坊等,大成殿更是落架重修,恢复了原有建筑规模与气势。2010年9 月28 日孔子诞辰日,历时五年的重建工程竣工开放。成人礼、开笔礼等仪式活动成为开放后每年的保留活动,为这座城市再添几分厚重。
关公在我国有着广泛的信仰,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处。济南的关帝庙数量曾经很多,形制不拘一格,最为简单的是路口墙上的做一个神龛,内立小型关公像,即为关帝庙。体量较大者有三处,一在芙蓉街,二在西门桥西,第三处也是济南最大、最古老的关帝庙则在后宰门街东首,坐北朝南,占地七亩余,与济南府学文庙一东一西,一文一武,对称布局。此庙始建于宋代,初名“汉前将军寿亭侯庙”,由宋指挥使张瑾主持建造,清初改名为关帝庙。明嘉靖、清康熙年间均有扩建。大殿三开间,五进间,另设有戏楼等建筑。1914年11月,袁世凯以大元帅的名义颁令,“以关(羽)岳(飞)为武圣”,由全国军人供奉。1923年,山东督军田中玉,将此庙改建为关羽、岳飞合祀的庙宇,改称武岳庙。
从后宰门街关帝庙西行不远,路北原有条娘娘庙街(今岱宗街),街里自然有娘娘庙,雅称碧霞宫,也称泰山行宫,供奉泰山碧霞元君,即民间传说的“泰山娘娘”。泰山行宫旧时济南有数十座,尤以此庙最古,其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后经多次重修。庙中主神为碧霞元君,神通广大,有求必应,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其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等四尊神像。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这里都要举行庙会,每逢此时,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民国时,这里曾为警察局驻地。1928年,日军侵入济南,此庙遭到炮击,损毁严重。1939年,济南实业家辛铸九等出资修缮,并立碑记载此事。娘娘庙以东,为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的水官庙,而水官庙以东,则是清嘉庆六年创建的风神庙,可谓各路神仙齐聚。上世纪50年代,这几个小庙改造成为岱宗街小学,1975年,又改为66中学,不久又成为17中的分校和宿舍,后成为普通民宅。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的则称“池”。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民间流传城隍爷管阴阳两界,下属有文武判官、十司官、三十六天兵和七十二罡煞。后唐清泰六年(公元939年)封城隍为王。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都要供奉城隍神,济南便有了省、府、县三级共三个城隍庙。督城隍庙位于城东东华街,历史最为悠久,规格也最高,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扩大规模重新建造。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 毁于大火,次年重新修建。后来又经多次修建才有今天的规模。现存建筑多为明末至清代建造。原来有三进院落,占地3600平方米,依次是照壁、山门、二门、节孝祠、戏台、大殿、后殿和东西廊庑等。据老人们说,庙里过去既有泥塑的城隍,又有木雕城隍,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日,这木雕的城隍被抬着“出巡”。如今仅存山门和戏台,山门保存完整,是济南老城中规模最大的无梁殿结构建筑,而整座院子早已是居民大杂院了。
大明湖北岸的北极庙的历史悠久,早有“先有北极庙后有济南城”之说。庙内正中奉真武像,真武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像高2.5 米,上悬“位极天枢”匾,配祀青龙、白虎、风伯、雷公、仙曹、雨师、电母、四天君等十八尊彩绘神像,这些神像“文革”时遭到破坏,当时发现神像内有丝绸做的内脏。庙北原有座两米宽的木桥,直通北城墙顶。站在上面,鹊华二山和泺口黄河大桥尽收眼底。
舜曾耕于历山(千佛山),济南人自古对舜充满景仰与崇拜,历山上建有舜祠,祀大舜像,老城南门里则有舜井街和舜皇庙街,舜皇庙在唐代即有记载,宋元明清均有重修,三进主院并有跨院,进深达百余米。山门朝南开,二进为重华殿,右前侧是舜井,也称舜泉,为七十二泉之一,相传大舜曾在此淘井,水势曾经很旺。后院是大殿和两厢,西庑下还有香泉。20 世纪30 年代,私立国医学校设在舜皇庙内,后来这里成为舜庙小学。1977 年此庙拆除,原址上建起65 中教学楼。
崇拜舜帝离不开对大舜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缅怀,不仅南门舜皇庙旁有娥英庙,趵突泉畔北侧古时就建有娥英祠,护城河还曾被命名为娥英水。到了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来济南担任齐州知州时,在已倾废的娥英祠旧址上建了泺源堂和历山堂,供官吏来济时居住,他为此还写下了《齐州二堂记》。到了元代,二堂改奉吕洞宾,称吕仙祠。清顺治年间后堂历山堂改为两层楼阁,上祀文昌,下祀钟离,称正阳殿。同时将阁后建筑改为斗母宫,后来三大殿统称为吕祖庙。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