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去年3月份下旬,学校要组织一次“跳长绳”比赛。比赛分高低段,高段每个班级男女各报一组,每组10人;低段每个班级男女可以各报两组,每组6人。最近我们体育组的各位教师都在忙着教学生们如何跳长绳及如何跳好长绳。
【案例过程】
我想这跳长绳肯定没什么难度,因为学生都有跳短绳的基础。于是我针对“跳长绳”的基本知识技能、自己的教学思考及考虑了学生个体跳绳的经验积累,设计了一个体育课教案:首先找两个有力的同学来甩绳,根据志愿原则上来三四个同学,根据教师的讲解两头依次进绳试跳两遍。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组,每组6人,每组一根绳。最后每个大组组长带领组员自我练习。其间教师进行不间断地巡视指导,以便于修正学生的技术动作。
第一节课,我在二年级二班进行教学。课堂导入、游戏教学、单人跳绳……一个个教学环节的确如我在教案中所预设的一样顺利进行。但是,当教学内容进行到“跳长绳”这个环节时,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学生依次进入这根长绳时,在并列站了四五个孩子后就再也没办法容纳第六个学生进入。为什么呢?我仔细观察,发现原因倒并不是因为绳子不够长,而是在里面跳绳的五个孩子中前面进绳的小朋友跳得没力气了容易踩绳,或者是因为进绳的时间和节奏掌握不好也会踩到绳子从而导致整组失败。
课后我很苦恼,绞尽脑汁地思考其中原因:是不是因为二年级的小朋友太小,力气小所以导致六人跳会失败?或者是因为他们跳绳经验不足,技术没有过关所以各方面都很难协调一致,换成高段四年级的小朋友是不是就能避免这样的失败?
因此,第二节课我便有意识地选择了四年级一班。但是,同样令我困惑的是:虽然进入长绳的人数如我所想增加了(一次能进七八个人),但要达到高段比赛规则的要求(十人一组一起跳)还是不够。那么,该怎么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到底在哪?
通过观察其他几位教师的教法,给了我一点启发。他们的做法可以用“分解难度,两步增加”来概括。即先在一根长绳上进五个学生,让他们跳得比较熟练从而使相互之间能够有比较默契的协作能力后再一次增加到10人。于是,我参照自己的思考和得到的启发再次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将两头依次进绳改成按比赛要求人数先进绳后甩绳;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四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一个大组一根绳,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组跳得多?”有人踩绳或阻绳将轮换下一小组。并对学生提出:同学们一两个人跳时都能跳好,那么一组人跳时,怎样才能跳过,跳好呢?(学生:“大家要一起跳”,“大家要集中注意力”。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第三节课,我选择在四年级四班进行,果不其然,人数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一般每组一次还能跳上八九次,好的时候能跳上10到20次。
当进行第四次四年级二班的课时,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每次小组轮换时,总听到许多抱怨的声音:“老师他们乱跳”,“老师他们乱甩”。这是我一开始就有所担心的: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通过思索,我对甩绳的小朋友进行了一些个别指导,解决了甩绳的问题,如直臂甩绳,过脚的时候,甩绳的小朋友再曲腿弯腰,这样就能保证绳甩得好,保证每个跳绳的小朋友能比较容易地跳过绳。然后我采取了游戏法,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让学生在游戏中忘我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感受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还能互相从中体会交流跳长绳的经验秘诀,有益于促进学生相互协作。
接下来我“将计就计”:全班不分组别,各队接龙排成一列,先上固定人数十人,然后谁先踩绳或阻绳就先下来,下来几个补上几个,下来的接在队列后面继续排队等待第二次上场。个别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小个的可以就维持秩序,大个的则可以学习如何甩绳。真是“人尽其才”啊!这下孩子们都乐呵呵地参与“跳长绳”活动了,“嚓嚓嚓”的甩绳声就像一曲曲悦耳的歌,在校园里不断地回响。
几番思索几番修改,我的“跳长绳”教案终于在四年级三班上课时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结果。课堂中教学流程和景象与我教案的设计和初想是完全相符合的。再加之教师与学生一起排队,一起数数,一起跳绳,同学们表现出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积极、踊跃和期盼,脸上充满了喜悦与快乐。为了证实四年级三班这次课的有效性,我又拿教案回到二年级二班来上,结果也是大获成功。
【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跳长绳”几次课的教学,通过将第一次教案与几番修改后的教案进行对比和分析后,我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充分预设。“跳长绳”,这是一份各年级通用的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师,当你拿到一个教学内容,不要自认为它很简单、很熟悉就不重视,其实往往就是在一些简单、熟悉的教学内容中隐藏着许多我们平常忽略的问题与知识。一次次的失败后,当自己认识到问题其实并不在学生,而是教案的设计上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思索与改进,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与发现,最后成功。这就足以说明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与充分准备的工作,以及每个环节的设想和预见都是一堂成功有效的教学实践课的关键。
二、寓教于乐。体育课不仅是教会学生,还得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得快乐,玩得开心。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愿意学,也学得较快。当然也不是只要是“游戏”就可以了,还得考虑游戏的有效性与和谐性。如第四次课中小组间进行的跳绳的数量比赛,尽管它凝聚了很多小朋友的心,都想跳得更多,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出现了不和谐,现在普遍注重的是“玩中学,学中玩”。“玩”是一种模式,“学”是玩的内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不仅能很好地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能让学生互相协作,增进友谊。
三、协作育人。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跳绳,排队等候,其实也是一种示范和协作的体现,这会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如此,学生不但会效仿教师的这种认真、协作,还会乐意参加,甘于协作。在最后部分应该说是人文理念体现比较充分到位的地方。而教师通过两个提问:谁最累了?这节课有人比我们跳绳的人更累吗?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关注身边其他的同学。与此同时,教师也给予甩绳的和做督导员的学生以激励,这些学生在心里将产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神圣的责任与无限的自豪感。
去年3月份下旬,学校要组织一次“跳长绳”比赛。比赛分高低段,高段每个班级男女各报一组,每组10人;低段每个班级男女可以各报两组,每组6人。最近我们体育组的各位教师都在忙着教学生们如何跳长绳及如何跳好长绳。
【案例过程】
我想这跳长绳肯定没什么难度,因为学生都有跳短绳的基础。于是我针对“跳长绳”的基本知识技能、自己的教学思考及考虑了学生个体跳绳的经验积累,设计了一个体育课教案:首先找两个有力的同学来甩绳,根据志愿原则上来三四个同学,根据教师的讲解两头依次进绳试跳两遍。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组,每组6人,每组一根绳。最后每个大组组长带领组员自我练习。其间教师进行不间断地巡视指导,以便于修正学生的技术动作。
第一节课,我在二年级二班进行教学。课堂导入、游戏教学、单人跳绳……一个个教学环节的确如我在教案中所预设的一样顺利进行。但是,当教学内容进行到“跳长绳”这个环节时,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学生依次进入这根长绳时,在并列站了四五个孩子后就再也没办法容纳第六个学生进入。为什么呢?我仔细观察,发现原因倒并不是因为绳子不够长,而是在里面跳绳的五个孩子中前面进绳的小朋友跳得没力气了容易踩绳,或者是因为进绳的时间和节奏掌握不好也会踩到绳子从而导致整组失败。
课后我很苦恼,绞尽脑汁地思考其中原因:是不是因为二年级的小朋友太小,力气小所以导致六人跳会失败?或者是因为他们跳绳经验不足,技术没有过关所以各方面都很难协调一致,换成高段四年级的小朋友是不是就能避免这样的失败?
因此,第二节课我便有意识地选择了四年级一班。但是,同样令我困惑的是:虽然进入长绳的人数如我所想增加了(一次能进七八个人),但要达到高段比赛规则的要求(十人一组一起跳)还是不够。那么,该怎么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到底在哪?
通过观察其他几位教师的教法,给了我一点启发。他们的做法可以用“分解难度,两步增加”来概括。即先在一根长绳上进五个学生,让他们跳得比较熟练从而使相互之间能够有比较默契的协作能力后再一次增加到10人。于是,我参照自己的思考和得到的启发再次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将两头依次进绳改成按比赛要求人数先进绳后甩绳;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四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一个大组一根绳,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组跳得多?”有人踩绳或阻绳将轮换下一小组。并对学生提出:同学们一两个人跳时都能跳好,那么一组人跳时,怎样才能跳过,跳好呢?(学生:“大家要一起跳”,“大家要集中注意力”。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第三节课,我选择在四年级四班进行,果不其然,人数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一般每组一次还能跳上八九次,好的时候能跳上10到20次。
当进行第四次四年级二班的课时,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每次小组轮换时,总听到许多抱怨的声音:“老师他们乱跳”,“老师他们乱甩”。这是我一开始就有所担心的: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通过思索,我对甩绳的小朋友进行了一些个别指导,解决了甩绳的问题,如直臂甩绳,过脚的时候,甩绳的小朋友再曲腿弯腰,这样就能保证绳甩得好,保证每个跳绳的小朋友能比较容易地跳过绳。然后我采取了游戏法,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让学生在游戏中忘我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感受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还能互相从中体会交流跳长绳的经验秘诀,有益于促进学生相互协作。
接下来我“将计就计”:全班不分组别,各队接龙排成一列,先上固定人数十人,然后谁先踩绳或阻绳就先下来,下来几个补上几个,下来的接在队列后面继续排队等待第二次上场。个别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小个的可以就维持秩序,大个的则可以学习如何甩绳。真是“人尽其才”啊!这下孩子们都乐呵呵地参与“跳长绳”活动了,“嚓嚓嚓”的甩绳声就像一曲曲悦耳的歌,在校园里不断地回响。
几番思索几番修改,我的“跳长绳”教案终于在四年级三班上课时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结果。课堂中教学流程和景象与我教案的设计和初想是完全相符合的。再加之教师与学生一起排队,一起数数,一起跳绳,同学们表现出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积极、踊跃和期盼,脸上充满了喜悦与快乐。为了证实四年级三班这次课的有效性,我又拿教案回到二年级二班来上,结果也是大获成功。
【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跳长绳”几次课的教学,通过将第一次教案与几番修改后的教案进行对比和分析后,我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充分预设。“跳长绳”,这是一份各年级通用的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师,当你拿到一个教学内容,不要自认为它很简单、很熟悉就不重视,其实往往就是在一些简单、熟悉的教学内容中隐藏着许多我们平常忽略的问题与知识。一次次的失败后,当自己认识到问题其实并不在学生,而是教案的设计上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思索与改进,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与发现,最后成功。这就足以说明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与充分准备的工作,以及每个环节的设想和预见都是一堂成功有效的教学实践课的关键。
二、寓教于乐。体育课不仅是教会学生,还得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得快乐,玩得开心。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愿意学,也学得较快。当然也不是只要是“游戏”就可以了,还得考虑游戏的有效性与和谐性。如第四次课中小组间进行的跳绳的数量比赛,尽管它凝聚了很多小朋友的心,都想跳得更多,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出现了不和谐,现在普遍注重的是“玩中学,学中玩”。“玩”是一种模式,“学”是玩的内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不仅能很好地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能让学生互相协作,增进友谊。
三、协作育人。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跳绳,排队等候,其实也是一种示范和协作的体现,这会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如此,学生不但会效仿教师的这种认真、协作,还会乐意参加,甘于协作。在最后部分应该说是人文理念体现比较充分到位的地方。而教师通过两个提问:谁最累了?这节课有人比我们跳绳的人更累吗?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关注身边其他的同学。与此同时,教师也给予甩绳的和做督导员的学生以激励,这些学生在心里将产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神圣的责任与无限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