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7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召开了一次“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座谈会。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理论、批评的研究,自1980年中央发出为胡风等同志平反的文件后,已逐步开展,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不能不承认,在这一专题的研究上,仍然使不少的研究工作者感到有很多的束缚和顾忌,有一种不该成为学术研究框框的框框。最近中央又发出一个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通知,撤销了原来文件中有关胡风文艺思想理论的定性和论断经过一番曲折,终于使胡风的文艺思想、理论、批评和文艺活动,回归为学术问题、文艺问题,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文学评论》编辑部召开了一次“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反思”座谈会。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理论、批评的研究,自1980年中央发出为胡风等同志平反的文件后,已逐步开展,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不能不承认,在这一专题的研究上,仍然使不少的研究工作者感到有很多的束缚和顾忌,有一种不该成为学术研究框框的框框。最近中央又发出一个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通知,撤销了原来文件中有关胡风文艺思想理论的定性和论断经过一番曲折,终于使胡风的文艺思想、理论、批评和文艺活动,回归为学术问题、文艺问题,可以纳入正常的学术讨论的范围了。胡风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家、批评家、文艺活动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同时,胡风的理论命运和文艺活动历程,又充满了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本着这个意图,我们召集了这样一个座谈会,初步交换了一些意见。现将会上的发言,摘要发表(按发言顺序)。
其他文献
<正> 写一写王晓明和他的同代人,是我的夙愿,但我一直苦于无从写起。王晓明是我的老师,三年前,他给我们上中国现代文学史时,专授鲁迅一节。那时候,新观念、新方法,尤其是新名词风行文坛,许多熟识的、浅显的东西也跟着陌生、深奥起来。但当时,作为青年评论家的王晓明,从讲课到写文章,用语却极是平实,并没有多少洋味,他向我们讲述着他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分析鲁迅创作的得失,展示鲁迅心灵深处的痛苦,使迷失在神秘的烟雾之中的鲁迅立在地面上。他常用有意无意的语调告诉我们他不
<正>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女小说家只有在勇敢地承认了女性的局限性后,才能去追求至善至美。”这种看法,本身就包含着对女性个性的压抑和对女性人格的弱化。然而,在我们以往的文学中,它却是一个事实。所幸的是,这个事实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一些新起的有个性、有追求的女作家,已在这方面大胆地迈出了挑战性的步伐。
<正>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王国维这句著名的话有特定的内蕴:“除吾人之感情外,凡属美之对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质。”即是说,只有“感情”是“材质”的,王氏指的是作为情感本体的优美和壮美:“……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而“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
<正> 曹丕《典论·论文》言及文章四科,有“书论宜理”之说。“书论”是指何种文体,似乎少见解说。其实这一问题虽然不大,但人们的理解未必一致。许文雨《文论讲疏》于“书论宜理”下,引陆机《文赋》“论精微而朗畅”,又引《文心雕龙·定势》“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覈要”,是以为“书论”之“论”,指论说性文字,而“书论”之“书”即“符檄书移”之“书”。按“符檄书移”之“书”,应即《文心雕龙·书记篇》所说的“书记”,其范围颇广,包括一般书信,亦包括公家文书。《书记篇》认为这些作品都“贵在
文艺理论界的辛勤探索、争鸣讨论,至今仍是方兴末艾。这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艺术不断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永不停息的探索,目的正是为了建设具有当代精神、中国特色、足以和世界文艺思潮相对话相抗衡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起步早就开始了。本刊自本期起开设“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新建设”这个栏目,就是旨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愿为文艺理论建设竭尽绵力。需要说明的是:文艺理论建设谈何容易!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言定鼎;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有待一批又一批文艺理论研究者们共同孜孜探求的历史课题。本栏刊发的文章都带有尝试性,有争议
教育机会平等是当今美国儿童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其以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为保障。受教育机会平等的第一条原则是学生所受的教育不应该受到学生的非教育相关因素的影响;其第二个原则是不论是否可能,学生受到的教育应该设计为与学生教育相关特征相适应。因此.受教育机会平等应该理解为所获教育利益的平等而非生均费用的平等。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文献,特别探讨了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然后,估计了一个关于增长的综合模型,并就其稳健性进行了跨国检验。最后,据此得出了政策性建议。
“论坛”栏中陈继会的文章对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文学应取怎样的态势和保有怎样的品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代文学在眼下是否进入“低谷期”,值得考虑。但是,是正常抑或不正常?当代文学是否存在迷失?在哪里迷失?陈世旭的文章认为,当前的文学最大的迷失是艺术真诚的迷失,社会历史精神的迷失和现实精神的迷失。这些都是很有意义,也很有意味的问题,值得作更深入的探讨。
本刊的“外国文艺理论评介”栏,意在开一小窗口,看看国外文学理论和评论的情况。我们过去的文章,也力求有较新的材料,反映较新的动向,作些力所能及的评介。读者反映有些文章看懂。这其中,原因很多。一方面,我们希望作者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联系我国实情作些对照介绍。另外,某些外国理论家确实行文艰深晦涩。本期评介阿多尔诺文艺观点的文章,可能又一篇难懂的文章。据说,阿多尔诺是有意为之,连他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同伴马尔库塞都说看不他的某些文章。当然,我们不能因此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希望作者们注意克服这个并不太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