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是他们朴实思想的最真实暴露。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让“错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预设“错误”——让课堂精彩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有意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陷入其中,使学生经过周折,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感悟,一定能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课堂。
例如,在一个长7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里剪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最多可以剪几个这样的圆?大部分学生都是用长方形面积除以一个圆面积求出,即(7×6)÷[3.14×(2÷2)2]≈13.4=13(个) (四舍五入),得出13个。这显然是错误的,于是我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出剪出的圆有几个。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找一找,发现在这个长方形里最多只能剪出9个这样的圆。我趁机追问:“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最大可以剪几个直径2厘米的圆?”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最大可以剪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联想到这道题实际是求长7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里能剪几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从而分析出错误原因。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7÷2=3……1(求出长可剪3个2厘米),6÷2=3(求出宽可剪3个2厘米),3×3=9(个)。
可见,教师创设适当的开放空间,故意让学生出错,在错中产生质疑,在质疑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二、依托“错误”——让课堂多姿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学生发表了一个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是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之后,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它有两个钝角、一个锐角?”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没有。我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是说:“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呢?”马上有学生提议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尝试一下,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画出来。最后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解决了疑难问题,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那让学生错一回又何妨呢?面对错误,如果教师一味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通过“引诱”,使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别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三、反思“错误”——让课堂成长
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
学生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而这些差错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深化和反思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这样教学中的“错误”就会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要求每一个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隐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反思,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知所表现出来的错误进行整理,审视自己,发现不足之处,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调整,并能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无限的活力。
总之,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产生,错误不是阻碍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我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总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使错误也能成为教学的闪光点,让学生从错误中学到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责编蓝天)
一、预设“错误”——让课堂精彩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有意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陷入其中,使学生经过周折,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感悟,一定能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课堂。
例如,在一个长7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里剪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最多可以剪几个这样的圆?大部分学生都是用长方形面积除以一个圆面积求出,即(7×6)÷[3.14×(2÷2)2]≈13.4=13(个) (四舍五入),得出13个。这显然是错误的,于是我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出剪出的圆有几个。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找一找,发现在这个长方形里最多只能剪出9个这样的圆。我趁机追问:“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最大可以剪几个直径2厘米的圆?”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最大可以剪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联想到这道题实际是求长7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里能剪几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从而分析出错误原因。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7÷2=3……1(求出长可剪3个2厘米),6÷2=3(求出宽可剪3个2厘米),3×3=9(个)。
可见,教师创设适当的开放空间,故意让学生出错,在错中产生质疑,在质疑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二、依托“错误”——让课堂多姿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学生发表了一个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是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之后,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它有两个钝角、一个锐角?”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没有。我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是说:“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呢?”马上有学生提议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尝试一下,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画出来。最后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解决了疑难问题,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那让学生错一回又何妨呢?面对错误,如果教师一味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通过“引诱”,使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别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三、反思“错误”——让课堂成长
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
学生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而这些差错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深化和反思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这样教学中的“错误”就会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要求每一个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隐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反思,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知所表现出来的错误进行整理,审视自己,发现不足之处,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调整,并能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无限的活力。
总之,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产生,错误不是阻碍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我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总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使错误也能成为教学的闪光点,让学生从错误中学到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