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是他们朴实思想的最真实暴露。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让“错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预设“错误”——让课堂精彩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有意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陷入其中,使学生经过周折,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感悟,一定能展现出多姿多彩的课堂。
  例如,在一个长7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里剪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最多可以剪几个这样的圆?大部分学生都是用长方形面积除以一个圆面积求出,即(7×6)÷[3.14×(2÷2)2]≈13.4=13(个) (四舍五入),得出13个。这显然是错误的,于是我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找出剪出的圆有几个。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找一找,发现在这个长方形里最多只能剪出9个这样的圆。我趁机追问:“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最大可以剪几个直径2厘米的圆?”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最大可以剪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联想到这道题实际是求长7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里能剪几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从而分析出错误原因。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列出算式:7÷2=3……1(求出长可剪3个2厘米),6÷2=3(求出宽可剪3个2厘米),3×3=9(个)。
  可见,教师创设适当的开放空间,故意让学生出错,在错中产生质疑,在质疑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二、依托“错误”——让课堂多姿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当某个学生发表了一个错误的见解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是错误的回答撞击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了“沉睡”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之后,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它有两个钝角、一个锐角?”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没有。我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是说:“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三角形呢?”马上有学生提议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尝试一下,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画出来。最后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解决了疑难问题,获得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法。那让学生错一回又何妨呢?面对错误,如果教师一味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相反,如果我们通过“引诱”,使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对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别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课堂更是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三、反思“错误”——让课堂成长
  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
  学生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而这些差错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深化和反思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这样教学中的“错误”就会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要求每一个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隐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反思,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知所表现出来的错误进行整理,审视自己,发现不足之处,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调整,并能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无限的活力。
  总之,数学错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产生,错误不是阻碍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我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总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使错误也能成为教学的闪光点,让学生从错误中学到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7的乘法口诀”教学的思考,教师教学前应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乘法口诀 以学定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9  因参加优质课比赛,所以选择了经典课题——“7的乘法口诀”。
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笔者不断追寻有效课堂,以下是同一内容两次教学后的比较与反思。  第一次教学: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  师:请小朋友们从文具盒里拿出准备好的一根棉线,把它随意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看看把它拉紧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引导):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啃的“骨头”,使师生伤透了脑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明白应用题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存在“骨肉相连”的关系。下面,笔者对可以用倒推、列表、一一列举等策略加以解决的特殊问题之外的一般性应用题进行探究,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生活知识补充一般性应用题  应用题的“源头活水”不在数学,而在生活,所以笔者认为把应用题理解为生活题更为恰当些。单从数学的角度
[摘 要]数学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的分析与探究,教师应变复习旧知为梳理经验、变新授教学为分享经验、变巩固总结为优化经验,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变革 发展 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课堂反馈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种信息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利用信息反馈来调控教与学的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课堂教学反馈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外显,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反馈。但许多教师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简单地认为反馈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把课堂教学反馈单一化、随意化。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
[摘 要]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怎样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素材,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乐于长生的土壤。  [关键词]整合 素材 更新 丰富 乐学 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
“一一列举”,即列举法是一种借助对具体事物的特定对象从逻辑上进行分析并将其本质内容全面地、一一地罗列出来的一种手段,再针对列出的项目一一提出改进的方法。列举法是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特创造的属性列举法基础上形成的,是具体运用发散性思维来克服思维定势的一种创造技法。该技法人为地按照某种规律列举出创造对象的要素分别加以分析研究,以求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和方案。列举法运用了分解和分析的方
[摘 要]学习理论是研究教学、理解儿童数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态下,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与共生性发展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在动态中发展的过程。准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科学地把握好思维完全打开、交流充分展开、对比适度拉开、内心不断敞开等实践要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 共生性 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前概念是学生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之前的已有观念,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并不具有系统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从而有效把握学情,带领学生逐步突破,实现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前概念 调查 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44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建构之前的主观
[摘 要]“磨课”就是教师对教学预设进行反思与审视,推敲其科学性与有效性,探寻更合理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案。“磨课”的过程虽然苦,但经多次“磨课”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磨课 新课程 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4  著名数学家蔡金法曾经指出“理解算术平均数时应该包括算法的程序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