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改编与播路径反思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煜
  WANG YU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助理研究员,泰国皇家理工大学曼谷分校在读博士,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当来自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相遇并交流时,跨文化传播便由此产生。“花木兰”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熟知。作为忠孝两全民族文化的载体,以“花木兰”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各类文字、影像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跨文化输出成为一种热潮:有从中学课本的《木兰辞》、明代戏剧《雌木兰替父从军》的演绎、1927年的黑白默片《木兰从军》,更有1998年、2005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出产的动画电影《花木兰》(ⅠⅡ),2009年国产电影《花木兰》等。可以说,“花木兰”早已成为一个带有中国印记的鲜明文化符号,对“花木兰”大IP改编热度更是持续未减,不同历史时代、文化背景的创作者们从不同角度认知与解读着这位中国女英雄的独特形象魅力。
  相较于以往,2020年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耗资2亿元创作上映的真人版《花木兰》( Mulan)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启用中国知名演员、英文配音、情节设置中的反传统叙事方式一一花木兰主动替父从军,让这个流传千年的中国故事赫然显现出鲜明的好莱坞特色与美国文化元素。本文立足于跨文化视阈下的影视作品创作视角,结合《花木兰》( Mulan)的传播方式、主题设置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元素进行分析,反思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改编与传播新路径。
  一、跨文化视阈下的传播方式反思
  “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休闲’的出现,并且响应了全家人以经济又文雅的方式来欢度空闲时间的需求”(汪少明、蔡悦:《电影传播的多元化及其意义》《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3期)。借助电影进行已有文本故事的再传播,不仅充实了人们的闲暇时光,更加速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融碰撞的进程,但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则造成了在具体传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别,这一点《花木兰》( Mulan)表现得十分突出。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2020年9月11日,电影《花木兰》( Mulan)在经过了大规模宣传——登陆迪士尼流媒体Disney 付费独播一一在中国匆匆官宣档期——全球撤档等一系列始料不及的操作后,终于在人们的期待中上映。然而,对电影的评价却呈现出两个极端,创作者在传播形式上的选择、对影片的主题呈现、人物形象的塑造颠覆传统,尽管获得诸如《旧金山纪事报》“一部振奋精神的电影,虽然没有按计划上映,但它来的时机堪称最佳”,《lndiewire》“可能是最好的“‘原作混合新鲜事物’的典范,这个故事优美、有力地向前走,传递了符合当下的经典信息”等褒奖,但在国内的观众心中,却是与期待值相差甚远,评分一路下降,跨文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如何更好地再创作、再传播,如何在留住文化之魂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之更易于人们接受,成为值得反思的话题。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典型形象的花木兰,尽管由巩俐、李连杰、刘亦菲等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演员加盟演绎,但再度呈现在银幕中,全程英文配音的模式尽管呈现出好莱坞影片鲜明的特征,却让中国观众产生观影的极度不适应感,导演虽特意使用了中文字幕让观众知晓内容,但这样的传播方式显然让观众们始料未及,在主题的传达上也并不是一种最佳方式。与此同时,创造者意欲通过增加”“凤凰“乌鸦”等的形象与整体故事内容更加契合,但现代影像技术的处理使用除了增加画面影响清晰度,色彩的鲜明热烈程度以外,并没有为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发挥积极作用,反而削弱了本该有的故事内核,成为影片值得反思之处。
  二、跨文化视阈下的主题呈现方式反思
  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在他的《文化的后果》一书中提出了“洋葱”文化观点,包含第一层(最外)象征物、第二层“英雄人物”、第三层礼仪以及第四层(最里)价值觀四层内容,其中英雄人物主要是“指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即英雄的性格=民族的性格”。作为中华民族典型女英雄,花木兰始终反映和呈现着中华儿女“忠”“孝”精神内核,这个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故事也一直为人们所传承创新,这也是在进行有关“木兰”故事主题确定之时,导演们应该最关注的核心问题。
  遗憾的是,真人版影片《花木兰》( Mulan)颠覆传统,没有围绕上述主题进行,最终未能获得票房和口碑双赢的效果。故事讲述了南北朝时期,为抵御北方来犯者入侵,出身军戎之家的长女花木兰挺身而出,主动替父应征参军,为隐藏女儿身份,木兰女扮男装,化名“花军”,逐渐驾驭自己内心的力量“气”,最终在重重磨炼下成长为一名女战士,射杀柔然首领,保家卫国的故事。
  木兰传说中,核心内容是女主角被动地替父从军,体现得是中国的“孝…‘忠”文化。“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因家中没有男丁,木兰被迫替父从军,是为“孝”;“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隐藏女儿身份征战沙场,胜利归来,是为“忠”。但在真人版《花木兰》中,女性独立成为影片主要呈现和表达的主题:背着家人独自报名参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个能与强大敌人单打独斗的女英雄,以及“我会为我的家族带来荣耀”“我的职责就是战斗”等,通过都在呈现一种全新的主动的女权表达,尽管启用了多位知名演员,前期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下了很多功夫,但与传统故事主题核心的背离成为该影片未能为国内观众接受的重要原因。
  三、跨文化视阈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反思
  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影视作品中主题呈现的核心元素,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下存在差异,但真实性是作品的生命,在进行跨文化作品的生产与创作时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真人版《花木兰》中,本是根据传统文化形象进行的改编,却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呈现。如《木兰辞》里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最后说“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然而在影片中,创作者为观众呈现的是木兰有一个妹妹,与原著作的人物形象设定存在显著差异;再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传统的《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女性身份,直到凯旋才被知道,通过身份隐藏,中国文学中的含蓄性得以呈现,然而,在影片放映的中间环节,木兰主动在军营中承认自己的女性身份,被驱逐出军营,又再度回归,创作者显然是为了营造矛盾冲突,为高潮和结尾的到来埋伏笔设置上述情节,处于商业影片创作需要,可以接受和理解。再如,真人版《花木兰》中,由巩俐饰演的“女巫”让人匪夷所思,通过技术处理,她始终戴着面具,随时可以化身为乌鸦,向她的“主人”柔然首领传递信息,这一形象显然是经过艺术化处理增加的,尽管最后“女巫”替“木兰”挡剑并告知她“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女巫”与主题的关联性并不大,设置突兀。
  四、中国的木兰们:走好跨文化改编传播,路在何方
  在《花木兰》( Mulan)中,观众们也从周边环境、演员妆容以及武器的选择等感受到中国元素的存在,创作者也试图通过细节的设定呈现东方特种工和中国形象。然而,“花木兰”带给观众们的“刻板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尽管创作者已经做出种种努力一一投资数亿、演员阵容庞大、宣传营销力度更是自不必提,但影片对中华传统文化形象挖掘似乎还停留在表层,无论是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作品主题的设定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都缺乏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思考与表达,单纯的“中国元素”与“美国主题”的结合,并没有让观众们尤其是中国的观众们“买账”,这对于想要赢得全球最大票仓的好莱坞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古老大国,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形象的改编与再生产、再传播早已不再局限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外国导演、演员们热衷于将中国故事进行二度创作,传播全球的同时,返销给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最为严峻的威胁与挑战(孙丹:《花木兰的跨媒介传播现象分析》,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当下,探寻类似于花木兰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改编与传播新路径,或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本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创新传统文化故事,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故事架构,最终输出更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二是要认识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正视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现实,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不同的方式传播我们独有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孙丹:《花木兰的跨媒介传播现象分析》,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三是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制定政策等,提升国民文化认同感,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参与到保护、传承、传播、输出传统文化故事的过程中,让更多鲜活生动的“花木兰”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简介  内江芭蕉井展览馆建于张大干先生出生地,位于内江市公园街201号,是一栋六层楼的钢结构现代建筑。展览馆白2015年6月建立以来,已成功举办60多场文化艺术活动,组织编纂出版了《中华廉洁文化读本》,创作了《我爱我的大内江》歌曲,举办了近百场音乐会、研讨会、读书会、培训班和艺术沙龙,给数百名艺术家、工人农民和海内外侨胞提供展览、演出平台。2019年,芭蕉井展览馆被内江市中区人民政府列为优秀文旅企
在一次画展上,看到一幅名为《青城天下幽》的作品,画中古树苍郁,崇山峻岭中有流瀑若隐若现地穿流其中,给深幽的山中带来了动的感觉;观宇和茅亭在小桥的引领下,愈显悠远,真是让你走得进去;远山的一抹朝阳,让你的思绪飘浮在这自然的意韵之中,是画非画……  读画是观者与画家的一种心灵的私密访谈,动人的作品是画家心智与自然意蕴的契合,读到这样的作品,有一种超越自然的觉知,故黄宾虹先生曾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自然大
中国漆艺绵延传承,走过了七千年漫长又辉煌的历程。其品类之多、工艺之精、用途之广、历史之悠久,堪称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中的华彩篇章。在幾千年的漆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漆器有相同之处,更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如扬州漆器的平磨螺钿镶嵌,北京漆器的剔红和刻灰,福建的脱胎漆器,平遥的堆鼓推光漆器等都各放异彩。而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成都漆艺,以历史悠久、精美华丽、光
现就职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  电影《春潮》自上映以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片也作为2019年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的开幕影片,与众多观众探讨女性问题。影片导演杨荔纳以其真实犀利的女性叙事视角,结合多重视听语言的艺术元素将女性主义进行了创新的表达和符号性建构,引发当代人的反思。  一、“反”女性主义的创新表达  影片中,无论是郭建波所认为的父亲,还是母亲纪明岚新的老伴,都体现出男性的温
俞闳宾   1969年生,成都人。先后师从江溶、郭汝愚先生。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工笔画会副秘书长,二酉山房书画研究会理事,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  多次举办个展,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成都商报、山东商报、《读者》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出版有《当代美术名家俞闳宾国画作品集》《俞闳宾兼工带写画法》《俞闳宾兼工带写花卉画法》《实用国画表现技法》等作品集。   在我决定凭自己的粗
主管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任继红  RENJIHONG  《北川文艺》。笔名祭鸿,汉族。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为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作协主席、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婚誓》、散文集《落不定的尘埃》。  寄语  《北川文艺》始终坚持文艺作品与北川文化品牌传播结合,致力于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民
摘要:19世纪是英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发展高峰时期,雪莱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西风颂》成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在语言学的视角下对《西风颂》的内容形式和神话的原型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来感悟雪莱是如何用自然的语言来诠释浪漫主义色彩的,抒发人性的自由和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言学《西风颂》浪漫主义 赏析  一、前言  19世纪是英美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孕育了众多
先生的房间  初见吴绪经先生,是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四点整的阳光温柔,透过玻璃窗映在先生递来的茶杯上,模样好看。房间里若有似无的墨水和纸张的香气,抵去了来访时身上的暑气,手心的汗水也瞬间蒸发,先生说“你好”声音平和且坚定,四下窗户无缝却感到有风,一阵清凉穿过亮堂的屋子,我首先看到的是吴绪经先生从容优雅的面容,目光如炬、莞尔而笑,两鬓斑白却依旧风度不减,“坐吧,喝茶。”他说。  房间内是大大小小的画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艺作品要肩负沟通交流重责,表达人类共同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创新探索。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推出的原创东方神话舞剧《长风啸》,对人性复归与大爱的主题探索带给人深刻的思考,具有超越种族和国度的人类共通性。马
绘画的自述性表达是艺术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现象。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挖掘出来,运用象征、表现、超现實、抽象等艺术手法,将另一个不同于日常的“自我”呈现于作品之中。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形象的塑造,他们总是不自觉地从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出发,表达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感受,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带着艺术家自己的影子,隐射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