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课程设计原则优化探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混合式课程设计原则的优化,提出以“职业导向、任务载体、学生主体”为总体原则,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辅助,优化混合式课程总体设计;立足“助教”原则,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优化混合式课程的整体设计;立足“助学”原则,围绕教学活动任务,优化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使混合式课程在设计中优化,在优化中应用,在应用中改进。
  【关键词】混合式课程  总体设计  整体设计  单元设计  优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069-03
  对于混合式学习的概念,不同的学者赋予了不同的诠释。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Singh & Reed界定的混合式学习(B-learning),即指在适当的时间内,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学习风格,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进而取得优化的学习效果。从其内涵上看,混合式课程教学是翻转课堂的延伸及升华,是当下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的最佳呈现方式,已经成为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尚元素。高职院校老师应该顺应改革需要,设计并建设出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混合式课程,在设计中优化,在优化中应用,在应用中改进,不断推进混合式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一、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混合式课程总体设计
  与其他形式的课程相比,混合式课程应立足于常规总体设计基础,以“职业导向、任务载体、学生主体”为总体原则,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混合式课程总体设计。
  (一)以职业导向为原则,进行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混合式课程教学由多个教学活动共同组成,这些活动包含线上、课中教学活动。其中课堂教学活动多体现为展示汇报、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动手操作等,线上活动则包含在线阅读、观看、测试、讨论、反思等。但无论是线上、课中活动,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在进行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时,选择的教学活动应围绕着“职业”特征。广义上说职业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主要的实践形式,它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舞台,也是个人全部才能自我发展的创造性表现。此处所提及的“职业活动”,指的是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实现自我发展的系列活动。
  (二)以任务载体为原则,进行混合学习策略的设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职业学校带来了生机,同时一大批生源质量较差的学生涌入校园,给职业院校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需求,也无法实现混合式课程教学的需要。目前是将单元教学的知识点与专业案例、实际问题融合起来,将单元教学内容融入一个或多个任务中,以任务作为载体,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以学生主体为原则,进行混合学习内容、考核评价的设计。混合式课程设计,首先应遵循“学生主体”原则,从分析学生的生源结构、学习特征、学习基础等开始,选择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适合的考核评价方法。当下,广西高职院校生源组成相对复杂,有普通高考生、中职—高职直通生、单独招生考试生,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也由原来单一的只招理科生,逐渐向文理兼招模式转化。生源的变化,学习基础的差异,引发了学生学习特征的特殊性,因而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应紧紧抓住“学生主体”这一因素,既要选择一些基础性的、与未来职业岗位联系较大的内容,也要兼顾到影响拔尖学生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强化”内容;考核方法除了关注过程性评价、技能考核外,也应考虑通过终结性的考核方式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辅助,优化混合学习资源的设计。混合式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的设计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混合式学习资源包括线上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其中课堂教学资除源涵盖教材、图纸、模型等教具外,还应备有相应的视频、音频、教学课件、软件、游戏等媒体素材;线上学习资源指的是在线教学平台所提供的电子教材、微课、视频、动画等资源。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混合式学习资源,制作“可视化、数字化”的媒体资源,方便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实现混合式课程教学的目的。
  二、立足“助教”原则,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混合式课程整体设计
  要实现混合式课程总体设计原则,必须进行混合式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应立足“助教”原则,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考核评价五个方面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增设“首次课简介”模块来优化混合式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混合式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内容。具体如下:
  1.课程性質。首先,从课程归属、学时、学分等说明课程的性质;其次,分析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最后,阐述课程学习对于国家、社会发展及未来的职业中所起的作用。
  2.教学目标。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制订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并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面确定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从“会用什么做什么、能用什么做什么”两个维度明确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安全、经济、创新等方面制定课程教学的“素质目标”。
  3.课程内容。以课程教材为基础,删减掉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增设一些典型案例、拓展资源等,对原有章节内容进行重新排序、组合、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具备较强的职业特点的数个教学模块或项目。
  4.教学策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数字化校园里,依托混合式教学平台,紧紧抓住“学生主体”这一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新型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5.考核评价。在传统试卷考试的基础上,根据混合式课程教学规律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综合设计好线上教学任务、线下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指标,既考虑到提升学生技能的评价因素,又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发展的评价依据;既兼顾到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探究”的成效,也需要考虑“线下合作完成任务”的质量,使“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过程与实践相结合”。   (二)通过“首次课简介”优化混合式课程整体设计。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平台化、信息化,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世界。因而在进行混合式课程的整体设计时,要通过“首次课简介”来实现优化。除了常规的“为何要学”“学什么”之外,重点在“怎样学”这一环节上进行强调与优化,即可借助“平台使用手册”“如何反馈问题”“任务提交办法”等小视频,帮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同时,在首次课教学中,将考核评价办法、课堂纪律要求等明明白白展示给学生,明确好规矩,为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做好准备。
  三、立足“助学”原则,围绕教学活动任务,优化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
  完成了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要实施混合式课程教学,还要精心设计好各教学单元,并将设计的方案应用到课堂教学,方可物化成果。
  (一)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内容。在进行混合式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好教学单元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好单元教学的教学方法、资源环境,在此基础上,将教学活动进行线上、线下划分,完整地设计教学过程。
  1.三维教学目标。这里提及的三维教学目标,指的是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确定单元三维教学目标时,应源于专业或者课程的要求,聚焦本次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明晰的指向性,可操作、可实现、可检验,切忌目标过大、空洞、“小头戴大帽子”。
  2.教学重难点。抓住了教学重点,等同于抓住了教学单元设计的灵魂,因而要准确定位好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授课教师就应该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侧重说明授课教师是“应用什么教学方法、通过什么任务载体、借助什么信息手段”开展教学设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制定单元教学难点,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其实难点可以等同于重点,也可以从完成本教学任务所有步骤或环节中选定最难的作为难点。笔者认为,换位思考,静心想想当初自己做学生学习此内容时最难懂的、在动手操作时那些“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难再现”的是什么?如此可以让我们理清思路,帮助我们确定合适的难点。
  3.教学方法。理解正确、运用准确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首先要正确理解,当下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种类繁多,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较具代表性的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正确理解每种方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运用其来开展教学。其次,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素养、教学实际出发,要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时代的发展特征,准确运用好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4.资源环境。混合式课程教学离不开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资源环境。一是要有一个无线网络覆盖、畅通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交流;二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功能齐全的平台,既可以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又能满足师生、生生、人机多元化的良性互动。
  5.教学过程。传统的单元教学设计中,核心元素为教学过程(也称课堂教学步骤),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为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步骤而精心设计的,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区别于传统单元教学设计,混合式课程的单元设计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应根据混合式课程教学的特点,将这一环节设计为“线上活动”安排与线下教学步骤。线上活动指的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平台发布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课前采集信息、收集图片、观看微课(视频)后进行测试等,课后拓展练习等;线下教学步骤,则需要在了解“线上活动”完成情况的基础下,设置出系列关联性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如由“导入视频”引发的讨论、检测学生“线上”学习成效的“查漏补缺”、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闯关”“纠错”“连连看”等游戏、为完成任务安排的“接力赛”“知识竞赛”“PK”等活动。
  (二)根据“自学反思”优化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依据学生线上学习问题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或活动,是混合式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特色。根据学生完成自测题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提出的问题,归纳出线上学习反思,根据反馈及时地进行教学调整,一方面根据自测题中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重新确定本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就与学生讨论、交流、答疑过程中的问题,重新设计系列针对性较强的线下教学活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共同完成任务,帮助学生解开心中所惑、达成教学目标。
  四、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应用与改进
  混合式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为实施混合式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但混合式课程教学应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并给予改进:一是课程的应用面问题。开始时不宜面向全校各专业、各课程来推行,应以点带面、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课程来开展混合式课程教学,等时机成熟后再全面推行。二是课程的适用性問题。相对混合式课程教学的特点,应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如实操课、一体化课、理论课,选择最适合的理论课试行,再到一体化课程,最后考虑实操课。三是开课的班制问题。混合式课程仅适用于小班教学,合班或是人数过多,不利于线下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应改进措施增加任课老师,以实施小班教学。四是活动的通适性问题。无论是线上任务还是课堂活动,一定是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富有生活化、趣味性的,围绕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并通过实际教学中验证后不符的及时调整。五是开课的紧密性问题。每个教学班级在一个学期中,混合式课程门数不宜超过学期班级总课时的一半,如第一学期共开设8门课,班级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应小于等于4门,过多、过密无形中会增添学生的学习负担。六是考核评价的合理性问题。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要通过实际应用去检验设计方法是否合理,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阿不来提·瓦依提.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2]樊同科.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课程设计与应用[J].电教科技,2016(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应用混合式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GXGZJG2017B07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春桃(1965— ),女,广西巴马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学督导室主任,教授,理学学士,研究方向:数学教学及教学管理。
  (责编 卢 雯)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教师提高组织和运用小学语文教材能力的途径,提出教师应当结合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理解和驾驭教材能力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陶行知是民国时期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教育探索新路。他是"五四"前后最早将试验主义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同时加以实践并使之中国化的
安徽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未来5年安徽省内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将逐步实现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
介绍了J2EE的体系结构,列出了2种常用的构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方式,并对其缺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给出了用J2EE
目的观察瓜蒌皮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206例高龄U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3例,对照组
在国内外经济预警及房地产市场预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地价本身的特点,选取合适的预警指标,利用SPSS对指标进行时差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预警指标警限和综合警度
【摘要】在新兴的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前沿问题背后,蕴含着技术与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技术与法律之间并非单一的挑战关系,而可以成为互动关系。以当代版权制度的困境——“孤儿作品”的利用难题为例,在其困境的形成上存在技术与法律的互动,信息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发达使得这一难题暴露无遗。解决方案可遵循技术与法律的互动之道,求得最优解,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将有望破解“孤儿作品”的利用难题,这本质上是一种
目的分析总结妊娠晚期剖宫产瘢痕部位胎盘植入的超声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凌海市人民医院2013—09—2015—08收治的42例妊娠晚期剖宫产瘢痕部位胎盘植入患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70例某院2016年5月到2
【摘要】从公共管理视角看,区块链具有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加密算法等技术,具有“去中心”结构、“去信任”架构和“精准化”机制等特征,目前已在税务、食品药品质量监管、房地产市场监管、不动产交易和电子民生卡等公共事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效率化、精准化和平等参与、合作共赢等优势。但此技术自身安全风险的存在为其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带来了隐私安全风险、系统安全风险和安全监管风险。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