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戏剧《断章》:一次舞台上的新思考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86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戏剧《断章》(潘乃奇编剧、任明炀导演),是一部将西方表现戏剧手法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相结合的创新作品。该剧受我国著名诗人卞之琳名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启发,化用诗作内涵一一“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孙玉石语),体现为古今两对夫妻的哲理故事,极富创造性地将川剧与话剧有机结合,打开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新维度。 《断章》中川剧故事的背景设置为古代,话剧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当代,话剧故事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对青年夫妻展开,川剧故事则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剧中,川剧和话剧的表演采取场次交错的形式进行,故事内容错落有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细细品味又深感古今同一事。从内容上来看,《断章》其实很简单,两对夫妻——古代夫妻贫穷却相爱,现代夫妻富有却疏离。其两种生活方式的拼接、碰撞和展现,为的是抛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一一“幸福与金钱的关系是什么?”如此便打破了传统戏剧围绕故事和人物开展叙述的创作手段,而是从观念出发,演员和故事都是为了将内在的观念外化,整个戏则呈现出“寓言化”的倾向。
  作为一部将川剧和话剧结合起来的实验戏剧,《断章》首先在理念上是先锋的,两种艺术表达方式的碰撞将观念的冲突融合进了形式当中,让矛盾的对立更突显出新的节奏感。
  众所周知,由于戏剧本身特定的属性,戏剧场面必须得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因此,时空就成为戏剧与生俱来的重大限制。而《断章》完全打破了戏剧时空的限制,巧妙地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以完全自由的时空跨度展示了一个古今融合的故事。其中两对夫妇的生活展示并没有特定的矛盾冲突,单独分开来看,只是生活片段的截取,无法构成戏剧张力。然而当两组故事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在舞台上并行展示之后,穷与富、爱与距离的碰撞就从普通的故事中升华而出。《断章》不仅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分别展示两个时代两对夫妇所面临的困境,并且还大胆地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两对不同时空、没有交集的人物放到同一个画面中。古代男女和现代男女在同一场次出现,相互对话,戏剧的“第四面墙”完全被推垮有意消解了幻觉型舞台恪守的真实准则,也质疑了观念性模仿现实的合法性,张扬了戏剧虚拟性和假定性的本质属性,使戏剧流体自由地伸展。两个不同时代背景文化与话语的交织,使作品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各个场面也因互文式的对照与对话关系而超越了原有的含义,获得更深广的审美价值。如爱森斯坦认为,蒙太奇所获得的含义,并非两个画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两个画面含义之积。两对夫妇生活的组接,不仅仅体现了贫富生活的差距,而是抛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幸福是什么?这虽然在《断章》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回答,然而引发了观众的思考。正如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幸福的回答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这些千千万万的回答,就正是戏剧蒙太奇所达到的效果。
  波兰著名实验戏剧导演格洛托夫斯基在斯坦尼体系构造幻觉剧场的表演中,发现了另一个层面的存在,即身体是进入内在驱力之流的门,而不是用来重构日常生活的。在《断章》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到这一方法论的运用。剧中两对夫妻的生活展示,并非对生活本身的还原,而是经由否定而达到肯定的“拨剪法”(negative way),把不属于生活本性的实物去掉,以精简的笔触展示生活中“爱与金钱”的关联和矛盾,让演员通过表演找到最深处的“自我”。两对夫妇来自不同的时代,通过实验性的组接使观众发现某些从古至今都相联系的事物:“金钱是否是万能的?”“玫瑰和面包是否是相悖的?”这些问题都是《断章》探索的目标与路径。观念的延伸让两对夫妻的生活并非以纯粹故事而存在,而是以故事为载体顺着戏剧回到生命的源头,寻找生活的秘密与意义。
  《断章》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写意的戏剧,是以戏剧为“乘具”,即是“戏剧表演时让人们进入另一个知觉层面的乘具之一”(彼得·布鲁克语),而带领观众进入对自我和生活的思考。在戏剧开始之时,两对夫妇都处于对自我生活需求的满足之中,古代夫妇为了给对方买礼物舍弃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却获得了最暖人心扉的爱情;现代夫妇虽然因丈夫忙于事业无法时常相处却锦衣玉食,不为生活琐碎烦忧。两对生活此刻处在表面层次的稳定之中,但不难推敲,这种稳定的问题在于,是主角某种自我意识上升到幻境的层面,就像主角为自己吹制的肥皂泡,看上去美丽,其实非常脆弱。爱情是否能战胜物质的匮乏,或者说物质是否就能维持匮乏的爱情,在这个层面,爱情和物质的力量无论哪一方被过分地放大,都超出了生活经验本身的逻辑。因此,当剧中的人物意识到这种稳定的脆弱性,矛盾便应景而出。这种矛盾并非由生活本身给予,而是人物的内在转变使然。观众随着剧中人一同进入到生命中不可言喻的某种高度张力状态,曾经对爱的信念坚若磐石的古代女子开始向往物质,从而对从前的自我全盘否定;曾以为物质就能带来全部庇护的现代女子感受到了自我灵魂的声音。人生中最具张力的时刻便是信仰被击垮的瞬间,而只有击垮陈旧才能建立新的自我,从而完成如格洛托夫斯基戏剧实验称为“艺乘”的那种从“我”到“我”的本质身体能量的迈进,进入一种诗性的而非叙述性的戏剧结构。
  总之,《断章》采用川剧和话剧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特别在展示古代男女的部分采用川剧的形式,川剧艺术家淋漓尽致的表演,将戏曲“实验”整体呈现的身段与唱腔完美融合,为戏剧整体的表演艺术增强了可观赏性。遗憾的是,该剧形式看似先锋,但探讨的问题一一“幸福与金钱的关系?”,却很陈旧,并不新锐。另外,过分强调观念的塑造则导致对戏剧本身的弱化,两种戏剧形式在舞台上事实上并未真正融会贯通,给观众的感受仍然是“拼接”而非整体。面对戏曲的“跨文化”问题,如何处理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传统”就变得更耐人寻味,如何界定川剧这门传统表演艺术在“技术传统”和现今大戏剧范畴中的“剧种传统”之间的区分,也显出了它的必要性。戏曲艺术的主要魅力在于表演艺术“传统”,也应该从中寻找重塑戏剧“传统”的价值。要重塑戏剧“传统”的价值,就要为中国戏曲在现代世界戏剧之林中建立起可辨识的、独具艺术特质的“民族形式”,而这个“民族形式”是难以被世界戏剧的任何一个戏剧体系或剧场技术所取代的。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劇目工作室基金部主任、编剧)
其他文献
苏园先生一生致力于书法、篆刻研究,特别是其篆刻,浸润了深厚、扎实的功夫,既与传统的篆刻源流和客观规律相符合,又注入了个人情感和创作理念,给人以常看常新之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苏园先生1 92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是当代巴蜀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苏园自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与书法结缘,又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私塾学习,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其父苏海溶文化程度不高,但自学成才,在蜀中漆器工艺方面成就
钟士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成都画院专职画家,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家。  长期从事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与探索。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学术展览并获奖,其艺术作品在《美术》《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报》等专业期刊杂志发表。出版有《当代名家扇面集》《当代名家一钟士敏卷》《古木寒林》等个人画集。  在美术界,钟士敏先生以研习传统绘画深有所得而又能自出机
突如其来的“病毒”应该让我们明白:尽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让生存更有积极意义;尽管惧怕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如何让大爱真正降临人间;尽管丑类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如何让美好植根心底。一言以蔽之日,彰显思维和思考、反思和反省才是人类生命的无上荣光和神圣使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随着空气和人口的流动,仿佛一夜之间从武汉开始肆虐中国大地,并向全球蔓延,人们谈“
听湖与我因同事而相识历三十年,数年前我退休,有暇有兴趣作涂鸦之戏并不时向听湖请教,由此和听湖交往更多,同事的关系进而演变成同好。听湖名阳廷福、听湖为其号、又号福光书屋主人,原籍四川广汉,著名书画家阳熙长子,现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听湖出身贫苦,幼承家学,期间渡过知青生活,参军服役,长期练就坚忍意志。业余研习书画篆刻几近四十余年,深得乃父精髓;廷福乃系台湾梁三杰之梁幼铭再传弟子。稍长又曾追随陈亮清岑
周凯《夜幕下的自来水厂》  周凯  现就职于攀枝花市水務集团。感言:在繁忙工作的闲暇之余,热爱摄影,希望通过自己的视角去看到这个世界的美,风景的美,人物的美。
张雁《德如·文比》楷书 180cm×100cm 2019年  张 雁  1977年生于山東齐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院特聘教授,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都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当代油画院书法篆刻院专职书法家。
暑假里,爸爸开着车带着全家人去青岛游玩。看到海边有人在捉小螃蟹,我也跃跃欲试。说干就干,岩石高低不平,行走非常艰难。我们如履薄冰,一边走一边找。突然,爸爸发现在小水塘里有一只会走路的小海螺。我凑过去一看,呀!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寄居蟹。我连忙拿起网兜在一边候着,爸爸在另一边用网兜趕。寄居蟹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爬到我的网兜里。我赶紧把网兜往上一提,哈哈,寄居蟹被我捉住了。我把它放进水桶里,装上水,寄居蟹
成都画院现有藏品1717件,其中国画作品1449件、油画作品1 82件、版画作品49件、多媒体作品32件、其他类别作品5件,市值过亿元。  建院伊始,典藏工作就是成都画院的核心工作之一,见证着画院40年的发展历程。除征集购买、接受捐赠等传统形式的人藏途径,成都画院结合自身特色,自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画家管理办法,由画院专职画家、画师、特聘画家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职务创作作品用以充实馆藏,从
易柯  YI KE  中共党员,四川宜宾人,1953年8月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代表作品有琵琶协奏曲《满江红》;笛子与乐队《阿诗玛叙事诗》;曲笛协奏曲《路南调》;二胡与琵琶乐队《读“长恨歌”感怀》等。曾任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70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2002年8月任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