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调高思想批评的课教学有效性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热议的话题。文章阐释了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分析了思想品德课的现状,并就此提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6
道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之一,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与公民个人发展及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初中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其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因此,思想品德课对于初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然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学生表现出对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不高,老师们也感叹课难教。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什么是教学有效性呢?在20世纪初,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用中就出现了有效性教学。简单来说,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体验,运用恰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最佳学习状态”即通过老师有效的“教”,是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自新课改提出后,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们针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笔者认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单向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正如斯宾塞所言,“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教材,認真备课。有这样一种看法: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其实并非如此。有效教学要看教师怎样讲,怎样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课前的准备工作对此影响重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教材,深入了解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设定鲜明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关注时事,把握时代脉搏,在编写教案、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此外,教师也应该对教学材料进行有机整合,重难点突出,重视课堂引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平等师生关系。在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都习惯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很难放下“师道尊严”,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漠视个体差异,无法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受到压制,他们感受不到来自自教教师的情感关怀与信任,又怎么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投入到学习中来呢?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人格,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平等的思想。教学的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课程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完成从课堂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转化。教师应该真正领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肯定;少一些轻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牢骚,多一些耐心。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以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这样,不仅很难提高教学有效性,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阻碍学生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帮助学生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在于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他们的禀赋,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与鼓励,有助于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俗话说“师傅在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强调了学习者自身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师傅如何“领”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实践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违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而初中生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年龄阶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削弱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排斥感。此外,多媒体教学集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平等意识,认真研读教材,积极关注时事,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建设和谐课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4]钟文英.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6
道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之一,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与公民个人发展及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初中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其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因此,思想品德课对于初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然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学生表现出对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不高,老师们也感叹课难教。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什么是教学有效性呢?在20世纪初,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用中就出现了有效性教学。简单来说,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体验,运用恰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最佳学习状态”即通过老师有效的“教”,是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自新课改提出后,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们针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笔者认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单向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正如斯宾塞所言,“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教材,認真备课。有这样一种看法: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其实并非如此。有效教学要看教师怎样讲,怎样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课前的准备工作对此影响重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教材,深入了解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设定鲜明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关注时事,把握时代脉搏,在编写教案、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此外,教师也应该对教学材料进行有机整合,重难点突出,重视课堂引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转变教学观念,创设平等师生关系。在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都习惯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很难放下“师道尊严”,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漠视个体差异,无法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受到压制,他们感受不到来自自教教师的情感关怀与信任,又怎么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投入到学习中来呢?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人格,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平等的思想。教学的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课程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完成从课堂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转化。教师应该真正领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肯定;少一些轻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牢骚,多一些耐心。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以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这样,不仅很难提高教学有效性,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阻碍学生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帮助学生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在于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他们的禀赋,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与鼓励,有助于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俗话说“师傅在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强调了学习者自身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师傅如何“领”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往的教学实践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违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而初中生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年龄阶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削弱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排斥感。此外,多媒体教学集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平等意识,认真研读教材,积极关注时事,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建设和谐课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4]钟文英.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