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诱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一、积极参与,激发探究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觉的探究意识,才能投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实验激趣。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时,我先告诉学生我有一支听话的滴管,然后演示实验:将滴管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滴管口朝下),盖紧瓶盖,我说沉,就用力挤压瓶子,滴管就会往下沉;我再说浮,就松开手,滴管又会上浮。这个实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既想自己动手做做,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2、故事激趣。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领探究。
如在教学《奇妙的护身术》一课时,先让学生讲一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故事中小壁虎凭借什么本领逃避敌害的?”由于学生对故事感兴趣,自然引发“大自然中的形形色色的动物还有哪些奇妙的护身术本领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这一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二、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我在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不同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一定都能溶解”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沙、锯末、铁粉、白糖、食盐分别与水混合,并搅拌相同次数,并观察现象。对比混合后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物体分类,并由此引出溶解的概念。课后延伸,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自己进行实验,看是否会溶解。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够溶解。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生活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讨论辩论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一课物体与水混合后怎么再分离出来的内容时,学生争着来发表自己看法。有的说:“沙子颗粒较大,我们用沉淀的方法就能分离出来。”有的说:“锯末和水混和后,有的沉下去了,有的还漂浮在水中,所以用沉淀的方法就行不通了,可以用过滤网把它过滤出来。”有的说:“混和在水中的铁粉可以用吸铁石吸出来。”有的说:“溶解在水中食盐,既不能过滤也不能沉淀,我们可以采用日晒或加热的方法来把它分離出来。”
集体合作交流的思维,能有效地促使每个小组的成员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经过辩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逐步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较深刻的理解,在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了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鉴别的能力、概括评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探究能力
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而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再现功能,能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教学《制作小火箭》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像--“神九”发射时的壮观场景,从而把学生带进“小火箭”的世界里探究。
总之,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肖家营小学 河北】
一、积极参与,激发探究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觉的探究意识,才能投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巧妙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实验激趣。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时,我先告诉学生我有一支听话的滴管,然后演示实验:将滴管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滴管口朝下),盖紧瓶盖,我说沉,就用力挤压瓶子,滴管就会往下沉;我再说浮,就松开手,滴管又会上浮。这个实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既想自己动手做做,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2、故事激趣。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领探究。
如在教学《奇妙的护身术》一课时,先让学生讲一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思考:“故事中小壁虎凭借什么本领逃避敌害的?”由于学生对故事感兴趣,自然引发“大自然中的形形色色的动物还有哪些奇妙的护身术本领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这一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二、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我在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不同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一定都能溶解”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沙、锯末、铁粉、白糖、食盐分别与水混合,并搅拌相同次数,并观察现象。对比混合后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物体分类,并由此引出溶解的概念。课后延伸,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自己进行实验,看是否会溶解。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够溶解。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生活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讨论辩论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盐到哪里去了》一课物体与水混合后怎么再分离出来的内容时,学生争着来发表自己看法。有的说:“沙子颗粒较大,我们用沉淀的方法就能分离出来。”有的说:“锯末和水混和后,有的沉下去了,有的还漂浮在水中,所以用沉淀的方法就行不通了,可以用过滤网把它过滤出来。”有的说:“混和在水中的铁粉可以用吸铁石吸出来。”有的说:“溶解在水中食盐,既不能过滤也不能沉淀,我们可以采用日晒或加热的方法来把它分離出来。”
集体合作交流的思维,能有效地促使每个小组的成员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经过辩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逐步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较深刻的理解,在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了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鉴别的能力、概括评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探究能力
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而多媒体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再现功能,能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教学《制作小火箭》时,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像--“神九”发射时的壮观场景,从而把学生带进“小火箭”的世界里探究。
总之,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肖家营小学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