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整合教学;对比阅读;学生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56-02
【作者简介】孙一敏,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一级教师,连云港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一课程设计思路。这一点在同一类课文的编排上,体现最为明显——苏教版一下《鲁班和橹板》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一篇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到了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安排了《天火之谜》,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中又安排了《夜晚的实验》,这两篇也都是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
如何抓住苏教版教材这一编排特点,达成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目的呢?现结合《天火之谜》《夜晚的实验》整合教学做一简述。
一、对比阅读总领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教学片段一】
师:请大家运用“对比阅读”这一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天火之谜》《夜晚的实验》这两篇课文在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或者其他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你的学习发现填入表格的相应位置。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这两篇文章都处于第三学段,由易到难。运用“对比阅读”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巧妙地以《天火之谜》作为桥梁,让学生自主学习《夜晚的实验》,而且使得学生对“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苏教版六下习作四“记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习作指导,实现由学到写的迁移训练。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语文学习,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发现相同点,了解“科学实验类”文章表达顺序
【教学片段二】
师:大家都有收获吧?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内容的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或者不同点?
生:我们小组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对比阅读发现了一个相同点,就是这两次科学实验都造福了人类。“风筝的实验”促使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夜晚的实验”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超声波”,造福了人类。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非常有价值,我要把它写下来。还有补充吗?
(板书:造福人类)
生:我来补充,富兰克林和斯帕拉捷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或者寻找到了答案。
师:他们的实验都非常成功。
(板书:实验研究获得结论)
生:我们小组发现两位科学家都是通过自己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师:真好,你也是仔细观察的孩子。瞧,“科学实验类”文章的表达顺序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板书:观察现象—实验研究—获得结论—造福人类)
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目标中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科学实验类”文章的表达顺序是相同的,也为他们接下来更好地完成习作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不同点,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片段三】
生: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次数不同,富兰克林做了一次实验就成功了,而斯帕拉捷做了四次实验才成功。
师:对比这两篇文章的实验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生:《天火之谜》的一次实验过程,非常详细。《夜晚的实验》四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描写得很详细,其余三次实验写得简单。
师:你知道为什么详写第一次实验吗?
生:一般来说,人们对第一次都是印象深刻的。
生:我来补充,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蝙蝠是靠眼睛在夜间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没想到蝙蝠的飞行不是依靠眼睛,让人们非常意外。
生:不依靠眼睛,非常让人意外,这样为文章设置了悬念,让人们对蝙蝠的飞行产生了好奇。
师:当我们需要反复叙事时,详略得当地处理文章内容,能够突出重点,繁简得当,让文章富有节奏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目标还要求“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两篇文章在描写实验过程时,《天火之谜》的一次实验过程写得非常详细;《夜晚的实验》四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描写得很详细,其余三次实验是略写的。通过对比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提升,学生对“反复叙事”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习作中,学生就有了写作方法的支撑。
四、文本转化,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教学片段四】
生:我还发现了一个不同点,富兰克林从实验研究到造福人类,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而斯帕拉捷只是研究出了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捕捉实物的,对于“超声波”的研究是靠后来的科学家完成的。
师:你们都很善于发现。斯帕拉捷的实验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他的实验给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我们也来研究一下“超声波”吧!蝙蝠是怎样运用“超声波”轻盈敏捷地飞行的?你能立足文本,结合课外了解到的“超声波”的知识,用简笔画表示出来吗?画好后,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这一教学环节巧妙抓住教材中隐藏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先让学生立足文字,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生表述自己对“超声波”的理解时,又完成了非连续性文本向文本转化的过程,实现了“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较为完整的转化训练。
学生都是带着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56-02
【作者简介】孙一敏,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一级教师,连云港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一课程设计思路。这一点在同一类课文的编排上,体现最为明显——苏教版一下《鲁班和橹板》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一篇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到了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安排了《天火之谜》,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中又安排了《夜晚的实验》,这两篇也都是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
如何抓住苏教版教材这一编排特点,达成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目的呢?现结合《天火之谜》《夜晚的实验》整合教学做一简述。
一、对比阅读总领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教学片段一】
师:请大家运用“对比阅读”这一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天火之谜》《夜晚的实验》这两篇课文在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或者其他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你的学习发现填入表格的相应位置。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这两篇文章都处于第三学段,由易到难。运用“对比阅读”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巧妙地以《天火之谜》作为桥梁,让学生自主学习《夜晚的实验》,而且使得学生对“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苏教版六下习作四“记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习作指导,实现由学到写的迁移训练。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语文学习,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发现相同点,了解“科学实验类”文章表达顺序
【教学片段二】
师:大家都有收获吧?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内容的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或者不同点?
生:我们小组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对比阅读发现了一个相同点,就是这两次科学实验都造福了人类。“风筝的实验”促使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夜晚的实验”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超声波”,造福了人类。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非常有价值,我要把它写下来。还有补充吗?
(板书:造福人类)
生:我来补充,富兰克林和斯帕拉捷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或者寻找到了答案。
师:他们的实验都非常成功。
(板书:实验研究获得结论)
生:我们小组发现两位科学家都是通过自己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师:真好,你也是仔细观察的孩子。瞧,“科学实验类”文章的表达顺序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板书:观察现象—实验研究—获得结论—造福人类)
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目标中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科学实验类”文章的表达顺序是相同的,也为他们接下来更好地完成习作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不同点,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片段三】
生: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次数不同,富兰克林做了一次实验就成功了,而斯帕拉捷做了四次实验才成功。
师:对比这两篇文章的实验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生:《天火之谜》的一次实验过程,非常详细。《夜晚的实验》四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描写得很详细,其余三次实验写得简单。
师:你知道为什么详写第一次实验吗?
生:一般来说,人们对第一次都是印象深刻的。
生:我来补充,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蝙蝠是靠眼睛在夜间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没想到蝙蝠的飞行不是依靠眼睛,让人们非常意外。
生:不依靠眼睛,非常让人意外,这样为文章设置了悬念,让人们对蝙蝠的飞行产生了好奇。
师:当我们需要反复叙事时,详略得当地处理文章内容,能够突出重点,繁简得当,让文章富有节奏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目标还要求“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两篇文章在描写实验过程时,《天火之谜》的一次实验过程写得非常详细;《夜晚的实验》四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描写得很详细,其余三次实验是略写的。通过对比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提升,学生对“反复叙事”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习作中,学生就有了写作方法的支撑。
四、文本转化,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教学片段四】
生:我还发现了一个不同点,富兰克林从实验研究到造福人类,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而斯帕拉捷只是研究出了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捕捉实物的,对于“超声波”的研究是靠后来的科学家完成的。
师:你们都很善于发现。斯帕拉捷的实验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他的实验给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我们也来研究一下“超声波”吧!蝙蝠是怎样运用“超声波”轻盈敏捷地飞行的?你能立足文本,结合课外了解到的“超声波”的知识,用简笔画表示出来吗?画好后,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这一教学环节巧妙抓住教材中隐藏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先让学生立足文字,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生表述自己对“超声波”的理解时,又完成了非连续性文本向文本转化的过程,实现了“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较为完整的转化训练。
学生都是带着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