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hsk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
  你清澈的眼波
  看穿文字和数字
  看穿金刚变形的伎俩
  但还看不見那些人间的实景
  我想让你绕过书本看看人间
  又怕你真的看清
其他文献
在叫陈家的村子的村边,  我看到远处白鹭飘起。  不是一只,  而是一群。  一个家庭?  一个组?  一个公社?  这才是乡村的标配。  它们在烤烟田飘过,  在熟了的油菜花田飘过。  我喜欢水田里的白鹭,  它们单腿直立、遗世独立,  在守株待兔。  我喜歡古诗里的白鹭,  无论老杜的,  还是李清照的。  在我还未看到乡间白鹭的时候,  它们启蒙了我。  它们的白,  如白露皎洁,  也如白
谁是鲁迅?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个标准答案: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小学语文课本开始,我们就与他结缘。学生们更是长期口口相传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文学并非鲁迅一开始的梦想,老师们一般会讲,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树立起了“弃医从文”的志向。  鲁迅不止一面。关于先生的多识、多才、多艺,很多人已经撰文提到,尤其是在美术
80后,山西临汾人,现居唐山。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天涯》 《诗刊》《散文》 《散文选刊》 《文艺报》《作品》 《福建文学》《广西文学》《雨花》等报刊。曾两次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已出版散文集《木头的信仰》。  他用细长的钢锉在小叶紫檀上打磨,这块木头是他近得的。紫红色的粉末纷纷落进透明的杯子里,这些微小的鱼太沉,迅速沉了底。他在检验这块木头的真伪,探究它的身份。这个过程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自学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决定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了解高校学生英语自学情况,文章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该校200名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英语学习情况,设计问卷及访谈大纲各一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高校学生存在自学能力较差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高校学
200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张悦然坐在教室里,一连串带有各种计算机专业术语的英译从她耳边经过,没有一丝停留,或者说,她根本没想留住它们。她才睡了两个小时,天蒙蒙亮时,她刚刚钻进被窝。  她又进入那种失控的写作状态。只要一坐在电脑前,她就好像溺水的人抓住了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再也不愿放开。从黑夜写到天明,如果不是意识到接下来还要上课,恐怕她还会这样坐下去。  落在椅子上的衣服兜里突然发出了“嗞嗞
回家的雞  我和鸡一直不怎么亲热。多少年,我只是吃鸡的肉,拔了鸡的毛做成毽子。我替生活打工,鸡是生活递给我的一种食物或者玩具。  我是故乡的候鸟,一年回去一次。乡情的大树,也的确结满了香甜的果实。去年的那只狗,在原处等着我。去年的那只猫,还跑来和我亲热。甚至是那几只猪,见了面也哼哼几声。唯有鸡淡淡的,好像无所谓的样子。它们是母亲热天里喂养的,吃了半年秋谷,早已不是去年的那一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鸡
昨天看见同事买了一排AD钙奶,看到她撕包装拿出吸管喝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读幼儿园的时候,会因为喝上一排AD钙奶就开心很久。  现在年龄大了,开心的事越来越少,越来越怀念以前了。10岁:数学天才  我刚读小学四年级。那是我这一辈子学习成绩最巅峰的时候,我在我们班排名第二十五。当时学完一个章节,数学课本后面有一个鸡兔同笼的附加题,“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初去西安,被那四方的城墙震慑住,恨不得从车上跳下来,抓一点公主帝王的影子。以后几天便喜欢上坐公交车,看它从城墙下悠悠而过。其实是自己余一点小心思,以便临境惦念,多年以前,是历史上的谁从这里窈窕而过。  暂住鸡市拐,初听这三个字,一头雾水,待奔回到住处,立马开电脑搜这名字的来处。没想到原来有意思的名字那么多,此后几天,自己便频繁把每一个名字拿去搜索,看它有什么意趣,有什么故事。  看到路边的招牌,要
过去有个词,叫“盛装”,例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这个词现在年轻人一定会想多,以为我们从前生活非常气派,还有专门为节日置办的盛装,平常收起来不穿,有相宜的场合才穿,像西方人的晚礼服。然而真辛酸,我们那时的“盛装”,其实也就是我们最好的那件衣裳,每个人都知道是哪件衣裳,因为没别的,就那一件,连二选一都不支持。平常不穿并不是不必穿,而是活活忍着不穿。我幼年时还目睹过楼上一位娘娘
推荐  在越来越关注环保与自然的境况下,主动介入生活现场,主动把目光望向书斋之外,这是作家自觉创作的觉悟和责任,因此当下写动物与鸟类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是,怎样能够让这样的文章既有专业的科普性,又有文学性;既能为大读者所接受,又能让小读者从中受益?这需要很好的兼顾与权衡能力,更需要作家的脚步走向田野。读了宋晓杰的一系列鸟类自然观察随笔,我觉得她基本做到了这几点。比如,这一篇写白鹤的短文,在规定的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