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智”和“勇”跃然纸上。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蔺相如首先有审时度势之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蔺相如的这一分析符合当时秦强赵弱的客观实际,为在这一具体事件上战胜秦国争得了先机。其次,蔺相如有随机应变之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这样,和氏璧从秦王手中又回到了蔺相如手中,从被动转入了主动。再次,蔺相如也有果敢决断之智。“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这样,蔺相如完成了从“献璧”时“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被动,到“王授璧”的主动,再到“归璧于赵”的胜利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他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也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勇”。首先,根据当时的形势,是“秦强而赵弱”,蔺相如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显示了舍我其谁,勇挑重担的勇气;其次,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有不畏强暴的勇气;第三,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有不怕牺牲的勇气。如此,通过“完璧归赵”这一典型情节把蔺相如的“智”与“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秦王提出以城易璧,摆在赵王面前的是“予璧”与“勿予”的矛盾。如何解决?赵国君臣进行商议,但难以决定。蔺相如一出场,寥寥几句话,把“予”与“不予”的利害关系分析得一清二楚,并自愿出使,保证“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就这样一下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何等智慧,何等胆略!到了秦廷,摆在蔺相如面前的是,如果秦王无意偿城怎么办?如何完成“完璧归赵”的使命?这时,强秦和弱赵在“夺璧”与“保璧”上的矛盾更直接、更尖锐了。蔺相如先秦璧给秦王,显得很有礼貌。当蔺相如观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又胸有成竹,不动声色地巧计取回了璧,然后申说赵王尊重秦王而秦王无意偿城,这段话意在使秦王担负理亏的责任,使他的取璧显得有理。但光有理还不能折服贪暴的秦王,也不能防止秦王以暴力夺璧。于是在说理之后,他就演出了怒发冲冠的一幕,以威胁秦王。他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准确地分析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是仗势骗璧,如果蔺相如的态度坚决,秦王也不敢逼得太厉害,免得璧碎蔺死,不但永远得不到璧,还会白白受天下人谴责。蔺相如偷偷送回了和氏璧以后,“夺璧”、“保璧”的矛盾又转化成了“杀蔺”、“保蔺”的矛盾了。但蔺相如早有算计,已是成竹在胸。在设九宾之礼准备受璧的秦国朝廷上,蔺相如出人意料地首先直斥秦国,“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话说得很重,为暗地送璧回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紧接着又说:“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他既不拒绝秦王换璧的要求,又给秦王安排了台阶,还明白地拒绝空话欺骗。最后,蔺相如坦然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结果,秦王与群臣只能“相视而嘻”,考虑到当时的外交形势以及“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的现实,还是理智占了上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这个矛盾又很好地解决了。
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横生的矛盾斗争中,蔺相如的“智”与“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先生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司马迁在刻画蔺相如时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手法。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了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斥之”,均形神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思想。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可见他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这样的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是重彩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炼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与内心,显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单位:湖北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智”和“勇”跃然纸上。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蔺相如首先有审时度势之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蔺相如的这一分析符合当时秦强赵弱的客观实际,为在这一具体事件上战胜秦国争得了先机。其次,蔺相如有随机应变之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这样,和氏璧从秦王手中又回到了蔺相如手中,从被动转入了主动。再次,蔺相如也有果敢决断之智。“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这样,蔺相如完成了从“献璧”时“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被动,到“王授璧”的主动,再到“归璧于赵”的胜利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他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也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勇”。首先,根据当时的形势,是“秦强而赵弱”,蔺相如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显示了舍我其谁,勇挑重担的勇气;其次,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有不畏强暴的勇气;第三,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有不怕牺牲的勇气。如此,通过“完璧归赵”这一典型情节把蔺相如的“智”与“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秦王提出以城易璧,摆在赵王面前的是“予璧”与“勿予”的矛盾。如何解决?赵国君臣进行商议,但难以决定。蔺相如一出场,寥寥几句话,把“予”与“不予”的利害关系分析得一清二楚,并自愿出使,保证“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就这样一下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何等智慧,何等胆略!到了秦廷,摆在蔺相如面前的是,如果秦王无意偿城怎么办?如何完成“完璧归赵”的使命?这时,强秦和弱赵在“夺璧”与“保璧”上的矛盾更直接、更尖锐了。蔺相如先秦璧给秦王,显得很有礼貌。当蔺相如观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又胸有成竹,不动声色地巧计取回了璧,然后申说赵王尊重秦王而秦王无意偿城,这段话意在使秦王担负理亏的责任,使他的取璧显得有理。但光有理还不能折服贪暴的秦王,也不能防止秦王以暴力夺璧。于是在说理之后,他就演出了怒发冲冠的一幕,以威胁秦王。他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准确地分析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是仗势骗璧,如果蔺相如的态度坚决,秦王也不敢逼得太厉害,免得璧碎蔺死,不但永远得不到璧,还会白白受天下人谴责。蔺相如偷偷送回了和氏璧以后,“夺璧”、“保璧”的矛盾又转化成了“杀蔺”、“保蔺”的矛盾了。但蔺相如早有算计,已是成竹在胸。在设九宾之礼准备受璧的秦国朝廷上,蔺相如出人意料地首先直斥秦国,“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话说得很重,为暗地送璧回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紧接着又说:“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他既不拒绝秦王换璧的要求,又给秦王安排了台阶,还明白地拒绝空话欺骗。最后,蔺相如坦然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结果,秦王与群臣只能“相视而嘻”,考虑到当时的外交形势以及“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的现实,还是理智占了上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这个矛盾又很好地解决了。
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横生的矛盾斗争中,蔺相如的“智”与“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先生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司马迁在刻画蔺相如时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手法。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了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斥之”,均形神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思想。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可见他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这样的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是重彩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炼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与内心,显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单位:湖北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