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形象的刻画方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智”和“勇”跃然纸上。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蔺相如首先有审时度势之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蔺相如的这一分析符合当时秦强赵弱的客观实际,为在这一具体事件上战胜秦国争得了先机。其次,蔺相如有随机应变之智,“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这样,和氏璧从秦王手中又回到了蔺相如手中,从被动转入了主动。再次,蔺相如也有果敢决断之智。“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这样,蔺相如完成了从“献璧”时“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被动,到“王授璧”的主动,再到“归璧于赵”的胜利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他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也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勇”。首先,根据当时的形势,是“秦强而赵弱”,蔺相如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显示了舍我其谁,勇挑重担的勇气;其次,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有不畏强暴的勇气;第三,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有不怕牺牲的勇气。如此,通过“完璧归赵”这一典型情节把蔺相如的“智”与“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秦王提出以城易璧,摆在赵王面前的是“予璧”与“勿予”的矛盾。如何解决?赵国君臣进行商议,但难以决定。蔺相如一出场,寥寥几句话,把“予”与“不予”的利害关系分析得一清二楚,并自愿出使,保证“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就这样一下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何等智慧,何等胆略!到了秦廷,摆在蔺相如面前的是,如果秦王无意偿城怎么办?如何完成“完璧归赵”的使命?这时,强秦和弱赵在“夺璧”与“保璧”上的矛盾更直接、更尖锐了。蔺相如先秦璧给秦王,显得很有礼貌。当蔺相如观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又胸有成竹,不动声色地巧计取回了璧,然后申说赵王尊重秦王而秦王无意偿城,这段话意在使秦王担负理亏的责任,使他的取璧显得有理。但光有理还不能折服贪暴的秦王,也不能防止秦王以暴力夺璧。于是在说理之后,他就演出了怒发冲冠的一幕,以威胁秦王。他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他准确地分析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是仗势骗璧,如果蔺相如的态度坚决,秦王也不敢逼得太厉害,免得璧碎蔺死,不但永远得不到璧,还会白白受天下人谴责。蔺相如偷偷送回了和氏璧以后,“夺璧”、“保璧”的矛盾又转化成了“杀蔺”、“保蔺”的矛盾了。但蔺相如早有算计,已是成竹在胸。在设九宾之礼准备受璧的秦国朝廷上,蔺相如出人意料地首先直斥秦国,“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话说得很重,为暗地送璧回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紧接着又说:“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他既不拒绝秦王换璧的要求,又给秦王安排了台阶,还明白地拒绝空话欺骗。最后,蔺相如坦然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结果,秦王与群臣只能“相视而嘻”,考虑到当时的外交形势以及“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的现实,还是理智占了上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这个矛盾又很好地解决了。
  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横生的矛盾斗争中,蔺相如的“智”与“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迅先生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司马迁在刻画蔺相如时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手法。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了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唯其“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貌似恭敬,实则为其“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可以一跃而起。再如左右欲刃相如时的“相如张目斥之”,均形神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有的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思想。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他要回过头召唤,说明他已“前”,而御史还伫立在原处,他不回过身来,仍据守威胁秦王的地位,可见他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这样的细节描写,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或是重彩涂抹,可是由于其精炼和准确,却极为俭省地勾画出人物的外形与内心,显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单位:湖北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资助问题因其办学机制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梳理并分析了独立学院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助力度偏低、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供不应求”、评定贫困生难、重物质帮扶轻精神援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作者简介:钟珂(1984-),女,湖北天门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助教。(广东 广州 510800)  中图分类号
对讲台的认识始于在实验小学当校长时期,每天与纯真的孩子打交道,每天看着孩子亮晶晶的眼睛,每天有孩子来跟我分享奇思妙想……我的内心自然地生出一个想法,学校的教育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于是,我经常观察讲台上的教师在干什么,经常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使教学更有效,一起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一起分享在讲台上的智慧,甚至好多次都萌发了自己走上讲台实践的念头。  后来,工作的调动,年逾不惑的我,从“幕后”来到
《琵琶行》是白居易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是描写音乐的一朵奇葩。《琵琶行》为了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先借秋风中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冷冷的江水和江上的一轮孤月等景物,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烘托出一种冷落、凄凉、哀伤的氛围。接着写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数语,一个腼腆羞涩、满怀心事的琵琶女的形象就立于读者面前了。她演奏技艺娴熟,心中充满忧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对于初中生来说,小学英语是一个初始阶段,而初中英语则是深化基础阶段.所以,教师在对初中英语的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和方法,使得学生逐
期刊
根据民办高校的教学特点,在思修课堂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尝试,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图、文、音、像于一体,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可以在为课堂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之上,让英语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
期刊
钱钟书的《读》(以下简称《读》)是他早年的散文作品,虽然写作年代较早,但他的机智隽永、比喻新奇、旁征博引的写作风格已露端倪,讽刺却不辛辣,批评而不尖刻,显示出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学风格。  《读》的体裁应当属于读后感之类,但写法绝不同于一般的读后感,真是自出机杼,别有洞天。本文试图从研讨结构入手来破解《读》的微言大义。  一般的读后感是先写所读,再写所感,由读生感,感由读发。像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就
文章叙述了新媒体广播系统的设计构想。系统的设计构想是要使广播电台在AM/FM等频段之外形成新的传播途径,用户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电脑、3G手机、平板电脑)等设
王维的《观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有限的文字里,把一次出猎活动写得有声有色,逸兴飞扬,为我们勾勒出了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作为旁观者的诗人也被深深触动,豪情满怀,流露出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诗的格调苍劲有力而又浑穆平和,从诗中流露的情绪看,当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对比手法运用高妙,是本诗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本文试就此作粗浅分析。  一是节奏的急与缓、情态的动与静形成对比。将军出猎,先声夺人
步入21世纪,小学英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英语从启蒙教育开始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纵观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而不练,练而不熟,而且练习的时间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