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普职融通办学实验中化学校本课程计划和特定学生群体,通过以“石油”为主题的教学案例介绍了“以新闻时事为情景引领,以问题组串为教学驱动”的化学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校本课程;时事;问题;石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6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22
自2010年起学校开展了“二分五选”的普职融通办学实验。即在高二省级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模式的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学校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计划,其中在高职升学、毕业就业模式从高二学测后至高三毕业前的阶段共设置了约50课时的化学校本课程课时计划。
为了适应选择高职升学、毕业就业模式学习的学生群体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化学学习能力不足,化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以新闻时事为情景引领,以问题组串为教学驱动”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现以“石油”为主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这种化学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引入]展出某篇与石油相关新闻标题图片,见图1。
[问题1]新闻报道我们常听到“三桶油”,什么是“三桶油”?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在请2、3位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三桶油”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个石油企业的简称,并对三个企业作些简单介绍。同时展出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见图2,中海油排名79位。
师生分析以上信息,得出结论:石油及其相关产业是国家的支柱,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国民,我们需要对石油多一些了解!
[问题2]你知道石油的成分吗?(同时展示原油图片,以引起思考)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石油主要由碳(C)、氢(H)元素组成的分子量由小到大的各种烃混合而成。按其结构又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一般石油中不含有烯烃。
[问题3]根据石油的成分,你觉得这黑乎乎的油会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回答:燃烧,做能源用。
教师对回答予以肯定。并展示文学作品或欧美影片古战场中使用石油的视频片段强化认识。考虑到现在学生喜看影片而不喜读书的现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投影了一段《倚天屠龙记》小说中文字 :杨逍挥青旗命巨木旗退出,右手一挥,一面红色小旗掷入广场。但见头裹青巾的明教教众退开,五百名头裹红巾的烈火旗教众抢进场来。各人手持喷筒,一阵喷射,广场中心满布黑黝黝的稠油。烈火旗掌旗使挥手掷出一枚硫磺火弹,石油遇火,登时烈焰奔腾,烧了起来。明教总坛光明顶附近盛产石油,石中日夜不停有油喷出,遇火即燃。烈火旗人众每人背负铁箱,箱中盛满石油,喷油焚烧,人所难抵当。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能对促进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问题4]石油作为能源直接燃烧的使用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石油燃烧更为合理?
学生思考后,有人回答:直接燃烧会使得供氧量相同的情况下,当有些成分能完全燃烧时,必然有另外的成分不能完全燃烧。先使各成分分离,再作为能源才能更充分地燃烧。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再进一步追问:如何使石油各成分分离?
师生共同分析:液液互溶,蒸馏分离。
实验视频播放:石油的蒸馏。(有条件可做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
再展示石油炼制常压分馏、减压分馏的产品图和石油炼制工厂全景图,进一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石油的各成分分离过程与原理。
师生总结:石油通过蒸馏,分离成汽油、煤油、柴油等相对纯净的成分,再加以燃烧可以保证其能得以充分利用。
巩固:原来燃烧液化气的灶具现改烧天然气。需要对灶具的进气口或进风口做怎样的调整?
学生探讨得出:增大进气口或减小进风口。
[问题5]还面临一个的实际问题:石油直接经过蒸馏,用途较大的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只约占总质量的25%,而用途较小的石蜡油、沥青等重油却占到总质量的75%。那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播放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有条件可做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裂化的方式使分子量大的重油变成分子量小的用途更大的汽油等轻质油,让石油作为能源使用的更加充分!
请学生写出C8H18裂化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6]石油难道只能作为能源吗?它还能够有其它方面的用途吗?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汽车轮胎、各种塑料箱桶、精美的化纤衣服等图片,指出以上产品都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出来的。
[问题7]黑乎乎的石油怎么能生产出这些精美东西来的呢?你能说说其中原理吗?
教师引导学生层层分析:汽车轮胎、各种塑料箱桶、精美的化纤衣服→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有机高分子材料→可由乙烯等小分子聚合。
追问:从石油中能得到乙烯吗?从前面的成分看,石油不含有烯烃!如能,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呢?
教师提示:虽然石油中不含烯烃,但裂化时:烷烃→烷烃 烯烃。再以此为线索,师生共同以C8H18作原料为例分析:在一定条件下C8H18→C2H4 C6H14,然后产物中的C6H14→C2H4 C4H10 ……
结论:一个大分子烷烃可以不断地深度裂化分解成若干乙烯分子,这个过程称裂解。通过裂解石油可以生产出乙烯,再以乙烯为原料就生产出了各种精美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所制成的商品了。
巩固:必修2课本里说:“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新理解?
课的最后展示石油世界储量地区分布图,展示目前国内知名的石油院校概况,石油专业就业前景等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石油现状,争取海洋权益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树立公民和社会意识。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者新闻报道上真实的事件作为教学情境往往要比课本上的知识情境更能引起学生关注,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一连串有机组合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不断地激疑、思考、释疑,有人成功、欢喜,有人遗憾、奋进,循环往复,这是维持学生持续学习的驱动力。即使是平时化学基础薄弱、学习化学兴趣不大的学生课堂也表现得很积极。
从屠呦呦的青蒿素可以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从C919客机的下线可以谈合金材料,从清华实验楼爆炸可以谈化学实验安全与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从天津“8·12”爆炸案可以谈案中重要的危化品常识以及灭火原理……不论是令人振奋的还是让人揪心的,只要教师留心,用心整合,新闻可以是化学校本课程的巨大宝库,时事可以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66
关键词:校本课程;时事;问题;石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6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22
自2010年起学校开展了“二分五选”的普职融通办学实验。即在高二省级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学生进行第二次学习模式的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学校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计划,其中在高职升学、毕业就业模式从高二学测后至高三毕业前的阶段共设置了约50课时的化学校本课程课时计划。
为了适应选择高职升学、毕业就业模式学习的学生群体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化学学习能力不足,化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以新闻时事为情景引领,以问题组串为教学驱动”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现以“石油”为主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这种化学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
[引入]展出某篇与石油相关新闻标题图片,见图1。
[问题1]新闻报道我们常听到“三桶油”,什么是“三桶油”?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在请2、3位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三桶油”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个石油企业的简称,并对三个企业作些简单介绍。同时展出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见图2,中海油排名79位。
师生分析以上信息,得出结论:石油及其相关产业是国家的支柱,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国民,我们需要对石油多一些了解!
[问题2]你知道石油的成分吗?(同时展示原油图片,以引起思考)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石油主要由碳(C)、氢(H)元素组成的分子量由小到大的各种烃混合而成。按其结构又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一般石油中不含有烯烃。
[问题3]根据石油的成分,你觉得这黑乎乎的油会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回答:燃烧,做能源用。
教师对回答予以肯定。并展示文学作品或欧美影片古战场中使用石油的视频片段强化认识。考虑到现在学生喜看影片而不喜读书的现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投影了一段《倚天屠龙记》小说中文字 :杨逍挥青旗命巨木旗退出,右手一挥,一面红色小旗掷入广场。但见头裹青巾的明教教众退开,五百名头裹红巾的烈火旗教众抢进场来。各人手持喷筒,一阵喷射,广场中心满布黑黝黝的稠油。烈火旗掌旗使挥手掷出一枚硫磺火弹,石油遇火,登时烈焰奔腾,烧了起来。明教总坛光明顶附近盛产石油,石中日夜不停有油喷出,遇火即燃。烈火旗人众每人背负铁箱,箱中盛满石油,喷油焚烧,人所难抵当。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能对促进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问题4]石油作为能源直接燃烧的使用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石油燃烧更为合理?
学生思考后,有人回答:直接燃烧会使得供氧量相同的情况下,当有些成分能完全燃烧时,必然有另外的成分不能完全燃烧。先使各成分分离,再作为能源才能更充分地燃烧。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再进一步追问:如何使石油各成分分离?
师生共同分析:液液互溶,蒸馏分离。
实验视频播放:石油的蒸馏。(有条件可做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
再展示石油炼制常压分馏、减压分馏的产品图和石油炼制工厂全景图,进一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石油的各成分分离过程与原理。
师生总结:石油通过蒸馏,分离成汽油、煤油、柴油等相对纯净的成分,再加以燃烧可以保证其能得以充分利用。
巩固:原来燃烧液化气的灶具现改烧天然气。需要对灶具的进气口或进风口做怎样的调整?
学生探讨得出:增大进气口或减小进风口。
[问题5]还面临一个的实际问题:石油直接经过蒸馏,用途较大的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只约占总质量的25%,而用途较小的石蜡油、沥青等重油却占到总质量的75%。那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播放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有条件可做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裂化的方式使分子量大的重油变成分子量小的用途更大的汽油等轻质油,让石油作为能源使用的更加充分!
请学生写出C8H18裂化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6]石油难道只能作为能源吗?它还能够有其它方面的用途吗?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汽车轮胎、各种塑料箱桶、精美的化纤衣服等图片,指出以上产品都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出来的。
[问题7]黑乎乎的石油怎么能生产出这些精美东西来的呢?你能说说其中原理吗?
教师引导学生层层分析:汽车轮胎、各种塑料箱桶、精美的化纤衣服→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有机高分子材料→可由乙烯等小分子聚合。
追问:从石油中能得到乙烯吗?从前面的成分看,石油不含有烯烃!如能,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呢?
教师提示:虽然石油中不含烯烃,但裂化时:烷烃→烷烃 烯烃。再以此为线索,师生共同以C8H18作原料为例分析:在一定条件下C8H18→C2H4 C6H14,然后产物中的C6H14→C2H4 C4H10 ……
结论:一个大分子烷烃可以不断地深度裂化分解成若干乙烯分子,这个过程称裂解。通过裂解石油可以生产出乙烯,再以乙烯为原料就生产出了各种精美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所制成的商品了。
巩固:必修2课本里说:“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新理解?
课的最后展示石油世界储量地区分布图,展示目前国内知名的石油院校概况,石油专业就业前景等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石油现状,争取海洋权益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树立公民和社会意识。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者新闻报道上真实的事件作为教学情境往往要比课本上的知识情境更能引起学生关注,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一连串有机组合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不断地激疑、思考、释疑,有人成功、欢喜,有人遗憾、奋进,循环往复,这是维持学生持续学习的驱动力。即使是平时化学基础薄弱、学习化学兴趣不大的学生课堂也表现得很积极。
从屠呦呦的青蒿素可以谈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从C919客机的下线可以谈合金材料,从清华实验楼爆炸可以谈化学实验安全与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从天津“8·12”爆炸案可以谈案中重要的危化品常识以及灭火原理……不论是令人振奋的还是让人揪心的,只要教师留心,用心整合,新闻可以是化学校本课程的巨大宝库,时事可以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