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家的智慧里呼吸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e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钠的性质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了结合高中化学教学渗透分类、比较、类比、外推等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实践尝试。
  关键词:钠;课堂教学;科学思维方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5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22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几乎同时发现了金属钾和钠。当这一重大成果公布于世的时候,与Na相关的知识就破解了。时至今日,高中化学课本所呈现Na的知识与戴维的思维方法相比,在推动人类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知识是可以遗忘的,也是可以更新的,唯有科学家思想方法就象钠一样暗藏着它的夺目光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应落在何处?值得思考。这不只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而是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也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的抉择。笔者在“钠的性质”课堂教学中做出了一点尝试,呈现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引用分类思维方法演绎钠的性质
  分类研究是人类最早的、最智慧的科学思维技巧,是人类所有智慧的开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格物致知”,即把事物如同放入不同格子里进行分门别类,再穷究其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其本质就是分类科学思维方法。不难想象,事物一旦凭借某种理由被分类,自然会产生预期的或意外的结果,随之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研究方式。
  教师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去其表层,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学生齐声:哇! 是什么让学生感到新奇呢?可不是颜色变化,而是金属单质能用小刀切割。因为学生早已将钠与金属划归一类,说起“钠”就会联想到以前所学的金属,而以前所接触的金属单质都不可切割。教师肯定学生分类思维方法之后,让学生在“学案”上写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不仅很快得出钠的物理性质,而且还顺利推出“钠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与盐溶液反应”等化学性质。于是,“钠的性质”知识就生成了。
  可见,分类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最基础的大前提,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只有借助分类思维方法,才能使研究对象条理化、清晰化;也只有分类才能将研究对象进行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二、串用比较思维方法丰富探究过程
  为了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总是要对经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并在把握客观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去剖析事物现象产生异同的原因,最后确定研究对象之间本质特征,这就是比较思维的方法。[1]
  当学生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之后,教师可以顺势串用比较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师] 我们知道,铁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生(讨论)]从煤油中取出的钠用小刀切开后是银白色,但很快就变成灰白色,说明反应生成Na2O。
  [师]对!钠在空气中与氧气缓慢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是Na2O。如果按图1所示,点燃钠会怎样呢?请同学注意安全,并认真观察在加热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并没有见到学生期待的淡黄色固体,石棉网上黑色物质是什么?多数学生仅凭生活经验毫不犹豫回答:是煤油引起的。教师小心翼翼地除去钠表面煤油进行对比实验,发现仍然有黑色物质,此时学生进入了愤悱状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猜想、假设,并设计实验对比求证:
  假设1:是石棉网所致吗?改用图2所示的对比实验而发现黑色物质减少,但仍有存在。显然不只是石棉网所致。
  假设2:是酒精引起的吗?按图3装置设计避开酒精的实验,对比而发现黑色物质略有减少,但不能消失。
  假设3:是否是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所致呢? 按图4装置设计钠在纯氧气中燃烧,进一步对比却发现黑色物质依然存在。
  假设4:钠中是否含有铁?不能排除可能性!同学们能设计实验证明钠中含铁吗?留下问题,学生的讨论在课外还将继续。
  假设5:过氧化钠加热是否变为黑色?设计图5所示对比实验,在蒸发皿中放适量淡黄色的Na2O2粉末,加热。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淡黄色粉末融化时颜色逐渐加深,出现由淡黄色→橙黄色→巧克力色→黑色的变化,继续加热至沸腾时有少量气体产生,反应结束后蒸发皿中有白色固体生成。
  此时,课堂沸腾了!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学生经分析与比较,产生了更多的疑惑。
  [师]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很纯的Na2O2是无色的,但是出售的成品通常带有淡黄色(当加热时颜色更深)”;“Na2O2是黄白色粉末,加热时变黑,熔点460℃(分解)”等[2]。经历一系列对比实验活动过程,学生感受到了高中化学知识的局限性,体会到了即使熟知的事物,也可能存有未解之谜等待着探究。
  在R.Boyle的《怀疑的化学家》中,究竟怀疑什么?实际上是对17世纪60年代以前欧洲的化学思想表示了10个方面的怀疑。正是这些怀疑,推动古老的“黑术”(chemeia)走上了科学的道路[4]。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若一味地强调课本的“真理性”,学生就失去了怀疑权威的意识,Na2O2就被定格为“淡黄色粉末”,永运不会产生怀疑,也永运不会形成科学家的品质。当然,这里所倡导的比较思维方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活动,不是只看事物本身的原始比较,而是通过比较认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之后,为更开放、更科学的思维活动打下基础。   三、巧用转换思维方法体验发现经历
  有人说,聪明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聪明人善于转换思维。转换思维方法是指科学家在研究活动过程中遇到原有理论在新事实面前无法解释时,就会放弃原有理论,去寻求新的理论解释[3]。转换思维方法实际是从多视角、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去思考或观察同一问题,这种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会得到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也将会得到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教师布疑:黑色物质究竟是什么呢?
  借用类比思维诱发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灵感绝不是坐等而来的,只能给予那些敢于实践的人,给予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予那些具有锲而不舍探索精神的人。
  五、运用外推思维培养推理能力
  外推是指利用现有知识扩大到该领域以外的未知领域的操作活动[3]。外推思维方法是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重要途径,只有具备“从一个小的特殊领域推到一个大的一般领域或从一个已知领域推到一个相似的未知领域”的能力,才会活学活用知识,才会有所发现,才能体现出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才能形成未来化学家的基本素养。
  高中化学通用的新教材有三个版本,都没有像过去版本那样“钠”后紧接着编排“碱金属”,其目的就是为教与学留下空间,让学生学习“钠的性质”后外推到同类活泼金属性质。
  [师]今天我们学习钠的化学性质,还可以帮助你预测哪些类似活泼金属的性质呢?
  [生](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还有钾、钙、镁等。
  [师]请同学们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钾的化学性质。
  [师]同学由钠的性质推到钾性质,这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思维方法,但同学们所得出结论并不是都可靠,如2K O2■K2O2并不一定正确,有更复杂的物质生成,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实验研究。
  外推思维方法是增长知识的捷径,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不断地丰富人类知识的宝库,为增长知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应。不仅如此,外推结论的不可靠性往往催生出新问题新发现,激励人们去展开新研究,产生新成果。
  总之,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说了些什么,而要仔细看、认真体会科学家做了什么。只有将科学家思想行为渗透于教学过程,才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冠军.科学思维方法论(第1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04:83-121
  [2] 王先锋.例谈高中化学实验从“幕后”推向“台前”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13,(10):56
  [3] (俄)B.B.涅克拉索夫.普通化学教程[M].北京大学无机化学教研究室等,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2:712
  [4] 张功耀,余刚.《怀疑的化学家》怀疑什么?[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4):62-67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结果偏重于于定性,对燃烧物红磷的选择也有不足之处,通过数字化实验对传统实验改进与创新,不仅让实验生活化和科技化,而且使实验结论更为精确和直观化。  关键词:氧气含量测定;误差分析;数字实验;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9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
摘要: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一切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严密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严密性,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以中学化学知识为载体,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关键词: 有机化学教学;思维严密性;培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11-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
摘要:课堂教学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然而有时候这个课堂答问的环节却渐渐缺失了,这不得不让教育工作者反恩。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答问能力成为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词:课堂答问;让说;敢说;会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6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7.022  
摘要:基于微粒观建构,渗透元素观和哲学观,形成“探索硝酸将铜氧化的微粒”的主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探究化。  关键词:观念建构;硝酸;探究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6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1.019  化学观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建构而是对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综合与提升,通
摘要:以《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复习课为例,说明通过实验、问题、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复习课“鲜活”,使复习课高效。  关键词:复习课;实验;问题;活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3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10  复习课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来看,
摘要:文章以“镁的提取及应用”的教学设计为例,实践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学生通过阅读信息、自学课本、探究流程和练习巩固提高等自主活动来“学”和“做”,以实现教师的“教”。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自主学习;镁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
摘要:学生分组实验,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不可替代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教师在展示活动中常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文章以“情境、探究、提升”三步曲来探讨如何使学生从“表面的热闹”到“思维的活跃”,从而优化高中化学课堂分组实验。  关键词:课堂分组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提升;优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8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Learning can be hard. Maybe you feel bored, or maybe you get discouraged1 if you don’t understand a new topic. There are lots of things you can do to make learning more enjoyable2. There are many ways
摘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建构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等三方面,对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中一节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关键词:课堂;选择;建构;捕捉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18  2014年11月17日,江苏省赣榆中学
摘要:以“溶解与结晶”的复习课为例,展示了用“图形 实验”设计教学主线的做法,并从三个角度对整节课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教学感悟。  关键词:图形;实验;溶解;结晶;主线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6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4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复习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