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学术界关于美术欣赏的理论不少,但小学美术教师仍感欣赏教学困难,原因或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或是教师没有好的欣赏方法,或是教师的欣赏知识和能力匮乏,或是教师教育观念受当今各种观点的影响而无所适从。因此,需要我们从艺术创作的本质到欣赏的方法来进行思考,抓住本质,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和学生的美术欣赏教学之路。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123-03
美术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欣赏教学也让一些美术教师感到困惑:讲好知识点、把专家的欣赏结论告诉学生,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会阻碍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看作品后自己说感受,多数学生无话可说,即使说了,也是谈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流失,降低教学效率。在另外的一些美术课上,欣赏常常被讲故事和说传记,甚至被看录像替代。怎样在小学阶段开展欣赏课教学,便成为本文想谈的一个话题。
一、有关美术欣赏的几个观点
1.美术创作的基本原理。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觉与思维来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借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过程。任何一个画家在构思或创作一幅作品前都有一种要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的冲动,并且在头脑中把这种思想或情感具体化为一幅可以充分表达出感受的“物象”,然后通过媒介(工具材料和介质),运用美术语言(线条、块面、色彩、体积、质感、明暗、构图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端,物化成能够表达一定思想和情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术作品的物化形态的所有要素都是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安排,都蕴含着艺术家要表达的独特情感和思想。因此在欣赏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各种要素,如所用工具材料、画幅大小,美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艺术形象的社会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大体把握美术作品的美学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好的艺术作品本身可以打动人。
一位教育者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说孩子小的时候要做两件事,一是经常听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二是经常看世界上最动人的图画,这样孩子长大后可以有非凡的艺术气质。因此,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最精美的、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这就要求在选择作品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在展现图片时,要选择画质精美,尺寸足够大,层次丰富,色彩还原好的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观看和体验作品美感。
3.对美术作品背景和相关内容的了解,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美术作品的创作受到画家个性、经历、所处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选择恰当的背景或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对作品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欣赏梵高作品时,要介绍梵高的率真个性和曲折经历,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上旋转的笔触和色彩,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4.学生不是天生就会欣赏的,但是面对作品,每个人又会有自己的理解
欣赏是需要一些方法和一定的美学知识基础的,没有哪个人天生就会欣赏。对学生而言,欣赏水平是要通过学习和体验才能逐渐获得和提高的。因此,美术欣赏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欣赏水平。尽管方法需要习得,但是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既要重视方法指导和必要的知识介绍,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渐形成个性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把相关的知识和欣赏的观点一股脑抛给学生;有些教师不讲方法,一味让学生自己表达对作品的感受。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
5.欣赏时,既要重视作品主题的内涵,又要重视作品本身的美感特质。
现在,有些美术欣赏教学往往只重视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如欣赏《狼牙山五壮士》,从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上讲的多,而从画面的色彩、构图、人物精神如何传达等美学方面谈的少或根本不谈。这样的美术教学,顶多算是德育课,不能算是美术课。如果把美术看作一种语言的话,那美术作品同样具有语言的特征,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线条、色彩、明暗、质感、形体、构图等语言要素;二是画面形象所呈现的表层意义;三是画面整体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对美术欣赏而言,从这样三个方面把握作品才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美术作品。
6.技巧之美是需要了解一定的技巧才能体会到的。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的物化,每一个线条和笔触都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技巧,使我们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在美术作品的诸多美感要素中,技巧之美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欣赏作品时,要想深刻地体会作品所展现的技巧之美,就应该对相关材料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如只有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刀法,才能体会到木版画中的刀法之美。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美感体验。
二、目前比较常用的美术欣赏方法
1.从三个切入点入手欣赏。
贡布里希认为要正确地解读图像,必须正确把握三个变量,或从三个切入点对作品加以解读,才能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美术作品。这三个变量是:代码、文字说明和情景。“代码是指传达时所用符号的意义,以及有关符号结合方式的规定”。“文字说明,一般指美术家给作品的标题,或用其他方式,如口头、书面所作的说明。”“情景则指讯息传达时所处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环境。”
代码的作用在美术作品中表现为对空间组织或形象的创造,以及表现在对象征的规定上。因此,要正确把握代码,就要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如塞尚作品中画面结构的非焦点透视组织,以及把形体归纳成圆、方等几何体就是一种典型的代码样式。从创作中的象征来看,按照尹少淳先生在《美术及其教育》中的表述可分为三种:一是由文化规定的象征代码。如牛象征勤劳,丘比特象征爱情的到来等;二是由相似性或同构性规定的象征代码。如中国文化中的鸳鸯一般象征夫妻恩爱,其相似性就是在于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三是由谐音性规定的代码。这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如“鱼”等同于“余”,莲花和鱼,就象征“连年有余”。在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从形象创造和空间组织上,以及象征意味上入手分析代码,以便能够准确把握代码的涵义。
文字说明包含画上的(油画、中国画)和画外的。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明确欣赏的方向,或者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比如徐渭的《墨葡萄图》,用酣畅的水墨表现了葡萄,从画上自题诗的文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来看,此图是作者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了。西方油画在画面上一般只签作者名字和日期,不题很多文字,但是画家的一些笔记或书信记录了他们创作时的感受或对艺术的理解,如欣赏梵·高作品《向日葵》时,如果看了梵·高的书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梵·高为何表现出如此富有生命激情的向日葵,明白他为何如此酷爱使用金黄的色彩了。
情景是指讯息传达时所处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环境。如作品创作时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传统、具体的创作心境等。这些都对作品的形成以及观念和情感的表达有深刻的影响,如蒙克少年时期亲人的离世对其影响很大,所以作品《呐喊》用一种超乎寻常的形象和形式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又如上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艺术家身心的影响,导致了众多颓废和无奈的作品产生。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123-03
美术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尤为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欣赏教学也让一些美术教师感到困惑:讲好知识点、把专家的欣赏结论告诉学生,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会阻碍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看作品后自己说感受,多数学生无话可说,即使说了,也是谈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流失,降低教学效率。在另外的一些美术课上,欣赏常常被讲故事和说传记,甚至被看录像替代。怎样在小学阶段开展欣赏课教学,便成为本文想谈的一个话题。
一、有关美术欣赏的几个观点
1.美术创作的基本原理。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用独特的视觉与思维来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借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过程。任何一个画家在构思或创作一幅作品前都有一种要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的冲动,并且在头脑中把这种思想或情感具体化为一幅可以充分表达出感受的“物象”,然后通过媒介(工具材料和介质),运用美术语言(线条、块面、色彩、体积、质感、明暗、构图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端,物化成能够表达一定思想和情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术作品的物化形态的所有要素都是艺术家独具匠心的安排,都蕴含着艺术家要表达的独特情感和思想。因此在欣赏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各种要素,如所用工具材料、画幅大小,美术语言的特征,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艺术形象的社会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大体把握美术作品的美学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好的艺术作品本身可以打动人。
一位教育者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说孩子小的时候要做两件事,一是经常听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二是经常看世界上最动人的图画,这样孩子长大后可以有非凡的艺术气质。因此,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最精美的、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这就要求在选择作品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在展现图片时,要选择画质精美,尺寸足够大,层次丰富,色彩还原好的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观看和体验作品美感。
3.对美术作品背景和相关内容的了解,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美术作品的创作受到画家个性、经历、所处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选择恰当的背景或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对作品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欣赏梵高作品时,要介绍梵高的率真个性和曲折经历,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上旋转的笔触和色彩,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4.学生不是天生就会欣赏的,但是面对作品,每个人又会有自己的理解
欣赏是需要一些方法和一定的美学知识基础的,没有哪个人天生就会欣赏。对学生而言,欣赏水平是要通过学习和体验才能逐渐获得和提高的。因此,美术欣赏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欣赏水平。尽管方法需要习得,但是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既要重视方法指导和必要的知识介绍,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渐形成个性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把相关的知识和欣赏的观点一股脑抛给学生;有些教师不讲方法,一味让学生自己表达对作品的感受。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
5.欣赏时,既要重视作品主题的内涵,又要重视作品本身的美感特质。
现在,有些美术欣赏教学往往只重视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如欣赏《狼牙山五壮士》,从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上讲的多,而从画面的色彩、构图、人物精神如何传达等美学方面谈的少或根本不谈。这样的美术教学,顶多算是德育课,不能算是美术课。如果把美术看作一种语言的话,那美术作品同样具有语言的特征,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线条、色彩、明暗、质感、形体、构图等语言要素;二是画面形象所呈现的表层意义;三是画面整体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对美术欣赏而言,从这样三个方面把握作品才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美术作品。
6.技巧之美是需要了解一定的技巧才能体会到的。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的物化,每一个线条和笔触都融入了艺术家的情感和技巧,使我们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在美术作品的诸多美感要素中,技巧之美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欣赏作品时,要想深刻地体会作品所展现的技巧之美,就应该对相关材料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如只有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刀法,才能体会到木版画中的刀法之美。因此,在欣赏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美感体验。
二、目前比较常用的美术欣赏方法
1.从三个切入点入手欣赏。
贡布里希认为要正确地解读图像,必须正确把握三个变量,或从三个切入点对作品加以解读,才能更完整、更准确地把握美术作品。这三个变量是:代码、文字说明和情景。“代码是指传达时所用符号的意义,以及有关符号结合方式的规定”。“文字说明,一般指美术家给作品的标题,或用其他方式,如口头、书面所作的说明。”“情景则指讯息传达时所处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环境。”
代码的作用在美术作品中表现为对空间组织或形象的创造,以及表现在对象征的规定上。因此,要正确把握代码,就要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如塞尚作品中画面结构的非焦点透视组织,以及把形体归纳成圆、方等几何体就是一种典型的代码样式。从创作中的象征来看,按照尹少淳先生在《美术及其教育》中的表述可分为三种:一是由文化规定的象征代码。如牛象征勤劳,丘比特象征爱情的到来等;二是由相似性或同构性规定的象征代码。如中国文化中的鸳鸯一般象征夫妻恩爱,其相似性就是在于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三是由谐音性规定的代码。这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如“鱼”等同于“余”,莲花和鱼,就象征“连年有余”。在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从形象创造和空间组织上,以及象征意味上入手分析代码,以便能够准确把握代码的涵义。
文字说明包含画上的(油画、中国画)和画外的。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明确欣赏的方向,或者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比如徐渭的《墨葡萄图》,用酣畅的水墨表现了葡萄,从画上自题诗的文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来看,此图是作者将水墨葡萄与作者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了。西方油画在画面上一般只签作者名字和日期,不题很多文字,但是画家的一些笔记或书信记录了他们创作时的感受或对艺术的理解,如欣赏梵·高作品《向日葵》时,如果看了梵·高的书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梵·高为何表现出如此富有生命激情的向日葵,明白他为何如此酷爱使用金黄的色彩了。
情景是指讯息传达时所处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环境。如作品创作时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民族文化传统、具体的创作心境等。这些都对作品的形成以及观念和情感的表达有深刻的影响,如蒙克少年时期亲人的离世对其影响很大,所以作品《呐喊》用一种超乎寻常的形象和形式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又如上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艺术家身心的影响,导致了众多颓废和无奈的作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