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有什么用,写才是一切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wd_cl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尽量不去读文学杂志,不要说读了,翻一翻都闷到要死,这里面六七成是发霉陈旧的农村题材文学,交集着一些图省事儿的成长小说,想象力贫乏是通病。看作者阵容就知道编辑意图,老人们不可免,年轻人要有,但得在老规矩里面写,比方玄幻这样的,那是入不了大雅之堂的。得有爹妈,得有故乡,还得有近乎平庸的对话,小里小气的心理刻画。
  这么下去,新作家们图发表,不敢有“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一定要试着这么写”的那种劲儿,也就写不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激灵的东西。这跟诗歌的状况何其相似,十几年来,好诗人们在以前的论坛,现在的博客、微博上写,这就算发表了,别无所求。
  说文学杂志好像在说一些出土文物,何况,说有什么用?
  我最近搬了家,新家在村里,屋里空空荡荡的,有几面墙更是落寞地空在那里,就想,也可能是平生第一次想:这墙上得挂点什么。一幅画,一张摄影作品,哪怕是幅圣母圣子图呢。文学,可能就是空墙上的一幅画,你说它有什么用?比之锅碗瓢盆冰箱洗衣机,它的实用性微乎其微。你读完一个好作品觉得解气,上下通畅,这是你非常内在的、独自的感受,说给别人听,人家未必听得懂。
  而对于作家,拿不出手的东西一般都不好意思给朋友看。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尊心,最后会落实到他们写的每句话、每个字里。用词会想一想,标点符号会讲究,哪里分段哪里不分,或像杜拉斯那样,写完了把很多精力放在段落调整上,都会成为拉扯心神的重点。如果不用修道士一样的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上头;如果视野狭窄,不学新方法新手段;如果你不肯打开自己,把也许存在的灵魂拿出来遛遛,你的活儿就不会精、不会上乘。不过是泛着土,透着市侩和俗气,想用最低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的破烂货。
  市面上有个东西被人承认了,底下千军万马的都来了。好比以前,苏童可以了,民国背景、妻妾成群味道的小说跟风而上;王朔成名了,流氓味儿的京片子又试图泛滥成灾;然后最微妙的是王小波,你不觉得有很多“小王小波”么?学了外边聪明机智的模样,却缺少了他那颗天真、有趣、深刻的心。现在新一代,不是想做郭敬明就是想做韩寒,中国文学如果以他俩为未来标杆,那就太贫血太可怜了,韩寒是个顶厉害的时政杂文作家,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小说家,他谈小说没有聊赛车那么熟络。
  想当年,美国女作家奥康纳患着狼疮和风湿,躲在美国南方乡下养孔雀和鸡,她得靠这个贴补家用,跟老妈搭伙过日子。老妈认为她又没嫁人又不生子,知名度好差,前景暗淡。她给朋友们写信,觉得自己的天赋就在写小说上。身体不好,一天只能写几个小时,脑子里全是怎么写才能更好。这些书信后来集合成一本叫做《生存的习惯》的书,我最近在读这本书,读得很慢。一个养孔雀的美国农妇,她居然有着如此深入骨髓的文学信仰,她四十岁就病死了,连跟命运长期抗争的机会都没有。没错儿,她在写作这件事上耗进去了多数精力,多数时间,多数情绪和多数的爱。她的有个读者读了她的《智血》,就认为她是有史以来最冷酷的女作家,冷酷这个评论多么令人羡慕。
  几年前,有个女孩刚刚开始写小说,就出版的事来咨询我,我跟她说:你就当出书是做慈善。她大为不解,说:我还指着它挣钱呢。她本来有一份体面的公司工作,写小说是业余消遣,当然了,不久我跟她再无联络,她的文学梦大概也消散了。指着挣钱这件事,在我看来,跟写诗、写小说,肯定是格格不入的。如果不能够接受发不了表、畅不了销、得不了奖这“三不了”,还是趁早收摊,另谋出路为善。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一些古怪跟高傲,那也会显出编剧芦苇评说中国当下电影的“贱相”:见到有钱人膝盖发软,见到名人两腋发凉,见到书卖得比你好的两肾发虚,三发过后,软骨病就得上了。当年拍得出《霸王别姬》的陈凯歌,最近拍了《搜索》,理想主义的黄花开败,他做不到一辈子不疯魔不成活。写东西的人,可不要拿他作榜样,写东西的又不需要看投资人、电影公司、宝马汽车的脸色行事,脸上痒痒自己拿手指头挠挠,不吃饭就啃馒头。
  可不是,说有什么用,写不出个一二三四,诺贝尔委员会天天派老头儿请你去喝咖啡,你都不好意思应门。文学这个恶汉,才不好伺候呢,吃了你的青春,耗了你的性命,左右还不认你的账,光有热爱的心,那世上爱他的人多了,想拍他的马屁,那别人还养了漫山遍野的马呢。终究,让他对你颔首微笑下,比亲眼见到耶稣基督还难。
  公元2012年,俺芳龄三十八,跌跌撞撞摸黑前行,好不容易懂了这难,爬山的心气纵然在,也只想一点点爬,一次爬一点点,爬一会儿停下来吹吹山里的凉风,让头脑清醒下,想一想,山上那么好的风景,那么多珍禽异兽,这辈子不知道看得到不。这绝望跟希望的蒙太奇,这好与坏的画外音,每天在心里上演。但这终究是我一个人的事,一个写东西的人,不琢磨写什么、怎么写,又能干什么?其他事,那么细的行业分工,各操各的心,各上各的贼船,也就行了。
其他文献
主持人: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相声这一原本流行于北方的曲艺艺术形式,在上海扎下了根,并且逐渐开出了属于自己的绚丽花朵。不仅成立了好几个专业社团,更推出了诸如金岩、赵松涛、王自健等青年相声演员,他们有的深入基层,有的走上电视,有的扎根剧场,以年轻人特有的拼搏与努力在上海的演出市场站住了脚跟,并引起了一股热潮。在座的很多曲艺界前辈见证了海派相声的起起伏伏,未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高龙海(
期刊
2011年发生了很多事——  那一年,京沪高铁开始运营了;  那一年,最高法院出台了新《婚姻法》  司法解释三;  那一年,卡扎菲被利比亚人推翻了;  那一年,王丽云和编剧吵起来了。  啪!(惊堂木)——看官,吵架?女主角和编剧?还是在新剧的开机饭上,这还了得!  王丽云,梅花奖得主,解放军总政话剧团的演员,她和名不见经传的编剧在《丈母娘来了》的开机饭上争执起来。为什么呢,这要让旁人猜,想都不用想
期刊
老友左泥驾鹤西去,倏忽已八个年头了,缅怀之情无时或释。左泥不仅是一位才气横溢的作家,更是编辑《重放的鲜花》一书的资深责任编辑。想起那年一起参加京华笔会,在“梅园”踏雪赏梅的情景,物迩人遐,记忆犹新。那天特别寒冷,我们却兴致勃勃。园并不大,但亭台水榭,秀楼飞檐,古色古香;四周假山环绕,遍植腊梅,因此誉满京华。隆冬季节,梅花盛开,赏梅者如潮。我和左泥坐在腊梅拱卫的八角亭里品茗赏梅,凛冽的寒风送来腊梅缱
期刊
壹  1964年,江青来上海,与张春桥一起组织姚文元写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第二年姚文发表,引起文化知识界很多人的不满。当时身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张春桥听到后,便设计“引蛇出洞”,命令有关报刊邀集一些专家、学者座谈讨论,鼓动大家发表意见,然后再把他们的意见整理出来,以备批判之用。李俊民也是被邀参加座谈讨论者之一。  1966年“文革”开始,古今中外的大部分作品,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都成了封资
期刊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爱慕。”  翻看陈希米的文章,劈面一句话就是这个,《旧约·诗篇》的这一段文字被一个女人顺手放在了开篇,用得那么狠,内心又那么皎洁,真是明月一样的句子,展现了她的惊人的才华。  38岁高位截瘫的他娶了她,60岁时他撒手西去,携手22年,她都相伴他左右。她嫁他的时候,他的朋友感叹“这个带有音乐之声姓名的太太很年轻、很美丽、很温柔、很明朗,气质仿佛
期刊
右页一大一小两张照片,都是摄影界牛人拍摄的:大照片为崔益军所摄,小照片为祖忠人所摄。  先说小照片。好多年了,娱记们访不到美丽的向梅。无论通过何种门路,无论怎样说服利诱,她就是不愿面对记者。有人分析可能是她长久没有在银幕上塑造形象了,有人分析可能岁月流逝,她的美丽打折扣了。可是,祖忠人居然在新近拍到一张向梅的照片,她依旧光彩照人。这张摄于2012年的照片让我小小惊喜了一下。据了解,这是向梅在上海影
期刊
知识分子问题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有时还是性命攸关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知识分子”这一名称,曾经被打上深刻的政治烙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成为政治上不可靠的代名词。鉴于其不佳的政治名声,而被贬称为“臭老九”,为革命群众所不齿。之后,又获得正名,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在当下语境中,他们与工人阶级之间就算不会相互排斥,但也未见得就能相互
期刊
有一定年纪的上海人,对“黄永生”这个名字想必如雷贯耳。当年,他的《古彩戏法》,传遍大街小巷,那句“毯子身上盖一盖”,成为妇孺皆知的唱段。很多人,因了黄永生,才知道“上海说唱”。然而风水轮流转,不知何时,上海说唱突然在电台、屏幕、报纸上一夕消失,那个著名的“上海说唱大师黄永生”似乎杳无踪迹,直到传来他溘然去世的消息。  局外人有所不知,其实黄永生一直没有闲着,在他“被边缘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并没
期刊
三十年来,我们似乎无所不能,创造了奇迹,可为什么却换不来社会的祥和、精神的安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暴戾之气让人恐惧,又无能为力?  我们曾经羡慕西方发达社会的车流滚滚,如今我们自己也置身其中,但真正苦恼的倒不是交通壅塞,而是道路上司机们的各不相让,或是偶有擦碰时的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当然最可怕的还是有车辆肇事后不顾别人死活的疯狂逃逸。  今天,我们的医院设备不比西方逊色,医生的收入也颇为可观,可医
期刊
我一直称我们敬爱的老导演、老局长张骏祥先生为“骏祥同志”,改不过来了,所以在这篇怀念他的文章的标题上仍然这么称呼他。  在我十八岁的时候,突然看到让我耳目一新的电影——袁俊导演的《还乡日记》与《乘龙快婿》。影片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劫收”大员的丑恶嘴脸,以十分辛辣的笔调触及了当时的现实。作为一个对那个社会怀有不满的青年,自然对这位在银幕上初初露面的导演十分崇敬,他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鞭挞令我们这些人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