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教师应该都不陌生。它是日本著名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代表作之一,文字朴实无华,情感却至真至切。人教版教材将其编入四年级上册,统编教材则把它放在了三年级上册。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主旨也很清晰明了,有什么好讨论的呢?其实不然。
虽然《去年的树》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中心句点明了全文主要围绕树和鸟儿伟大的友谊展开,但双方关于春天的约定却很容易把读者引向歧途,把第二年鸟儿不断找寻大树的原因给搞混。笔者最初解读文本时,曾铁定地认为鸟儿锲而不舍地找寻大树是为了完成对大树的承诺,而文章最后小鸟为灯火唱起去年的歌似乎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以一诺千金来见证鸟儿对大树的友谊。不只是笔者这么想的,网上的绝大部分教材分析都以“信守诺言,珍惜友谊”作为文章的主旨。然而笔者没有停止分析的脚步,在不断地默读、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加“联系实际”,对于这一主旨的后半句“珍惜友谊”没有异议,而对于前半句“信守諾言”却越来越感觉疑点重重。
现实生活中,对于久别多日、再度重逢的好朋友来说,相见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拥抱和寒暄,而不会想到要先完成一个以前答应过对方的诺言——这是人之常情。同理,文中的鸟儿在飞跃千山万水,与大树相见的归途中,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如下事情:“大树是不是长高了,发芽了?我想大树一定会穿着绿绿的新装迎接我呢!我又学了一首新歌(注意,是新歌,而不是去年的歌),一定要第一个唱给大树听,相信大树一定喜欢!哈哈!我一定要把从空中看到的风景和大树分享!……”怀着憧憬、抱着期待的鸟儿在回来的旅途中考虑的第一件事不大可能也不应该是“我要尽快回去给树唱歌,完成我对他的承诺”,这是其一。
其二,同样联系生活实际,当好朋友处在生死未卜的境况中,大家不会这样想:“哎呀,朋友,你在哪儿?我先前答应过你的承诺还没完成呢!你等着我,我要尽快去找你以便完成对你的承诺!”于是便去找寻。这可能吗?鸟儿看到朋友大树只剩光秃秃的树桩时,正常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头脑一片空白,因为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犹如晴天霹雳!等稍稍缓过神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若不是大树的安危——“大树你在哪里?你现在怎么样了?你还好吗?”而是承诺——“大树你在哪里,我答应过你的,要给你唱歌!”那这样的朋友还是如开头第一句所说的“好朋友”吗?因此,笔者觉得,鸟儿不断找寻大树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完成承诺,而是由衷地担心大树的安危——“我一定要找到大树,看看他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当鸟儿听到山谷里的工厂发出刺耳的、毛骨悚然的沙沙声时,整个心都掉进了冰窟窿,因为她知道,大树一定是凶多吉少。但此时此刻,鸟儿已经抱着最坏的打算了:“无论如何,我都要见大树最后一面,为他送行,愿他在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所以,这时候想到的也不可能是要完成对大树的诺言。当小鸟听到大门的回答,说大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走时,万念俱灰。不过这时候她不能就这样离开,不是因为没完成诺言,而是“无论如何,我都要见大树最后一面,哪怕机会渺茫……”文章的最后,鸟儿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笔者觉得也不是因为想到了承诺,正如古人所说的感情宣泄的层次——“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当善于唱歌的鸟儿看到大树变成了灯火,面对此情此景,没有比唱歌更好的宣泄自己悲伤和痛苦的方式了。那为什么鸟儿要唱起去年的歌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怀念。一唱就仿佛回到了去年和大树一个唱、一个听的那段快乐的时光,而且在天堂的大树对老歌会比较耳熟能详。二是为了送别。面对好友的永别,鸟儿唱给灯火的歌其实是挽歌,祝福大树一路走好。
分析到这里,也许大家会发现,上述所说的鸟儿千辛万苦要找到大树,并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大树听的原因和她之前的承诺关系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关系。为大树唱歌不是因为信守诺言,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鸟儿和大树之间的友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小鸟的情感(关心安危和缅怀思念)远远超过了它的理智(完成诺言),才显示得出开篇第一句话“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中“好朋友”这三个字的重量!也正因为如此,这篇童话才会那么地打动人。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以“信守诺言,珍惜友谊”作为课文的主旨是“半对半错”的原因。
当然,以上这些分析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主旨也很清晰明了,有什么好讨论的呢?其实不然。
虽然《去年的树》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中心句点明了全文主要围绕树和鸟儿伟大的友谊展开,但双方关于春天的约定却很容易把读者引向歧途,把第二年鸟儿不断找寻大树的原因给搞混。笔者最初解读文本时,曾铁定地认为鸟儿锲而不舍地找寻大树是为了完成对大树的承诺,而文章最后小鸟为灯火唱起去年的歌似乎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观点,以一诺千金来见证鸟儿对大树的友谊。不只是笔者这么想的,网上的绝大部分教材分析都以“信守诺言,珍惜友谊”作为文章的主旨。然而笔者没有停止分析的脚步,在不断地默读、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加“联系实际”,对于这一主旨的后半句“珍惜友谊”没有异议,而对于前半句“信守諾言”却越来越感觉疑点重重。
现实生活中,对于久别多日、再度重逢的好朋友来说,相见的第一件事应该是拥抱和寒暄,而不会想到要先完成一个以前答应过对方的诺言——这是人之常情。同理,文中的鸟儿在飞跃千山万水,与大树相见的归途中,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如下事情:“大树是不是长高了,发芽了?我想大树一定会穿着绿绿的新装迎接我呢!我又学了一首新歌(注意,是新歌,而不是去年的歌),一定要第一个唱给大树听,相信大树一定喜欢!哈哈!我一定要把从空中看到的风景和大树分享!……”怀着憧憬、抱着期待的鸟儿在回来的旅途中考虑的第一件事不大可能也不应该是“我要尽快回去给树唱歌,完成我对他的承诺”,这是其一。
其二,同样联系生活实际,当好朋友处在生死未卜的境况中,大家不会这样想:“哎呀,朋友,你在哪儿?我先前答应过你的承诺还没完成呢!你等着我,我要尽快去找你以便完成对你的承诺!”于是便去找寻。这可能吗?鸟儿看到朋友大树只剩光秃秃的树桩时,正常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头脑一片空白,因为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犹如晴天霹雳!等稍稍缓过神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若不是大树的安危——“大树你在哪里?你现在怎么样了?你还好吗?”而是承诺——“大树你在哪里,我答应过你的,要给你唱歌!”那这样的朋友还是如开头第一句所说的“好朋友”吗?因此,笔者觉得,鸟儿不断找寻大树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完成承诺,而是由衷地担心大树的安危——“我一定要找到大树,看看他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当鸟儿听到山谷里的工厂发出刺耳的、毛骨悚然的沙沙声时,整个心都掉进了冰窟窿,因为她知道,大树一定是凶多吉少。但此时此刻,鸟儿已经抱着最坏的打算了:“无论如何,我都要见大树最后一面,为他送行,愿他在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所以,这时候想到的也不可能是要完成对大树的诺言。当小鸟听到大门的回答,说大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走时,万念俱灰。不过这时候她不能就这样离开,不是因为没完成诺言,而是“无论如何,我都要见大树最后一面,哪怕机会渺茫……”文章的最后,鸟儿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笔者觉得也不是因为想到了承诺,正如古人所说的感情宣泄的层次——“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当善于唱歌的鸟儿看到大树变成了灯火,面对此情此景,没有比唱歌更好的宣泄自己悲伤和痛苦的方式了。那为什么鸟儿要唱起去年的歌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怀念。一唱就仿佛回到了去年和大树一个唱、一个听的那段快乐的时光,而且在天堂的大树对老歌会比较耳熟能详。二是为了送别。面对好友的永别,鸟儿唱给灯火的歌其实是挽歌,祝福大树一路走好。
分析到这里,也许大家会发现,上述所说的鸟儿千辛万苦要找到大树,并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大树听的原因和她之前的承诺关系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关系。为大树唱歌不是因为信守诺言,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鸟儿和大树之间的友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小鸟的情感(关心安危和缅怀思念)远远超过了它的理智(完成诺言),才显示得出开篇第一句话“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中“好朋友”这三个字的重量!也正因为如此,这篇童话才会那么地打动人。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以“信守诺言,珍惜友谊”作为课文的主旨是“半对半错”的原因。
当然,以上这些分析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