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何人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方家道士到文人骚客,谈神说仙之风颇为盛行,流风所及,神仙文化已深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时有清风,稍闻香气渐浓,翰甚怪之。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也。明艳绝代,光彩溢目,衣玄绡之衣,曳霜罗之帔,戴翠翘凤凰之冠,蹑琼文九章之履……女微笑曰:“吾天上织女也……”
  这是唐人传奇《郭翰》中织女下凡的情景,见于《太平广记》卷六八《女仙十三》。织女在一个夏夜降临书生郭翰处,与之开始了一段美好的人神情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众多神仙居住的美好而缥缈的仙境,这些神仙往往具有某种超能力,如长生不死、腾云驾雾、随意变化等,他们知晓人间的一切,并能祸福凡人,在人间与仙境之间自由来去……
  你从哪里来
  早期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多与先民们对自然万物以及人类起源、演变的认知相关。先民们在对开天辟地、补天治水、除兽灭害、取火医疗、畜牧种植等方面的认知中,创造出第一批神仙。如盘古是开天辟地神话中的造物大神,女娲是世界遭水火破坏后重整乾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羿、鲧则是先民征服旱涝神话中的神仙,精卫、夸父则是先民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人格化神灵。
  后世不断演化的神仙当以西王母为代表。西王母原本是中国西方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以豹为图腾,《尔雅·释地》中就说:“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综合文献和考古研究,西王母族大致在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西周时期开始与中原交流。西晋出土的《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西王母完全是一个女性的异国人君,研究者推论此时的西王母族当处于母系社会。由于相距遥远,在文人的笔下,事实与想象交织,西王母逐渐被神化。至《山海经》,西王母已经被演化为巫术中的神,形象也由人君模样变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性别模糊,不知男女,穴居于昆仑或玉山,其神格为瘟神和杀神,即《山海经》所谓“司天之厉及五残”。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神仙方术的兴起,西王母又由恶神变为掌管人间福寿的善神,其形象也由豹尾虎齿转变为美貌的天仙。《归藏》《淮南子·览冥训》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西王母已是操不死之术的西方得道者,其神格也因此逐渐变为赐寿降福、化险去灾的福神。这在《焦氏易林》卦辞中多有体现,如“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
  大致在两汉时期,西王母已经变成一位往来人间天上、容颜绝世的女仙。在《汉孝武故事》《汉武内传》等书中,西王母又与汉武帝、东方朔等共同出现,其形象更加丰富。此时还出现了她的伴侣—东王公,《吴越春秋》卷九载越王勾践“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有的汉代铜镜上同时铸有东王公、西王母像。道教兴起后,二人被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西王母掌管女子成仙者,东王公掌管男子成仙者。而西汉的《焦氏易林》卷一中又说“金牙铁齿,西王母子”,为西王母与东王公创造了一个儿子,其“金牙铁齿”的特征,应当是根据早期西王母的“豹尾虎齿”生发出来的。
  棋中日月长
  随着道教的兴起,各路神仙纷纷被道教纳入神仙谱系之中。同时,道教宣扬修道成仙,虚构了许多普通人得道成为神仙的故事,西汉刘向的《列仙传》确认了第一批成仙者,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让得道成仙者不断增加。南朝的陶弘景则将神仙分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四等,并把神仙世界按照从天上到地下的次序分为七层,每一层都由一位主神、左右侍从的神仙及散仙构成,形成了一个等级分明、高低有序的神仙世界。
  随着道教各宗派的消长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偏好,神仙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如陶弘景所定前四个阶层的主神是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太极金阙帝君和太上老君。至唐代,由于皇帝姓李,包括太上老君在内的三清神(老子李聃一气化三清)得到尊奉。而到了宋代,本来位置在三清之下的四天王之一的玉皇大帝受到特别崇奉,一跃成为天上的皇帝。《西游记》中描写玉皇大帝统治神仙世界,太上老君和原始天尊都是他的下属,这是宋以后的普遍观念。
  与人间类似,神仙世界也有争斗抢夺,如《山海经》中有刑天与天帝斗争的故事:“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中,刘姓天翁(天帝)在一次下凡时,被渔阳人张坚偷了座驾,张坚乘白龙闯入天宫,当了天帝,并把刘翁贬为泰山太守。
  虽偶有争斗,神仙们的生活总体上是美好的,他们日常主要是悠游娱玩。《广异记·麻阳村人》描写麻阳村人入洞天,见到神仙们“羽衣乌帻,或樗蒲,或弈棋,或饮酒”。其中,下棋是神仙们最重要的消遣方式。著名的烂柯故事,就是因为樵夫看神仙下棋而造成的。又如《仙传拾遗·李球》中讲述李球游五台山而入神仙之境,“良久至地,见一人形如狮子而人语,引球入洞中斋内,见二道士弈棋”。《集仙录·谢自然》中也体现了这种观念:“崔张二使,从寅至午,多说神仙官府之事,言上界好弈棋,多音乐,语笑率论至道玄妙之理。”正因为如此,当古人提到理想生活时,便是如神仙般在风景绝妙处弈棋,“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岩侧”(唐·刘禹锡《海阳十咏·蒙池》)。
  人神情未了
  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各路神仙往往各居一方,各司一职,大多关联着人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人们的祭祀崇奉。如《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所载灶神,就是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神仙。
  灶神,名隗(一说名张单,字子郭),长相如美女,其夫人字卿忌,六個女儿皆名察洽。他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的神灵,每逢己丑日上天庭报告凡人的罪状,罪大的人减寿三百天,罪小的人减寿一百天,故而这一天祭灶神会得福报。
  古人创造神仙、供奉神仙,其实是为了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诉诸神仙。那么,人神之间、人间与仙境又是如何沟通的呢?
  最浪漫的方式当属人神情恋。早期先民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如《诗经·玄鸟》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等,应该是人神情恋的雏形。当然,这种人神情恋与祭祀娱神有关,南朝民歌中就有这种古风的遗存。如《白石郎曲》“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当由女巫所唱,以悦男神;《青溪小姑》“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写女神的私生活,表现“男悦女神”,当由男巫演唱。屈原在《九歌》中,以对神女的爱慕来象征君臣关系,直接启导了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中的人神情恋模式。《高唐赋》与《神女赋》所创造的人神相恋又因人神殊途而最终离别的模式,又为后世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所继承。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神情恋故事逐渐增多,如刘向所作《孝子传》中董永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其故事最早见于干宝的《搜神记》。董永因父亲死后无力安葬,便卖身为奴。主人赞赏董永的品行,便给他一万钱去守孝。三年期满后,董永在回主人家的路上,遇到一个女子要做他的妻子。二人来到主人家,主人得知董永的妻子会织布,便说:“如果你一定要报答我,只要叫你妻子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于是董永的妻子仅用十天就织好了一百匹细绢。二人离开主人家后,女子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的孝心,天帝特命我帮你还债。”说完即腾空而去,不见踪影。
  在这个故事中,织女下嫁董永乃是因为上天感董永至孝。这个故事在表现人神感通的思想中注入了道德因素,借人神遇合表达对孝道的旌扬。唐以降,人神情恋则大多变为人神之间相互悦慕的浪漫爱情故事,如上文提到的织女与书生郭翰。这些故事或轻松,或缠绵,寄寓着世间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神仙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虚拟世界,虽出于想象和虚构,却是古人根据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创造出来的,展现了古人探索和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的要求和理想。
  熊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马远是南宋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在画史上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由他们所开创的山水画派被称为『院体』,以精微雅致的风格著称于世。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长于临安(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南宋1140—1225年。他出身于一个绘画世家,其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父亲马世荣、伯父马公显至兄长马逵,均在宫廷画院任职,其子马麟也为画院画师,故而有“一门五代皆画
期刊
二十世紀以来,找寻中华文明源头的探索从未停歇。我们从哪里来,关乎我们将到哪里去。中国何时成为『中国』,中华民族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对二里头遗址六十多年的发掘与研究,也许会给出一个答案。
期刊
阅读经典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今天的读者应如何阅读产生于农耕时代的古代经典?  经典成文久远,“今读”要古为今用。事实上,立足于传统的创新,和不断创新的传统,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唯有如此,才能使悠久的文明立足于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世世代代滋养我们的“义理性命”。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读本,选文自先秦至明末,遍涉经史子集,一度“家弦户诵”,流传
期刊
师古而不泥古,涉新而不媚新,蒋喜以复兴玉文化为己任,切磋琢磨之中,纳世间万物于方寸之间,在不断创作中实现艺术追求。  蒋喜,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其历经近40年的钻研与实践,在古韵玉雕设计与制作方面颇有心得,恢复了“汉八刀”“游丝毛雕”等特殊治玉技法。作品融传统玉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情趣于一体,形成了独具“古韵今
期刊
大平调曾被研究者称为濒危剧种,可如今它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守护与开拓中,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大平调本名平调,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剧种。之所以叫“平调”,是因为其伴奏乐器在定弦的时候,调门比高调(山东梆子)、反调(河北梆子,又称笛梆子)都低。此外,由于该剧种击节的梆子形制很大,故又名“大梆戏”,20世纪50年代后通称为“大平调”。大平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一带,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期刊
古人行商虽不如今日交通之方便,但该办的『证件』也不能少。商人须凭证运输商品,通过关口,贩卖货物,鄂君启金节就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经商凭证。  先秦典籍中对经济活动的记载甚少,主要在诸子与诸侯王的言说中稍有论及,如孟子与齐宣王讨论“制民之产”,再如《管子·轻重篇》里强调凭借货币、商品等杠杆调控经济。这些关涉经济的零星片段很难构建起两千多年前各诸侯国间的日常商业往来状况。  幸运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
期刊
二里头遗址静静地匍匐在伊、洛河水之间,几千年前,这片土地或许曾经历了夏朝创建与覆灭的血雨腥风……  自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来,关于这一遗址到底是属于夏还是商的争论始终不休。最近几年,学界终于形成了一个主流观点,即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都的中心都邑(目前学界尚不能给出定论)。没错,这里的“夏”指的就是那个史载为中国第一王朝、距今约四千年的夏朝。而关于夏朝的历史,一切还得从大禹治水
期刊
从徐旭生寻找夏墟,到许宏确定“最早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三代考古人历经六十年,揭开了“中国第一王朝”的神秘面纱。二里头自此走入公众视野,其在中国考古及文明史上的地位也越来越清晰。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近代科学思想和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历史。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思潮”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同时刺激了学术界对中国上古文明史的探索。  自
期刊
细磨光阴五十载,漉取国色三十一,粉碎、过筛、研磨、漂洗……从日出到日落,从弱冠到古稀,仇庆年用一生守护中国山水画卷千年不褪之色的秘密。  仇庆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庆年堂仇氏颜料印泥研究工作室创办人。1964年进入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工作,师从姜思序堂传人薛庚耀学习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从事国画颜料研究、制作
期刊
宏大宫城、高等级墓葬背景下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以及集多地域风格于一地的精美手工业制品,无不彰显出二里头文化背后所代表的王权与礼制,它表明二里头时代已迈入『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的国家文明阶段。  1959年,71岁的徐旭生先生在寻找“夏墟”的道路上,发现了二里头这个普通的村落。六十余载风霜雨雪,几代考古人在二里头见证了众多“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考古工作队在二里头不仅发现了大面积依中轴线布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