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倡导的主题,是对现代教育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课题的引入,引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常见的巧设悬念、诱导探索、实验引入等多种方式都可以进行运用。如在化学课探究“铁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展示做好“铜树”,再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及美感的同时,使学生在“观察—惊讶—质疑”中感受到新知的新奇,产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分析的动机,调动了创新兴趣。
二、教学分明,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
教学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双边活动。课堂应是师生合作探究的平台。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学习。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换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讨论、辩论分析、评价交流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发创新契机。
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宽松自由的思考环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指导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教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的规律,时刻想到他们是一个整体的、鲜活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在学习了古诗词之后,学生对古诗词的释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但理解内在思想内涵还有待于加强。所以,可以设计“诗配画”练习方案,在“配画”过程中,通过流畅的线条,对于理解诗词释意、体会是个主旨、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写作特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遵循认知特点,为学生创新铺设道路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由感知到认识,再到发展及拓展延伸的过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体会探究的艰辛,从而激发再学习、再创造的欲望,推动创新意识的发展。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四、巧妙设计训练,为学生再创新打好基础
巩固、训练是知识再现,促进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训练中,师生共同交往,共同进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思索,产生思维的共鸣,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框架。
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处于主要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也可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独创性。
五、延伸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任何思维活动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其真伪,并把理论转化为现实。要彻底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就要把这种思维活动转化为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有的放矢。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去应用创新,实践创新。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题的引入,引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常见的巧设悬念、诱导探索、实验引入等多种方式都可以进行运用。如在化学课探究“铁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展示做好“铜树”,再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及美感的同时,使学生在“观察—惊讶—质疑”中感受到新知的新奇,产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分析的动机,调动了创新兴趣。
二、教学分明,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
教学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双边活动。课堂应是师生合作探究的平台。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学习。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换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讨论、辩论分析、评价交流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发创新契机。
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宽松自由的思考环境。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指导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教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的规律,时刻想到他们是一个整体的、鲜活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在学习了古诗词之后,学生对古诗词的释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但理解内在思想内涵还有待于加强。所以,可以设计“诗配画”练习方案,在“配画”过程中,通过流畅的线条,对于理解诗词释意、体会是个主旨、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写作特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遵循认知特点,为学生创新铺设道路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由感知到认识,再到发展及拓展延伸的过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体会探究的艰辛,从而激发再学习、再创造的欲望,推动创新意识的发展。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四、巧妙设计训练,为学生再创新打好基础
巩固、训练是知识再现,促进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训练中,师生共同交往,共同进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思索,产生思维的共鸣,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框架。
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处于主要地位,而不是从属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也可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独创性。
五、延伸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任何思维活动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其真伪,并把理论转化为现实。要彻底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就要把这种思维活动转化为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有的放矢。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去应用创新,实践创新。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把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