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正在成为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最快的五年。五年前,保险行业资本金不够,偿付能力不足,竞争不充分。现在,保险行业已经不是垄断行业,国内外保险公司在同一平台上充分竞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初的冰冻雪灾中,保险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居安思危”,让“思”化为“行动”
今年1月中旬开始,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雨雪冰冻灾害,灾害中保险的理赔效果如何,其间中国人寿采取了哪些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灾害给我们国家造成的直接损失就有1000多亿元,到目前为止保险参与的赔付已经20多亿,这个比例很小。在国外特别是欧美保险业发达的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30%以上的损失都由商业保险公司来负责,有的比例还更高。这说明我国的保险覆盖面还很低,与我国保险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关,没能形成发达的市场,全民保险意识还不强,不过也说明我国保险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人寿保的主要是人,这次灾害中人身伤亡比较少我们的赔付不到一个亿。我们捐助了一部分钱,也捐助了保险,其中包括我们为参加抗灾的公安干警捐赠的保险。公安干警的工作危险系数较高,自1981年以来,全国公安系统先后有14多万名民警因公负伤,800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由于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他们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今年两会我有一个提案,希望能建立公安民警的保险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抵抗意外灾害是保险的天职。作为我国保险业的领军之一,您认为通过这次雪灾,我们保险业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灾害发生后仅靠财政是不行的。因为灾害损失巨大,要靠财政、捐助、商业保险的赔款,还要靠地方、国际组织的捐助。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长久的应灾基金和一套应急机制来应对以后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
保险是分散、化解巨灾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灾后损失以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为主导的救济方式,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利用保险手段分散巨灾风险的能力也比较有限。如何有效发挥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作用,是我们国家和保险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国际经验看,目前除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巨灾保险管理体系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机制,充分利用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减轻政府在防灾减损中的负担,维持政府财政的稳定和安全。
政策越好,越要防范风险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险业提出四点要求,其中第一次提出“提高防范风险能力”,这也是连续几年高速发展的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人寿在提高防范风险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十七大报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多次强调保险业的风险防范。所谓风险防范,不只是业务,还有资金的防控,资金的风险防控更重要,是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一方面保费进来,另一方面资金要出去,资金出去是为了更大的回报,这方面的安全系数很重要。中国人寿目前主要有保险主业和非保险核心主业,即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两部分。我们设置了投资决策委员会和负债匹配战略委员会,从组织上确保资金运用的健康运行。一般情况下,如果提案没有经这两个委员会通过,就到不了总裁室,一些重大的投资决策还要经主管部门审批。提案到达总裁室后,还会由专门分管投资决策战略的委员和总经理反复论证,因为任何投资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另外我们还有风险管理委员会。而且,中国人寿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也严格遵循着三地监管要求中的所有规定。
现在中央非常关心和支持中国的金融和保险事业,越是在中央关心、政策支持,社会环境、宏观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环境都很好的情况下,作为保险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就越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的工作原则是“高效、低调、多做少说、一冷一热”,我们要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给公司创造价值的机会,但越是投资回报预期可能很高的情况,越要注意可能的风险,风险防范是我们的生命线,要把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中国目前的人寿保险市场上,全国人寿保单持有量远低于全世界寿险保单覆盖率的平均水平,与日本超过600%,中国台湾超过230%、香港超过100%等相距甚远。作为国内寿险市场的领军者,2008年,中国人寿在开发国内保险市场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我国现在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这是事实。虽然我国的保费总量已经提升到世界前十位,但我們的人均保费和密度都比较靠后,甚至还在一般发展中国家后面。原因很多,比如中国人很传统,老百姓对保险不太重视,有了钱更愿意存到银行里,又比如多年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任何事情都要靠国家支持才行,还有就是我国的保险宣传起步比较晚,做的也不到位,底子比较薄。而现在看来保险非常重要,不仅对经济起到补偿作用,还有重要的资金融通功能和参与社会的安全管理功能。
过去我们的保险是单一的保险产品,老百姓不是很了解,买保险的意识不强。但现在保险产品的范围已经很广,既有传统的保障型产品,也有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理财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收益可能比存在银行里的收益还要高。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宣传让老百姓明白,买保险不单有传统保障的功能。还有理财功能。我相信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一定会受到欢迎。
作为商业保险公司,追求商业利润是必须目的,但中国人寿还承担着社会责任,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取得进步,这也是我们和外资保险公司不同的地方。农民有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就退到改革前”,这说明农民非常有后顾之忧,但考虑到他们交不起大量的保费,所以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力求考虑周全。保险公司要为大众服务,中国人寿在为老百姓和广大农民兄弟提供看得懂、听得明白、买得起、而且能得到保障的产品。我们去年专门为农民兄弟设计的简易人身保险,就被他们称为“惠农第一险”。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抑制人们对寿险的需求。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8%,当年保费增长率都比同期大幅下降,1993年通货膨胀率14.7%,保费出现了-20.40%的负增长。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国内CPI快速上涨,通胀压力开始显现,目前的通胀波动对中国保险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保险本身也是消费。国家考虑到整个经济的运行平稳,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是有必要的。在短时间内,通货膨胀等因素会抑制保险需求,但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我国还处在低保障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保险业,还处于大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潜力非常大,当前主要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保险业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我有个观点,GDP增长在8%~10%是保险业发展的最好时期,超过12%以上则对保险业的发展不利,GDP增长低于6%也不利于保险业发展。大量资料证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2000美元是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飞跃期,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也显示,人均GDP2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时期是保险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通胀率是影响因素,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是好的,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非常有利于保险业发展,我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1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规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可以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您认为这一备忘录的签署对国内保险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现在只是进行试点。而实际上在这个备忘录之前,中国人寿已经入股了九家商业银行,成为他们的股东。国内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也通过海外银行机构转到国内进入保险业,金融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实际上很早就已经存在。现在我国坚持分业监管分业经营,但全球范围内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达成一定共识,在有效的风险管控下适度地放宽,搞一些试点,是很必要的。国外很多大银行背后的大股东都是保险公司,我们可以从中引进一些经验,摸索探讨。
但是交叉经营也存在很大风险。在混业经营的大旗帜之下,加强监管确保整个金融的运行正常,避免每一个环节和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很重要,里面的风险还是巨大的,混业经营产生的问题在海外也时有发生。
为应对明显的通胀压力,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控制信贷总量的措施,给保险业带来了机会,保险资金的长期性符合很多投资项目的需要。去年底中国平安保险牵头保险团队。集体出资约160亿参股京沪高铁,成为第二大股东。请问在保险资金运用上,中国与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
现在我国关于保险资金的拓展渠道还有很多限制,这个可以理解。1995年《保险法》出台前曾经放开过一段时间,但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监管环境的改变,我们现在应该进一步放宽保险投资渠道了。我现在更看好国内市场,因为国内的政策环境好、市场大、而且看得见摸得着,监管很方便。
在保险资金运用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去海外,自己的管理很重要,大家印象里美国的管理水平一直很高,内控水平也很高,但从这次的次按危机,还有过去发生的大量事例都告诉我们,美国的管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如果纯粹派一个董事而不是管理人员过去,这次发生次按下次就是“按次”了,如此的投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带有赌博性质。
要“冷”眼看海外
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现在被称为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中国人寿近期内是否有海外收购或发展的可能?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是到海外买东西的好时期,我不完全赞同。因为“走出去”或投资或收购,目的一定要清楚。如果中国人寿出去,只有两个目的:第一要取得比较高的投资回报,第二是作为战略投资,联手提升公司的治理,提高经营者的水平,引进先进产品,提高我们的服务。我不排除以后也要去收购,但首先要达到这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很重要,欧美的管制和经营决策水平很高,能力很强,队伍也很好,但从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安然事件、网络泡沫、房产泡沫,还有这次金融领域次按的发生,证明了实际情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假设你买了它,目的是为了高回报,但同时风险也很高。管理比其他的形式更重要,如果只是“走出去”而不重视管理,就是賭博。“走出去”一定要看准,能不能达到目的,能不能确保一定时期内的高回报。
第二个目的,如果我入股或者收购,是为了改善我的公司治理,引进他的先进管理水平,还有他的产品和创新能力,来很好地用到我们开发中国大市场中去,我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现在资金短缺,但这是短期的,更重要的是成为相互战略投资者后我能给他带来什么7他看重我的什么7他看重我们的市场,我们中资机构包括中国人寿最大的优势是客户资源和广大的市场。那我们有没有思想准备让给他一部分?如果要牺牲我的利益,牺牲我的长远发展,如共享我的市场、客户资源和公司队伍等,我就要更好地进行考虑。
对于有意进入海外市场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什么样的合作对象是比较理想的?
现在国外有三种情况,不是都适合我们。一种损失已经很严重,急需别人帮忙买单,有临时的资金帮他解决,他肯定会提其他要求,这是个价格问题。对此不是完全就排除,也可以考虑。第二种是损失比较小,但还没有见底,现在还在波动的原因包括人们的信心问题,这种情况我不大可能选择。第三种是他没有损失,但估值已经偏低了,这种公司不缺钱,经过次按的风波,他们坚持下来了,说明估值还是合理的,但他们的条件也会很高。这些公司我很感兴趣,他的水平是较高的,他的治理结构,风险防控等能力很强,值得我们学习。
在“走出去”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中国保险业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和国外市场状况?
“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不是几个月就能做的。我们在两年前就启动了这项工作,分两条腿走路,坚持做好国内的大事,这也是中央交给我们国有企业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包括刚才提到的“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世界上很多大的金融财团首先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先到国外去捞一把,冒险的、赌博性的东西,成功的几率太小。
有人问香港的李兆基,如果中国人寿收购海外公司怎么样?他只说中国人寿的成本比较便宜,在国内的回报可能会更好。这个观点和我的想法很接近,我的成本比别的公司要便宜,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盲目下决策去收购公司,特别是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下,更要慎之又慎。况且我们现在10000多亿的资金,不可能到海外去,这也是出于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
现在国家非常支持保险业发展,中国市场潜力很大,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很多。2006年颁布的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很多领域包括交通、能源、基础设施,还有大量的国有中小企业,保险资金都可以进入,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把保险资金用到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上,既对国家建设有贡献,也可以获得风险比较小的投资回报。而到海外购买,风险大且难以控制,还有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所以我更倾向于在国内支持国有的股权投资。
目前中国人寿的寿险市场份额占30%多。这和我们过去的投入有关,我们已经把大量的机构延伸到了县、乡、镇,甚至村里,现在我们的队伍已经有70多万人。即使外资进来,它们也不可能在短期延伸到全国各地。这是我们很明显的优势。所以中国人寿的重点市场还是在国内。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最快的五年。五年前,保险行业资本金不够,偿付能力不足,竞争不充分。现在,保险行业已经不是垄断行业,国内外保险公司在同一平台上充分竞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初的冰冻雪灾中,保险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居安思危”,让“思”化为“行动”
今年1月中旬开始,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雨雪冰冻灾害,灾害中保险的理赔效果如何,其间中国人寿采取了哪些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灾害给我们国家造成的直接损失就有1000多亿元,到目前为止保险参与的赔付已经20多亿,这个比例很小。在国外特别是欧美保险业发达的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30%以上的损失都由商业保险公司来负责,有的比例还更高。这说明我国的保险覆盖面还很低,与我国保险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关,没能形成发达的市场,全民保险意识还不强,不过也说明我国保险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人寿保的主要是人,这次灾害中人身伤亡比较少我们的赔付不到一个亿。我们捐助了一部分钱,也捐助了保险,其中包括我们为参加抗灾的公安干警捐赠的保险。公安干警的工作危险系数较高,自1981年以来,全国公安系统先后有14多万名民警因公负伤,800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由于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他们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今年两会我有一个提案,希望能建立公安民警的保险机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抵抗意外灾害是保险的天职。作为我国保险业的领军之一,您认为通过这次雪灾,我们保险业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灾害发生后仅靠财政是不行的。因为灾害损失巨大,要靠财政、捐助、商业保险的赔款,还要靠地方、国际组织的捐助。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长久的应灾基金和一套应急机制来应对以后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
保险是分散、化解巨灾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灾后损失以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为主导的救济方式,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利用保险手段分散巨灾风险的能力也比较有限。如何有效发挥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作用,是我们国家和保险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国际经验看,目前除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巨灾保险管理体系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机制,充分利用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减轻政府在防灾减损中的负担,维持政府财政的稳定和安全。
政策越好,越要防范风险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险业提出四点要求,其中第一次提出“提高防范风险能力”,这也是连续几年高速发展的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人寿在提高防范风险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十七大报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多次强调保险业的风险防范。所谓风险防范,不只是业务,还有资金的防控,资金的风险防控更重要,是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一方面保费进来,另一方面资金要出去,资金出去是为了更大的回报,这方面的安全系数很重要。中国人寿目前主要有保险主业和非保险核心主业,即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两部分。我们设置了投资决策委员会和负债匹配战略委员会,从组织上确保资金运用的健康运行。一般情况下,如果提案没有经这两个委员会通过,就到不了总裁室,一些重大的投资决策还要经主管部门审批。提案到达总裁室后,还会由专门分管投资决策战略的委员和总经理反复论证,因为任何投资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另外我们还有风险管理委员会。而且,中国人寿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也严格遵循着三地监管要求中的所有规定。
现在中央非常关心和支持中国的金融和保险事业,越是在中央关心、政策支持,社会环境、宏观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环境都很好的情况下,作为保险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就越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的工作原则是“高效、低调、多做少说、一冷一热”,我们要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给公司创造价值的机会,但越是投资回报预期可能很高的情况,越要注意可能的风险,风险防范是我们的生命线,要把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中国目前的人寿保险市场上,全国人寿保单持有量远低于全世界寿险保单覆盖率的平均水平,与日本超过600%,中国台湾超过230%、香港超过100%等相距甚远。作为国内寿险市场的领军者,2008年,中国人寿在开发国内保险市场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我国现在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这是事实。虽然我国的保费总量已经提升到世界前十位,但我們的人均保费和密度都比较靠后,甚至还在一般发展中国家后面。原因很多,比如中国人很传统,老百姓对保险不太重视,有了钱更愿意存到银行里,又比如多年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任何事情都要靠国家支持才行,还有就是我国的保险宣传起步比较晚,做的也不到位,底子比较薄。而现在看来保险非常重要,不仅对经济起到补偿作用,还有重要的资金融通功能和参与社会的安全管理功能。
过去我们的保险是单一的保险产品,老百姓不是很了解,买保险的意识不强。但现在保险产品的范围已经很广,既有传统的保障型产品,也有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理财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收益可能比存在银行里的收益还要高。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宣传让老百姓明白,买保险不单有传统保障的功能。还有理财功能。我相信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就一定会受到欢迎。
作为商业保险公司,追求商业利润是必须目的,但中国人寿还承担着社会责任,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取得进步,这也是我们和外资保险公司不同的地方。农民有句话,“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就退到改革前”,这说明农民非常有后顾之忧,但考虑到他们交不起大量的保费,所以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力求考虑周全。保险公司要为大众服务,中国人寿在为老百姓和广大农民兄弟提供看得懂、听得明白、买得起、而且能得到保障的产品。我们去年专门为农民兄弟设计的简易人身保险,就被他们称为“惠农第一险”。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抑制人们对寿险的需求。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8%,当年保费增长率都比同期大幅下降,1993年通货膨胀率14.7%,保费出现了-20.40%的负增长。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国内CPI快速上涨,通胀压力开始显现,目前的通胀波动对中国保险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保险本身也是消费。国家考虑到整个经济的运行平稳,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是有必要的。在短时间内,通货膨胀等因素会抑制保险需求,但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我国还处在低保障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保险业,还处于大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潜力非常大,当前主要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保险业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我有个观点,GDP增长在8%~10%是保险业发展的最好时期,超过12%以上则对保险业的发展不利,GDP增长低于6%也不利于保险业发展。大量资料证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2000美元是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飞跃期,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也显示,人均GDP2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时期是保险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通胀率是影响因素,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是好的,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非常有利于保险业发展,我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1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规定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可以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您认为这一备忘录的签署对国内保险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现在只是进行试点。而实际上在这个备忘录之前,中国人寿已经入股了九家商业银行,成为他们的股东。国内银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也通过海外银行机构转到国内进入保险业,金融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实际上很早就已经存在。现在我国坚持分业监管分业经营,但全球范围内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达成一定共识,在有效的风险管控下适度地放宽,搞一些试点,是很必要的。国外很多大银行背后的大股东都是保险公司,我们可以从中引进一些经验,摸索探讨。
但是交叉经营也存在很大风险。在混业经营的大旗帜之下,加强监管确保整个金融的运行正常,避免每一个环节和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很重要,里面的风险还是巨大的,混业经营产生的问题在海外也时有发生。
为应对明显的通胀压力,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控制信贷总量的措施,给保险业带来了机会,保险资金的长期性符合很多投资项目的需要。去年底中国平安保险牵头保险团队。集体出资约160亿参股京沪高铁,成为第二大股东。请问在保险资金运用上,中国与其他国家有哪些不同?
现在我国关于保险资金的拓展渠道还有很多限制,这个可以理解。1995年《保险法》出台前曾经放开过一段时间,但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监管环境的改变,我们现在应该进一步放宽保险投资渠道了。我现在更看好国内市场,因为国内的政策环境好、市场大、而且看得见摸得着,监管很方便。
在保险资金运用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去海外,自己的管理很重要,大家印象里美国的管理水平一直很高,内控水平也很高,但从这次的次按危机,还有过去发生的大量事例都告诉我们,美国的管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如果纯粹派一个董事而不是管理人员过去,这次发生次按下次就是“按次”了,如此的投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带有赌博性质。
要“冷”眼看海外
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现在被称为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中国人寿近期内是否有海外收购或发展的可能?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是到海外买东西的好时期,我不完全赞同。因为“走出去”或投资或收购,目的一定要清楚。如果中国人寿出去,只有两个目的:第一要取得比较高的投资回报,第二是作为战略投资,联手提升公司的治理,提高经营者的水平,引进先进产品,提高我们的服务。我不排除以后也要去收购,但首先要达到这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很重要,欧美的管制和经营决策水平很高,能力很强,队伍也很好,但从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安然事件、网络泡沫、房产泡沫,还有这次金融领域次按的发生,证明了实际情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假设你买了它,目的是为了高回报,但同时风险也很高。管理比其他的形式更重要,如果只是“走出去”而不重视管理,就是賭博。“走出去”一定要看准,能不能达到目的,能不能确保一定时期内的高回报。
第二个目的,如果我入股或者收购,是为了改善我的公司治理,引进他的先进管理水平,还有他的产品和创新能力,来很好地用到我们开发中国大市场中去,我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现在资金短缺,但这是短期的,更重要的是成为相互战略投资者后我能给他带来什么7他看重我的什么7他看重我们的市场,我们中资机构包括中国人寿最大的优势是客户资源和广大的市场。那我们有没有思想准备让给他一部分?如果要牺牲我的利益,牺牲我的长远发展,如共享我的市场、客户资源和公司队伍等,我就要更好地进行考虑。
对于有意进入海外市场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什么样的合作对象是比较理想的?
现在国外有三种情况,不是都适合我们。一种损失已经很严重,急需别人帮忙买单,有临时的资金帮他解决,他肯定会提其他要求,这是个价格问题。对此不是完全就排除,也可以考虑。第二种是损失比较小,但还没有见底,现在还在波动的原因包括人们的信心问题,这种情况我不大可能选择。第三种是他没有损失,但估值已经偏低了,这种公司不缺钱,经过次按的风波,他们坚持下来了,说明估值还是合理的,但他们的条件也会很高。这些公司我很感兴趣,他的水平是较高的,他的治理结构,风险防控等能力很强,值得我们学习。
在“走出去”呼声很高的情况下,中国保险业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和国外市场状况?
“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不是几个月就能做的。我们在两年前就启动了这项工作,分两条腿走路,坚持做好国内的大事,这也是中央交给我们国有企业的责任,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包括刚才提到的“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世界上很多大的金融财团首先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先到国外去捞一把,冒险的、赌博性的东西,成功的几率太小。
有人问香港的李兆基,如果中国人寿收购海外公司怎么样?他只说中国人寿的成本比较便宜,在国内的回报可能会更好。这个观点和我的想法很接近,我的成本比别的公司要便宜,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盲目下决策去收购公司,特别是风险不可控的情况下,更要慎之又慎。况且我们现在10000多亿的资金,不可能到海外去,这也是出于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
现在国家非常支持保险业发展,中国市场潜力很大,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很多。2006年颁布的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很多领域包括交通、能源、基础设施,还有大量的国有中小企业,保险资金都可以进入,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如果我们把保险资金用到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上,既对国家建设有贡献,也可以获得风险比较小的投资回报。而到海外购买,风险大且难以控制,还有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所以我更倾向于在国内支持国有的股权投资。
目前中国人寿的寿险市场份额占30%多。这和我们过去的投入有关,我们已经把大量的机构延伸到了县、乡、镇,甚至村里,现在我们的队伍已经有70多万人。即使外资进来,它们也不可能在短期延伸到全国各地。这是我们很明显的优势。所以中国人寿的重点市场还是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