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并不是语文课和英语课的专用名词,事实上,数学学习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方法。小学低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已有知识的局限,很多低段数学老师上数学课不敢让学生看书,通常是“老师上面讲,学生闭书听”,数学课本自然成了习题集或练习册,然而等到学生自己做题时,尤其是解决问题,很多学生根本无从下手,一般都是拿到两个数字,任意地加减乘除。其实,现在我们使用的数学新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可以阅读的。小学低段的学生,虽然他们不知如何看书,但他们刚接触数学,学习热情很高,渴望得到新知。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从小学低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基于“生情”,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低段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創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刚开始老师可以帮学生先理顺,然后让学生在书中找一找老师刚才讲的是哪道题,智慧老人告诉了我们什么。他们通过看书知道了解题的方法,看到了老师课堂上用的有趣的教具和讲的有用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老师可以提出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任意报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我都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学生感到非常地好奇,为什么老师如此神呢?当小朋友对这一知识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
二、基于“学情”,培养数学阅读的习惯
平时,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做题目时,只是简单地看题目,而不是仔细读题目。如:学生第一次做了一道这样的题:把图中从左到右数的第3个图形涂上色◇◇◇◇◇◇◇◇,到第二次,题目变成了把图中左边的3个图形涂上色◇◇◇◇◇◇◇◇。学生以为题目要求一样,解题时就出现了较大的错误。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学生做错题的原因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审题问题,也就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或者读是读了,也只是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没有把握住题目的重点词语,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像这样在阅读时出现断章取义、丢三落四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更谈不上正确解决问题了,同时也会影响解题速度。因此,老师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三、基于“材情”,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会一种方法比学到知识更重要。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解决应用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我们只要将题目读一遍,学生也就恍然大悟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对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我曾经尝试过以下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圈重点字,聚焦关键词
数学教材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当一个学生在读题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增加了”与“增加到”“ ”与“-”等等。因此,学生找准重点字,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有一道这样的题,“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件45元的衣服,她带的钱正好够,请问她最多带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刚开始学生觉得无从下手。经过小组的讨论后圈出重点字“正好够”,明白了小明妈妈带的就是45元钱,“最多”说明了答案的唯一性。这一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平时做作业以及考试的时候,教师要多鼓励孩子找重点字,对圈得好、圈得准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经常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的正确率。
(二)常做比较,提炼好方法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的真粗心,其实是因为孩子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时,他根本不能灵活应用。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要把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编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推敲,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如:例题:鸡有20只,鸭有9只,鸭比鸡少几只?在教学时,可以尝试让学生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差别:
(1)鸡比鸭多多少只?
(2)鸭比鸡少多少只?
(3)鸭和鸡相差多少只?
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多”“比......少”“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作为小学低段的数学老师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充分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宜兴市堰头小学
一、基于“生情”,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低段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創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刚开始老师可以帮学生先理顺,然后让学生在书中找一找老师刚才讲的是哪道题,智慧老人告诉了我们什么。他们通过看书知道了解题的方法,看到了老师课堂上用的有趣的教具和讲的有用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老师可以提出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任意报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我都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学生感到非常地好奇,为什么老师如此神呢?当小朋友对这一知识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
二、基于“学情”,培养数学阅读的习惯
平时,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做题目时,只是简单地看题目,而不是仔细读题目。如:学生第一次做了一道这样的题:把图中从左到右数的第3个图形涂上色◇◇◇◇◇◇◇◇,到第二次,题目变成了把图中左边的3个图形涂上色◇◇◇◇◇◇◇◇。学生以为题目要求一样,解题时就出现了较大的错误。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学生做错题的原因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审题问题,也就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或者读是读了,也只是用眼睛扫视了一下,没有把握住题目的重点词语,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像这样在阅读时出现断章取义、丢三落四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更谈不上正确解决问题了,同时也会影响解题速度。因此,老师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三、基于“材情”,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会一种方法比学到知识更重要。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解决应用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我们只要将题目读一遍,学生也就恍然大悟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对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我曾经尝试过以下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圈重点字,聚焦关键词
数学教材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但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当一个学生在读题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数学语言中言语的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如“增加了”与“增加到”“ ”与“-”等等。因此,学生找准重点字,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有一道这样的题,“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件45元的衣服,她带的钱正好够,请问她最多带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刚开始学生觉得无从下手。经过小组的讨论后圈出重点字“正好够”,明白了小明妈妈带的就是45元钱,“最多”说明了答案的唯一性。这一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平时做作业以及考试的时候,教师要多鼓励孩子找重点字,对圈得好、圈得准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经常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的正确率。
(二)常做比较,提炼好方法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的真粗心,其实是因为孩子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时,他根本不能灵活应用。教师要做有心之人,要把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编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推敲,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如:例题:鸡有20只,鸭有9只,鸭比鸡少几只?在教学时,可以尝试让学生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差别:
(1)鸡比鸭多多少只?
(2)鸭比鸡少多少只?
(3)鸭和鸡相差多少只?
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多”“比......少”“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作为小学低段的数学老师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充分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宜兴市堰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