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经典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三位女性的不幸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 小说《儿子与情人》 三位女性 女性悲剧
一、小说概况及背景介绍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劳伦斯第一部重要小说。该小说对主人公保罗及三位女性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主人公保罗·莫奈尔和劳伦斯的家庭背景十分相似。劳伦斯的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是中产阶级女性,学校教师,对劳伦斯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保罗的父亲沃尔特·莫奈尔是一名矿工,追求享受,没有精神追求,没有家庭责任感。母亲格特鲁德·莫奈尔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有教养,意志坚强。婚后对丈夫的酗酒和粗鲁失望后,内心孤独的她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大儿子威廉去世后,她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小儿子保罗身上。但是畸形的充满占有欲的爱阻碍了儿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当保罗和农场主女儿米丽亚姆恋爱时,母亲觉得这个女孩从精神上占有了儿子,使自己无法忍受,于是百般阻挠,导致他们分手。后来保罗又认识了性感的已婚妇女克莱拉,但最终保罗认为她太肤浅,容纳不了他的灵魂而与他分手。最后母亲死于癌症。保罗摆脱了这些畸形的爱,打算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二、小说中三位女性
1.母亲格特鲁德·莫奈尔。格特鲁德和沃尔特是在一次圣诞晚会上认识的,格特鲁德被沃尔特的健康和活力吸引,沃尔特被格特鲁德的优雅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而且婚后也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但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和性格的差异,莫奈尔太太对丈夫越来越失望,渐渐将希望和爱转移到儿子身上。她是维多利亚时期模范母亲的典范,她总是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悉心地照顾着丈夫和孩子。同时也没有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她把这种追求寄托在保罗身上,鼓励保罗从事艺术创作,鼓励他通过面试获得工作机会。当保罗取得成绩时莫奈尔太太比保罗更加高兴。保罗具备做艺术家的条件与莫奈尔太太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是分不开的。但是,她对保罗的爱并非正常的母爱,而是一种畸形的、异化的、充满占有欲的爱。莫奈尔太太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没有过——你知道的,保罗——我从来没有过丈夫——没有真正的……”①莫奈尔把对丈夫的感情转移到保罗身上,保罗不仅是她的儿子,更是她精神上的“情人”,感情上的寄托。当保罗和米丽亚姆出去约会时,莫奈尔太太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她一直坐在那儿想心事,眼睛的不适令她无法看书。她感到保罗被这个姑娘拉走了,而她并不喜欢米丽亚姆。“她是那种把男人的魂勾得一点儿不剩的女人。”她对自己说,“而他呢,真是个傻瓜,听凭自己被她勾去。她永远也不会使他成为男子汉,永远不会。”所以,他跟米丽亚姆出去的时候,莫奈尔太太的心绪就越来越糟了。②她觉得米丽亚姆占有了保罗,她不能容忍她的保罗被别的女人抢走。
2.米丽亚姆。米丽亚姆是保罗的初恋情人,性格腼腆,气质高雅。她生活在男权主义的家庭里,父亲兄弟瞧不起她。但是她十分自强,努力学习知识。在与保罗交往的过程中,米莉亚姆是保罗艺术天赋和才智的知音。从米莉亚姆那里,保罗获得了许多创作的灵感,而他的观点也随之变得更加深刻。如果说从他母亲那里保罗得到的是毅力、持之以恒、永不屈服,那么米莉亚姆则使他创作的热情无限扩大。在米莉亚姆的赞许与鼓励下,保罗逐渐走向成熟。③米丽亚姆是一个传统的女孩。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认为性的需求是粗俗的追求。在保罗看来,米丽娅姆是一个被宗教束缚的刻板、单调的女孩。同时米丽亚姆在精神上对保罗的占有使保罗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保罗始终在米丽亚姆和母亲之间寻求平衡,最终迫于母亲的压力和米丽亚姆分手。
3.克莱拉。克莱拉是米丽亚姆的朋友,她还是一位和丈夫分居的已婚妇女,温柔、体贴、性感。当保罗陷入在母亲和米丽亚姆的精神控制的时候,克莱拉却给了他肉体上的满足。这弥补了保罗性格发展上的空白。但保罗具有强烈的男权主义思想,他认为克莱拉是一个低俗的女人,仅仅把她当做满足性欲的工具,认为她不能像米丽亚姆那样给予他精神上的满足。
三、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1.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对人性的异化。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物质财富空前繁荣。但是在这个社会中,人性被异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被工业化和现代化所破坏。保罗的父亲沃尔特原先也是一位富有朝气的小伙子,但是作为矿工的他不得不忍受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回到家后由于夫妻双方的不理解,莫奈尔先生在感情上远离了妻子和孩子,莫奈尔太太把对丈夫的爱的需求转向儿子,从而导致了儿子情感发育的畸形,进而又伤害了儿子的两个女朋友米丽亚姆和克莱拉。这种感情的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对底层劳动人民人性的压迫。
2.传统思想对女性思想的禁锢。20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早已确立,但家庭制度仍然受着封建制度的影响。莫奈尔太太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追求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对丈夫失望不满,却必须依赖丈夫的收入来养家糊口。经济上的不独立导致了家庭地位的不平等。米丽亚姆为了摆脱父兄的歧视,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最后成为了一名教师,经济上取得了独立。但是可怜的米丽亚姆没能逃脱感情的悲剧,她被宗教束缚了精神世界,她希望保罗能给她救赎,但保罗最终令她失望。
3.“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男权中心”的思想在当时深入人心。莫奈尔太太小时候很讨厌父亲对母亲的蛮横。她渴望自己成为男人,而不是受男人控制。事实上,在她的家庭生活中,她控制着其他家庭成员,表现得如同男人一样,导致了母子关系的畸形。保罗是大男子主义的代表,米丽亚姆和克莱拉的悲剧与他也有莫大关系。保罗从米利亚姆身上获得了灵感,逐步走向成熟,但是无法帮助米利亚姆一起成长,最终把一切责任都推到米利亚姆身上。与克莱拉在一起时,保罗的男权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告诉母亲:“有时我仅仅把她当成女人看待时,我也迷恋她,但当她讲话和指责我时,我又常常不肯听她的。”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出保罗仅仅把克莱拉当成性伙伴,主观上不愿意与其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4.女权主义初期女权主义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第一阶段女权主义是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对女权主义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莫瑞尔夫人受女权主义影响加入了当地的妇女协会。她可以在那里找到乐趣,也可以根据协会的宗旨审视自己的家庭和她们自身的生活现状,从而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实际上它并没有从实质上帮助女性摆脱依赖男人的境遇,只是个女人发泄牢骚的地方。④克莱拉被看作是女权主义的代表,她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经济独立,敢上台讲话,保罗就是被她这种女权主义的气质吸引。但在实际的接触中,克莱拉精神肤浅,和保罗没有共同语言,徒有女权主义的空架子。最后克莱拉又回到丈夫的身边。从克莱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只是在形式上接受了女权主义,并没有领悟到女权主义的真谛。
注释:
①劳伦斯著.辛红娟,赵敏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216.
②劳伦斯著.辛红娟.赵敏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162.
③张慧军.从《儿子与情人》看当时妇女地位.[J]唐都学刊,2008.7.
④赵宇航.透过《儿子与情人》看女性异化的成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科版),2009.3.
参考文献:
[1]劳伦斯著.辛红娟,赵敏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2]张慧军.从《儿子与情人》看当时妇女地位.[J]唐都学刊,2008.7.
[3]赵宇航.透过《儿子与情人》看女性异化的成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科版),2009.3.
[4]田蓉.D.H.劳伦斯笔下的几位女性[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赵春辉,周立田.《儿子与情人》的女性悲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11.
关键词: 小说《儿子与情人》 三位女性 女性悲剧
一、小说概况及背景介绍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劳伦斯第一部重要小说。该小说对主人公保罗及三位女性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主人公保罗·莫奈尔和劳伦斯的家庭背景十分相似。劳伦斯的父亲是一名矿工,母亲是中产阶级女性,学校教师,对劳伦斯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保罗的父亲沃尔特·莫奈尔是一名矿工,追求享受,没有精神追求,没有家庭责任感。母亲格特鲁德·莫奈尔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有教养,意志坚强。婚后对丈夫的酗酒和粗鲁失望后,内心孤独的她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大儿子威廉去世后,她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小儿子保罗身上。但是畸形的充满占有欲的爱阻碍了儿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当保罗和农场主女儿米丽亚姆恋爱时,母亲觉得这个女孩从精神上占有了儿子,使自己无法忍受,于是百般阻挠,导致他们分手。后来保罗又认识了性感的已婚妇女克莱拉,但最终保罗认为她太肤浅,容纳不了他的灵魂而与他分手。最后母亲死于癌症。保罗摆脱了这些畸形的爱,打算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二、小说中三位女性
1.母亲格特鲁德·莫奈尔。格特鲁德和沃尔特是在一次圣诞晚会上认识的,格特鲁德被沃尔特的健康和活力吸引,沃尔特被格特鲁德的优雅吸引,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而且婚后也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但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和性格的差异,莫奈尔太太对丈夫越来越失望,渐渐将希望和爱转移到儿子身上。她是维多利亚时期模范母亲的典范,她总是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悉心地照顾着丈夫和孩子。同时也没有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她把这种追求寄托在保罗身上,鼓励保罗从事艺术创作,鼓励他通过面试获得工作机会。当保罗取得成绩时莫奈尔太太比保罗更加高兴。保罗具备做艺术家的条件与莫奈尔太太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是分不开的。但是,她对保罗的爱并非正常的母爱,而是一种畸形的、异化的、充满占有欲的爱。莫奈尔太太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从没有过——你知道的,保罗——我从来没有过丈夫——没有真正的……”①莫奈尔把对丈夫的感情转移到保罗身上,保罗不仅是她的儿子,更是她精神上的“情人”,感情上的寄托。当保罗和米丽亚姆出去约会时,莫奈尔太太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她一直坐在那儿想心事,眼睛的不适令她无法看书。她感到保罗被这个姑娘拉走了,而她并不喜欢米丽亚姆。“她是那种把男人的魂勾得一点儿不剩的女人。”她对自己说,“而他呢,真是个傻瓜,听凭自己被她勾去。她永远也不会使他成为男子汉,永远不会。”所以,他跟米丽亚姆出去的时候,莫奈尔太太的心绪就越来越糟了。②她觉得米丽亚姆占有了保罗,她不能容忍她的保罗被别的女人抢走。
2.米丽亚姆。米丽亚姆是保罗的初恋情人,性格腼腆,气质高雅。她生活在男权主义的家庭里,父亲兄弟瞧不起她。但是她十分自强,努力学习知识。在与保罗交往的过程中,米莉亚姆是保罗艺术天赋和才智的知音。从米莉亚姆那里,保罗获得了许多创作的灵感,而他的观点也随之变得更加深刻。如果说从他母亲那里保罗得到的是毅力、持之以恒、永不屈服,那么米莉亚姆则使他创作的热情无限扩大。在米莉亚姆的赞许与鼓励下,保罗逐渐走向成熟。③米丽亚姆是一个传统的女孩。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认为性的需求是粗俗的追求。在保罗看来,米丽娅姆是一个被宗教束缚的刻板、单调的女孩。同时米丽亚姆在精神上对保罗的占有使保罗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保罗始终在米丽亚姆和母亲之间寻求平衡,最终迫于母亲的压力和米丽亚姆分手。
3.克莱拉。克莱拉是米丽亚姆的朋友,她还是一位和丈夫分居的已婚妇女,温柔、体贴、性感。当保罗陷入在母亲和米丽亚姆的精神控制的时候,克莱拉却给了他肉体上的满足。这弥补了保罗性格发展上的空白。但保罗具有强烈的男权主义思想,他认为克莱拉是一个低俗的女人,仅仅把她当做满足性欲的工具,认为她不能像米丽亚姆那样给予他精神上的满足。
三、女性悲剧产生的原因
1.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对人性的异化。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物质财富空前繁荣。但是在这个社会中,人性被异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被工业化和现代化所破坏。保罗的父亲沃尔特原先也是一位富有朝气的小伙子,但是作为矿工的他不得不忍受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回到家后由于夫妻双方的不理解,莫奈尔先生在感情上远离了妻子和孩子,莫奈尔太太把对丈夫的爱的需求转向儿子,从而导致了儿子情感发育的畸形,进而又伤害了儿子的两个女朋友米丽亚姆和克莱拉。这种感情的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工业文明对底层劳动人民人性的压迫。
2.传统思想对女性思想的禁锢。20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早已确立,但家庭制度仍然受着封建制度的影响。莫奈尔太太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追求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对丈夫失望不满,却必须依赖丈夫的收入来养家糊口。经济上的不独立导致了家庭地位的不平等。米丽亚姆为了摆脱父兄的歧视,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最后成为了一名教师,经济上取得了独立。但是可怜的米丽亚姆没能逃脱感情的悲剧,她被宗教束缚了精神世界,她希望保罗能给她救赎,但保罗最终令她失望。
3.“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男权中心”的思想在当时深入人心。莫奈尔太太小时候很讨厌父亲对母亲的蛮横。她渴望自己成为男人,而不是受男人控制。事实上,在她的家庭生活中,她控制着其他家庭成员,表现得如同男人一样,导致了母子关系的畸形。保罗是大男子主义的代表,米丽亚姆和克莱拉的悲剧与他也有莫大关系。保罗从米利亚姆身上获得了灵感,逐步走向成熟,但是无法帮助米利亚姆一起成长,最终把一切责任都推到米利亚姆身上。与克莱拉在一起时,保罗的男权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告诉母亲:“有时我仅仅把她当成女人看待时,我也迷恋她,但当她讲话和指责我时,我又常常不肯听她的。”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出保罗仅仅把克莱拉当成性伙伴,主观上不愿意与其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4.女权主义初期女权主义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第一阶段女权主义是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对女权主义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莫瑞尔夫人受女权主义影响加入了当地的妇女协会。她可以在那里找到乐趣,也可以根据协会的宗旨审视自己的家庭和她们自身的生活现状,从而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实际上它并没有从实质上帮助女性摆脱依赖男人的境遇,只是个女人发泄牢骚的地方。④克莱拉被看作是女权主义的代表,她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经济独立,敢上台讲话,保罗就是被她这种女权主义的气质吸引。但在实际的接触中,克莱拉精神肤浅,和保罗没有共同语言,徒有女权主义的空架子。最后克莱拉又回到丈夫的身边。从克莱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只是在形式上接受了女权主义,并没有领悟到女权主义的真谛。
注释:
①劳伦斯著.辛红娟,赵敏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216.
②劳伦斯著.辛红娟.赵敏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162.
③张慧军.从《儿子与情人》看当时妇女地位.[J]唐都学刊,2008.7.
④赵宇航.透过《儿子与情人》看女性异化的成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科版),2009.3.
参考文献:
[1]劳伦斯著.辛红娟,赵敏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2]张慧军.从《儿子与情人》看当时妇女地位.[J]唐都学刊,2008.7.
[3]赵宇航.透过《儿子与情人》看女性异化的成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科版),2009.3.
[4]田蓉.D.H.劳伦斯笔下的几位女性[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赵春辉,周立田.《儿子与情人》的女性悲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