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做一个木轮子,或者,制造一个木车轮,当今没有多少人会干这个,即便会做,手艺也绝对比不上轮扁。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天,阳光晴好,齐桓公正坐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师傅呢,就在堂下埋头做车轮。君民无间,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就如小时候,我们家请一个箍桶匠箍桶,而我正坐在边上的小方桌上做作业。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轮扁和齐桓公。许是工作久了,这轮扁要抽袋烟休息一下,不过,他没抽烟,他见桓公看书那么认真,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一个木轮子,或者,制造一个木车轮,当今没有多少人会干这个,即便会做,手艺也绝对比不上轮扁。
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天,阳光晴好,齐桓公正坐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师傅呢,就在堂下埋头做车轮。君民无间,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就如小时候,我们家请一个箍桶匠箍桶,而我正坐在边上的小方桌上做作业。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轮扁和齐桓公。
许是工作久了,这轮扁要抽袋烟休息一下,不过,他没抽烟,他见桓公看书那么认真,就很好奇上堂去问了:敢问大王,您这读的是什么书呢?桓公抬起头,看了轮扁一眼:圣人的书。轮扁明知故问:圣人还活着吗?这回,桓公头也不抬了:早死了!轮扁自顾自很肯定地判断道: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一听,火一下冒上来:我读书,你一个做轮子的怎么可以随便议论!刚才的话,你给我说清楚,说得出理由就算了,要是说不出理由,我就判你死罪!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我都有点替轮扁捏一把汗。
轮扁却不慌不忙,显然,他是有准备的,这个话,他已经在心里藏很久了,今天终于可以说出:我没有更多的理由,我只是从我自身的经验出发。我做这轮子,下手慢了,做出来的轮子就会松动而不牢固;下手快了,做出来的轮子就会紧涩而镶嵌不进。要不慢不快,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我是有口也说不出,但我知道,个中一定是有奥妙技术的。我不能传授给我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下去,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在做轮子。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经消失了,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这应该是个寓言,庄子在《庄子·天道》章中讲这个寓言的时候,讲到轮扁说完理由后就结束了,并没有记叙齐桓公接下来的反应,不过,从效果看,桓公是听进去了,不仅听进去,还将这一段故事讲给别人听,所以,轮扁斫轮就成了千年经典。
庄子是个寓言高手,但他不会随便讲一下供我等茶余饭后插科打诨,他的寓言,都有理论根据,都有契合的场景,他是要人们能更通俗地理解他的意思。
庄子认为,道是靠语言记载人们才得以知晓的。
世人认为道可贵,是因为书本的记载,书本不过是语言而已,所以语言是可贵的。语言的可贵之处在于意义,意义有它的根据。但意义的根据不能靠谈论来传递,而世人却因为重视言论而传述成书。形状和颜色,凭眼睛可以看见,名称和声音,靠耳朵可以听见,世人以为,靠这些就可以掌握意义的真实根据了,其实,远远还不够。所以,懂的人是不说的,说的人好多不懂,那么,世人要从何处去认清这一点呢?
于是,庄子就给我们讲了轮扁斫轮的故事。理论有点深奥,寓言却是浅显的,梳理一下,庄子讲轮扁斫轮,其实是在讲读书和悟道,有两点极其重要:
其一,阅读一定要去其糟粕而得其精华。那些形状和颜色,名称和声音,都是表面的,犹如肤浅的语言,只有透过表面,才有可能领悟原始的意义根据。在轮扁看来,圣人已死,他可以传授的经验也就消失了,而靠文字记载的圣人之言,靠不住,即便是圣人所说,也可能是垃圾。
其二,人生的经验和心得,连父子也無法继承,只有靠自身的摸索和体验。轮扁的叹息和担忧,也许来自于轮扁的父亲,或者父亲的父亲,他们知道,即便用精准的度量衡,也难以斫出一个心目中的好轮子。只有经历一次次失败,一点点积累,才有可能达到比较完美的境地。
庄子是在贬低读书吗?没有,他是在告诫我们,千万不可迷信书本。
斫一个轮子,用心斫一个轮子,就如轮扁。
读一本书,并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就如桓公。
好的轮子,依然可以滚向远方,很远的远方。
选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清明节,哥哥回去给爸妈上坟了,我说:“记得给我也买一份纸,香烟和水果。”今年,我应该是不会回去了,而去年,还回去过两次。一次是五一回去办婚礼,另一次是国庆,回去只为上坟。上坟是否是很重要的事儿,这个,就跟怎样才算“吃得起茶叶蛋”一样,见仁见智吧。总之,人走了,见不着了,可能,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用另一种方式活着;又或许,他们还在这个世界上,用另一种身份活着。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已经不再是他们了。那两
房子装修后,还要一段时间才能搬进去,便借居在侄女家。侄女在长沙读大学,她父母帮她在长沙买了个房子,以便她双休日、节假日回来住住。一个月前,侄女打电话给她敏姨,说她同学要去泰国旅游几天,狗没人带,想放到“我家”来。我看见妻子蹙着眉头答道,我们上班,早出晚归呀。———没关系,早上喂一次,晚上喂一次就行。妻子又说,它随地大小便怎么办?———小狗才两个月大,正是训练它的时候。妻子继续强调,我们根本没时间遛
金庸走了,在阅尽沧桑之后,像秋叶般在香江凋零,自他在海宁袁花诞生以来,与他的家乡近在咫尺的盐官,海宁潮大涨已历九十六度。举世皆说他生于1924年,就连他本人也如此说,甚至袁花的查家族谱也如此载,而我在他的档案和大量史料中发现,他却是生于1923年,那一年也是他存世的第一次海宁潮涨时,比他大二十几岁的表哥徐志摩正好带了胡适之、陶行知、汪兆铭等来观潮。也许这是个绝对的偶然,如同潮涨潮落那样偶然。近一个
“笑”是我们人类得天独厚的一种本能,大家常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其实,如果另外想一个定义,让其他动物无法和我们媲美的话,我们何尝不可以说“人是会笑的动物?”除了人之外,其他马、牛、羊、鸡、犬、猪、老鼠、蛇都不会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过它们有和我们人类同样的“笑”的表情。一个人在欢喜的时候,你不让他笑,就会冲淡了他欢喜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其他各类动物在快乐情绪的享受上,是远不如
口味和口音一样是从小养成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我已深有体会。口音难改,口味亦然。我在国外居留时,曾说“家乡美味入梦多”,不是虚言。近年来我常回家乡,解馋的机会变多了。但时移境迁,想在客店里重尝故味,实属不易。倒不是厨师的技艺不到家,究其原因,说来相当复杂。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一向喜欢吃油煎臭豆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大众食品。臭豆腐深受人们喜爱,原因就在于用鼻子闻时它似乎有点臭,但入口即香,而且
立冬一过,日头粘嗒嗒的,村坊里家家开始做酒,准备过年。将几桶山泉浸好的糯米搓洗干净,倾于竹箕沥水,倒入灶膛大甑火蒸。旺火架起,糯香满屋,细伢子们的猫嘴立刻被糯香吸了过去。开甑了,团团雾气里糯润的饭粒晶莹可见。母亲庄重地洗了手,先舀一大碗贡于灶台上,这是敬灶神奶奶;然后很认真地舀出满满几碗,叫我们端与屋场里的叔伯大婶尝鲜。终于,轮到我们了!母亲微笑着,两手在冷水里轻蘸一下,挖一勺饭入手,嘴里哧哧有声
我的堂弟,他叫生来。是我小时候最好的玩伴,也是和我玩得最长久的一个人,那时候,我们几乎整天厮混在一起。初春的时候,我们便会到小牧村边缘的小溪旁去挖蕨麻———这是一种委陵菜属植物的块根,俗称人参果,是一种味道极其鲜美的野生食材,在藏族餐饮中经常做为各种荤素菜品的配菜。对此,我们有着丰富的挖蕨麻的经验,就像是两个老练的农民,单凭目测,就知道哪些地方的蕨麻多、个头大。采挖蕨麻的季节,我们各自拿着一把撅头
月光下,我給儿子讲到木莲,或者薜荔的时候,仿佛在说着江南乡村邻家女孩的名字。母亲听后,笑了,说哪有这么文气,不就是凉粉子嘛。是呢,在我婺源老家的方言里,许多名称都是专属的,譬如玉米叫苞芦,茄子称萝苏,而木莲与薜荔的名字,就是凉粉子。类似的名字,像乳名,亲切、上口。母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凉粉子做凉粉的,她自己都不记得了。我却觉得,母亲那青花瓷瓯里的一瓯凉粉,于我,等于盛着老家的夏天。凉粉子藤蔓的霸道
已是將冬未冬、秋尽未尽之际。深秋的高阳徒有灿烂的金黄,没了灼人的热力。一切都显得静穆而萧索。湿地公园里的一大片荷塘已经颓败,夏日里的蓬勃盛景、喧嚣欢歌早已消失不见。仿佛一个失了火的舞台,烧去了欣欣向荣的一切,人去台空,闭门歇户。而今,消退的水面徒留一枝枝倾折的荷杆,一张张枯萎的荷叶,一杆杆褐黄的莲蓬,连水都萧条枯瘦,甚至连水面都没有半点微澜……正所谓:香消绿褪满湖残,而今枯瘦哪堪看。残荷倒映水中,
旧戏里的穷叫化子,比如那个负心的“莫稽”,落魄的时候,两手捂着胸口,抖抖索索地上场,连声喊叫“苦哇———”,不是金玉奴的那一碗灰乎乎的豆汁,几乎就会没了命。他身上穿的那件打了不少补丁的“行头”在戏班里叫做“富贵衣”。那衣服其实并不破,而且实在是很好看,左一块右一块的各色补丁打在上边,黄色、粉色、蓝色、月白色,或是三角形,或是菱形,或是圆形,或是一个葫芦形,实在是让不怎么穷的人也很想穿它一穿。艺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