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个中国人理应由衷热爱她。然而,作为古诗词鉴赏主力军的高中生却发自内心地感慨:想说爱你不容易呀!君不见,高考试卷多年保留对古诗词的考查,2009年江苏卷分值将由8分涨到10分。为此,不仅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少不了她的身影,就连作为选修的《唐诗宋词选读》也演变成了全江苏省高中生的必选课程。可是,大家重视不代表效果满意,2008年江苏高考卷分值8分的诗歌鉴赏题全省均分仅2分多!古诗词鉴赏成了所有高中生心中的痛了!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点评创业模式:“最优秀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认为这话同样适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我们应把读懂古诗词的方法以最简明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之易学实用,让学生们在时间精力付出后也能欣慰地说句:古诗词,想说爱你也容易!这里,“五读”就是我所认为鉴赏诗词最切实可靠的抓手,也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首先,要培养学生审读标题的习惯。如欧阳修的《宿云梦馆》,一看标题便知是羁旅行役诗,感情基调应为惆怅,读后证明确实传达了归家之念。2007年海南卷《小斋即事》,从标题看应是咏物作品,按此类作品托物言志的手法解读,诗歌的主旨很容易把握。为提高通过审读标题把握主旨的准确率,教师教学诗词专题,在按文学史纵向展开的同时,更应根据题材类型进行横向打通,因为诗歌的主题与题材有很大关系,确定题材,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就可将盛、中、晚唐一系列的登高诗拿来鉴赏,从标题到题材,从意象到手法,全面了解这类诗歌的特征。其它如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田园诗、羁旅诗等,都有一定的鉴赏思路,所以借助标题明确题材类型,可以有方向地鉴赏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鉴赏词作的时候,一定得提醒学生分清词牌与词题,以防部分糊涂的学生在审读词牌上耗时间。
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作者的习惯。知名度小的作者自可一带而过,但一些名家绝不可忽略不计。如鉴赏李煜的词,尤其是后期词,就须要带上作者特殊的经历去理解。像他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表达的是对往昔的眷恋和亡国后的凄凉。试问,如果不关注作者,了解其身世背景,怎可能读全读准这首词的思想情感?正因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诗词大家的身世及思想。
再者,要培养学生细读注释的习惯。这里的注释指的是考题中位于诗词下方的注解。它往往提供作者创作时的背景情况,细读它是读准诗意的必需途径,这也就是诗词鉴赏中常说的知人论世。如2007年的福建卷《武夷山中》就提供了这样的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兵,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只有细读了这些注解,再结合具体诗作的研究,我们才能读出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以及借梅花所表露的孤傲不群和坚贞自励。
第四,要培养学生解读形象的能力。把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诗词常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解读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见闻、心情去判别其身份,挖掘其品质和追求。更多的时候解读形象是捕捉融入作者情思的物象,即意象,进而体悟意境,以此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如欣赏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和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首绝句,就要教会学生解读意象。王勃选取的是凝滞的长江、傍晚的秋风、飘飞的黄叶,营造的是萧索荒凉的氛围,所以传达的就是羁旅之愁、思乡之情。王维选取的则是宛转的溪流、洁净的石头、鲜亮的红叶、翠碧的山谷,营造的是清新爽洁的意境,所以就传达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这便是通过解读诗歌形象来把握诗歌主旨。为此,教学中一定培养学生捕捉意象和玩味意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积累一定量的传统意象,如梅花、鸿雁、夕阳等。
最后,要培养学生研读技巧的能力。依附诗词的表达技巧,由表及里,很容易理解作品主旨。技巧也称之为手法,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段,诗词往往涉及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三类。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三类手法分门别类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不要让他们犯答非所问的低级错误。如2008年四川卷考的是元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其中问题二就是“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如若学生连诗词常用的修辞格都弄不清楚,自然不可能指出元曲作者运用的对偶、比喻和夸张。再如若学生看不出夸张,也就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诗人欲归隐的多种原因。如2007年安徽卷考的是词《醉落魄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点评创业模式:“最优秀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认为这话同样适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我们应把读懂古诗词的方法以最简明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之易学实用,让学生们在时间精力付出后也能欣慰地说句:古诗词,想说爱你也容易!这里,“五读”就是我所认为鉴赏诗词最切实可靠的抓手,也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首先,要培养学生审读标题的习惯。如欧阳修的《宿云梦馆》,一看标题便知是羁旅行役诗,感情基调应为惆怅,读后证明确实传达了归家之念。2007年海南卷《小斋即事》,从标题看应是咏物作品,按此类作品托物言志的手法解读,诗歌的主旨很容易把握。为提高通过审读标题把握主旨的准确率,教师教学诗词专题,在按文学史纵向展开的同时,更应根据题材类型进行横向打通,因为诗歌的主题与题材有很大关系,确定题材,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就可将盛、中、晚唐一系列的登高诗拿来鉴赏,从标题到题材,从意象到手法,全面了解这类诗歌的特征。其它如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田园诗、羁旅诗等,都有一定的鉴赏思路,所以借助标题明确题材类型,可以有方向地鉴赏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鉴赏词作的时候,一定得提醒学生分清词牌与词题,以防部分糊涂的学生在审读词牌上耗时间。
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作者的习惯。知名度小的作者自可一带而过,但一些名家绝不可忽略不计。如鉴赏李煜的词,尤其是后期词,就须要带上作者特殊的经历去理解。像他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表达的是对往昔的眷恋和亡国后的凄凉。试问,如果不关注作者,了解其身世背景,怎可能读全读准这首词的思想情感?正因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诗词大家的身世及思想。
再者,要培养学生细读注释的习惯。这里的注释指的是考题中位于诗词下方的注解。它往往提供作者创作时的背景情况,细读它是读准诗意的必需途径,这也就是诗词鉴赏中常说的知人论世。如2007年的福建卷《武夷山中》就提供了这样的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兵,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只有细读了这些注解,再结合具体诗作的研究,我们才能读出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以及借梅花所表露的孤傲不群和坚贞自励。
第四,要培养学生解读形象的能力。把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诗词常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解读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见闻、心情去判别其身份,挖掘其品质和追求。更多的时候解读形象是捕捉融入作者情思的物象,即意象,进而体悟意境,以此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如欣赏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和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首绝句,就要教会学生解读意象。王勃选取的是凝滞的长江、傍晚的秋风、飘飞的黄叶,营造的是萧索荒凉的氛围,所以传达的就是羁旅之愁、思乡之情。王维选取的则是宛转的溪流、洁净的石头、鲜亮的红叶、翠碧的山谷,营造的是清新爽洁的意境,所以就传达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这便是通过解读诗歌形象来把握诗歌主旨。为此,教学中一定培养学生捕捉意象和玩味意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积累一定量的传统意象,如梅花、鸿雁、夕阳等。
最后,要培养学生研读技巧的能力。依附诗词的表达技巧,由表及里,很容易理解作品主旨。技巧也称之为手法,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段,诗词往往涉及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三类。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三类手法分门别类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不要让他们犯答非所问的低级错误。如2008年四川卷考的是元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其中问题二就是“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如若学生连诗词常用的修辞格都弄不清楚,自然不可能指出元曲作者运用的对偶、比喻和夸张。再如若学生看不出夸张,也就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诗人欲归隐的多种原因。如2007年安徽卷考的是词《醉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