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物理难学,尤其难在高一的物理入门。本文从一线教师的经验出发,探讨高一物理教学问题。
关键词:整合与迁移;物理实验;方法和技巧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1 -01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过渡工作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高中过渡时出现的梯度,这个梯度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着重于对物理现象的表层的认识,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过程中对数学的要求很少。高中物理学习着重于对物理规律的深层理解,与数学的结合相当密切。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而这些又受制于学生不太丰富的生活阅历。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的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因此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过渡工作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新旧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整合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迁移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以旧知识整合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当然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整合新知识,就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的梯度。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整合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迁移的认知方式。
以“初中物理中的路程和高中物理中的位移”为例,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位移是物体位置的改变,讲授时我们可和学生一起探讨——
提问①:假如从家里到学校路程是1千米,那么从学校沿同一条路到家路程是多少?
提问②:前后两次1千米都相同,说明路程有没有方向呢?
提问③:从家里到学校能否走出2千米的路程?
通过这三次的提问,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得出路程有大小、没方向、和运动路径有关的结论。
然后再对位移提问——
提问①:位置从家里移到学校和从学校移到家里是否相同?
提问②:位移有没有方向?
提问③:位置改变的大小如何?与过程有没有关系?
提问④:如何表示位移?(这一点可由老师解答)
通过这样提问,就可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与过程无关,仅与初末位置有关,可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路程和位移大小的关系——
提问①:从家里走到学校,路程和位移的大小谁大谁小?
提问②:在什么情况下路程和位移大小相等?
上述两问学生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沿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等于位移大小。这时老师不要急着讲对或错,要提醒学生注意老师的运动:老师在讲台上沿直线走三步退一步,再走三步退一步,然后由学生得出结论,物体沿同方向作直线运动时,路程和位移大小相等。最后再由学生归纳,老师补充路程和位移的异同。
三、演示实验,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便于研究,常常会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高一学生初次遇到这种处理方法,往往会感到抽象而无所适从,如果我们多举一些熟悉的例子反复比较,或利用随手可得的器材做一些演示实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中解放出来。如我们讲质点时,可以让学生求火车过桥的时间和火车从上海开到北京的时间,这两个已经在初中解得相当娴熟的简单题目几乎是老师一提出学生就能回答,这时稍加引导,学生就能理解求火车过桥时间时火车长度不能忽略,故不能作为质点,而后者火车长度可以忽略,故能作为质点。再如,研究平抛运动时,一个粉笔头就能让学生体会出什么是平抛,用两个粉笔头从同一高度以不同初速度平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平抛时间仅由抛出点高度决定。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离不开一些常规方法和技巧,如解决运动学问题时,常规方法是: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图,并在旁边清晰地标上已知信息,对过程进行分析,寻找三个已知量和四个相关联的量,便可求解。然而尽管方法和技巧都告诉了学生,甚至讲了多次,在解决到具体问题时,学生还是不能运用,原因何在?事实上我们还欠缺两道程序,一是老师仅仅是“言传”了,并没有“身教”;二是老师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动手体会。随着体会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实现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到自我创造的飞跃。
五、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动力,一旦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从消极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将是积极和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契机。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介绍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课堂上富有哲理的幽默等等。
关键词:整合与迁移;物理实验;方法和技巧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1 -01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过渡工作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高中过渡时出现的梯度,这个梯度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着重于对物理现象的表层的认识,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过程中对数学的要求很少。高中物理学习着重于对物理规律的深层理解,与数学的结合相当密切。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而这些又受制于学生不太丰富的生活阅历。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的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因此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过渡工作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新旧知识的整合与迁移
整合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迁移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以旧知识整合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当然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整合新知识,就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的梯度。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整合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迁移的认知方式。
以“初中物理中的路程和高中物理中的位移”为例,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位移是物体位置的改变,讲授时我们可和学生一起探讨——
提问①:假如从家里到学校路程是1千米,那么从学校沿同一条路到家路程是多少?
提问②:前后两次1千米都相同,说明路程有没有方向呢?
提问③:从家里到学校能否走出2千米的路程?
通过这三次的提问,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得出路程有大小、没方向、和运动路径有关的结论。
然后再对位移提问——
提问①:位置从家里移到学校和从学校移到家里是否相同?
提问②:位移有没有方向?
提问③:位置改变的大小如何?与过程有没有关系?
提问④:如何表示位移?(这一点可由老师解答)
通过这样提问,就可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与过程无关,仅与初末位置有关,可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路程和位移大小的关系——
提问①:从家里走到学校,路程和位移的大小谁大谁小?
提问②:在什么情况下路程和位移大小相等?
上述两问学生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沿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等于位移大小。这时老师不要急着讲对或错,要提醒学生注意老师的运动:老师在讲台上沿直线走三步退一步,再走三步退一步,然后由学生得出结论,物体沿同方向作直线运动时,路程和位移大小相等。最后再由学生归纳,老师补充路程和位移的异同。
三、演示实验,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便于研究,常常会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高一学生初次遇到这种处理方法,往往会感到抽象而无所适从,如果我们多举一些熟悉的例子反复比较,或利用随手可得的器材做一些演示实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中解放出来。如我们讲质点时,可以让学生求火车过桥的时间和火车从上海开到北京的时间,这两个已经在初中解得相当娴熟的简单题目几乎是老师一提出学生就能回答,这时稍加引导,学生就能理解求火车过桥时间时火车长度不能忽略,故不能作为质点,而后者火车长度可以忽略,故能作为质点。再如,研究平抛运动时,一个粉笔头就能让学生体会出什么是平抛,用两个粉笔头从同一高度以不同初速度平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平抛时间仅由抛出点高度决定。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离不开一些常规方法和技巧,如解决运动学问题时,常规方法是:画出物体的运动过程图,并在旁边清晰地标上已知信息,对过程进行分析,寻找三个已知量和四个相关联的量,便可求解。然而尽管方法和技巧都告诉了学生,甚至讲了多次,在解决到具体问题时,学生还是不能运用,原因何在?事实上我们还欠缺两道程序,一是老师仅仅是“言传”了,并没有“身教”;二是老师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动手体会。随着体会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实现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到自我创造的飞跃。
五、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动力,一旦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从消极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取而代之的将是积极和主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契机。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介绍物理学家的探究过程、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课堂上富有哲理的幽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