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引领,从区域活动内容、区域活动环境、区域活动材料三方面进行探索,旨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为幼儿提供个别的学习机会,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宽松、自主、富有童趣的氛围吸引着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建构均衡、全面的认知经验,这不仅与幼儿时期的认知特点较为符合,也践行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作者试图通过对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创设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空间,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让区域活动在本市学前教育活动中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功能。
一、多元的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的需求
(一)聆听心声,从兴趣热点中筛选活动内容
幼儿是时时都在发展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也是动态变化的。教师要从幼儿的需求、幼儿的心声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寻找契机,筛选出合适的区域活动内容。对此作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从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出发,不断发现和挖掘幼兒的兴趣热点。大多数幼儿对游戏和生活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促成幼儿能力的发展。如开春之际,幼儿在完成了美术作品“小蜗牛”之后,对于真正的蜗牛有观察的渴望,教师便及时在科学区域添置活动内容——“蜗牛的家”,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形态,“追踪”蜗牛的进食情况并定期记录,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幼儿科学探索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幼儿储备相关科学知识经验。
(二)紧扣课程,在主题背景下衍生活动内容
主题活动一直是当前幼儿园的主流课程,作者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会从主题背景出发,以主题活动的开展周期为单位,设计班本化的“区域活动设计表”。其中,以主题活动目标为主,进行相应的分化与延伸,最终按“预习”“巩固”“拓展和延伸”“下放”及“变通”五大联系要点进行选择并设计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使得区域游戏内容不仅丰富,还各具特色,激发了教师开发新游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关注经验,在《指南》要求中生成活动内容
依循《指南》相关要求,作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有助于幼儿必须获得的或具有发展价值的核心经验分为生活技能类、社会交往类、学科知识类三大类。生活技能类经验可以让幼儿体验相关生活场景,掌握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自我服务能力;社会交往类经验关注的是幼儿如何解决在人际交往、集体适应、遵守规则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提高交往水平,并掌握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初步培养公民素质,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学科知识类经验对幼儿日后完整地建立知识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数学区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们则更多关注领域知识的系统性,根据《指南》中数学认知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选择和材料提供。
二、开放的活动环境。优化儿童发展的空间
(一)空间布局开放
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上,教师们要遵循“泡菜效应”,创设在开放式前提下的激励与导趣共引、平面与立体相应、明亮与灰暗相辅、温馨与紧张相辅相成的区域环境。新康实小附幼考虑到不同幼儿园在教室格局、场地大小、桌椅配置等方面均有不同,教师们便鼓励孩子共同参与设计空间布局,一起拼拼摆摆,制作个性化“隔断”,使各个班级的区域划分都“同中有异”;沧实小附幼的教室都很狭小紧凑,游戏材料丰富异常;南环附幼则把午睡室的走廊都利用起来,活动区域范围随之宽广。每个幼儿园都有属于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环境差异,但都能因地制宜,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共同优化学习性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
(二)风格打造开放
根据不同区域与领域的要求和特点,各园巧思妙想,利用身边的材料,打造出风格独特的区域活动环境。如虎阜幼儿园在美术区的环境创设中利用大体积的KT板、硬纸板,塑造了立体多样造型“长颈鹿、魔幻城堡”等,营造了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在扮演区舞台搭建中利用长纸简、彩带等,形成亮丽色彩的“音乐舞台”“乐器中心”等;在益智区利用废旧硬塑纸,悬挂于空中形成立体展示台;在图书区剪裁KT板采用海洋静谧蓝色,独辟安静的看书私密空间……。诸如此类的设计不仅看上去赏心悦目,彰显特色,更考虑到了幼儿操作的实用性等问题。
(三)规则设置开放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选择区域,并方便幼儿在游戏结束后进行记录,各个幼儿园纷纷提供了区域牌、区域图标、幼儿挂牌、汇总表等,保证区域游戏开展的有序性和趣味性。此外,教师们还设计了能使幼儿一目了然的地标、图示,如“小鞋印”“引导线”等地面标志,“安静”等图示,帮助幼儿了解了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引导幼儿学会了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教师们还制定了与其相适宜的进区规则,并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教师告知(小班)、幼儿参与(中班)、幼儿讨论制定汇总(大班)等不同形式,确保规则“人人知之,人人信之”。
三、适宜的活动材料,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关键
(一)系统性材料兼顾个别与整体
例如,有的园所根据《指南》梳理了幼儿在生活区所需要掌握的核心经验,设计了小、中、大班在生活区活动内容计划表,并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细化了每项活动的材料难易差别,使生活区的材料投放更加循序渐进,促使幼儿既能够获得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学习经验,又能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选择更进一步的操作练习。
(二)发展性材料落实实践与反馈
在以往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往往是“集中式”投放材料,虽然种类丰富,但却没有随着幼儿活动的深入开展而审视材料的适宜性,更没有根据幼儿的操作需要去调整材料。为此,各个幼儿园集思广益,纷纷设计了针对材料投放的观察量表,鼓励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的时候观察幼儿取放、使用、创意改造材料的情况,从而发现教师最初设想的偏差,寻找幼儿真正的需要,反馈调整的意见,最终推动材料的再次改进并投放,使材料投放呈一种动态化的趋势。
(三)环保性材料融会巧思与活变
目前各园在材料投放上大多数为低结构材料,占据了材料总体的40%,为此,很多幼儿园会在区域中创设“资源箱”,收集纸盒、薯片罐、纸杯、制作泥砖、矿泉水瓶等身边的低结构材料,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随手可取的需要,真正为实现幼儿的自主操作提供了保障。综上所述,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兴趣、课程的需要,结合主题目标、幼儿发展的要求,丰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需要涉猎的核心经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宽松、自主、富有童趣的氛围吸引着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建构均衡、全面的认知经验,这不仅与幼儿时期的认知特点较为符合,也践行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作者试图通过对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创设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空间,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让区域活动在本市学前教育活动中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功能。
一、多元的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的需求
(一)聆听心声,从兴趣热点中筛选活动内容
幼儿是时时都在发展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也是动态变化的。教师要从幼儿的需求、幼儿的心声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寻找契机,筛选出合适的区域活动内容。对此作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从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出发,不断发现和挖掘幼兒的兴趣热点。大多数幼儿对游戏和生活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促成幼儿能力的发展。如开春之际,幼儿在完成了美术作品“小蜗牛”之后,对于真正的蜗牛有观察的渴望,教师便及时在科学区域添置活动内容——“蜗牛的家”,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形态,“追踪”蜗牛的进食情况并定期记录,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幼儿科学探索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幼儿储备相关科学知识经验。
(二)紧扣课程,在主题背景下衍生活动内容
主题活动一直是当前幼儿园的主流课程,作者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会从主题背景出发,以主题活动的开展周期为单位,设计班本化的“区域活动设计表”。其中,以主题活动目标为主,进行相应的分化与延伸,最终按“预习”“巩固”“拓展和延伸”“下放”及“变通”五大联系要点进行选择并设计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使得区域游戏内容不仅丰富,还各具特色,激发了教师开发新游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关注经验,在《指南》要求中生成活动内容
依循《指南》相关要求,作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把有助于幼儿必须获得的或具有发展价值的核心经验分为生活技能类、社会交往类、学科知识类三大类。生活技能类经验可以让幼儿体验相关生活场景,掌握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自我服务能力;社会交往类经验关注的是幼儿如何解决在人际交往、集体适应、遵守规则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提高交往水平,并掌握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初步培养公民素质,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学科知识类经验对幼儿日后完整地建立知识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数学区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们则更多关注领域知识的系统性,根据《指南》中数学认知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选择和材料提供。
二、开放的活动环境。优化儿童发展的空间
(一)空间布局开放
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上,教师们要遵循“泡菜效应”,创设在开放式前提下的激励与导趣共引、平面与立体相应、明亮与灰暗相辅、温馨与紧张相辅相成的区域环境。新康实小附幼考虑到不同幼儿园在教室格局、场地大小、桌椅配置等方面均有不同,教师们便鼓励孩子共同参与设计空间布局,一起拼拼摆摆,制作个性化“隔断”,使各个班级的区域划分都“同中有异”;沧实小附幼的教室都很狭小紧凑,游戏材料丰富异常;南环附幼则把午睡室的走廊都利用起来,活动区域范围随之宽广。每个幼儿园都有属于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环境差异,但都能因地制宜,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共同优化学习性区域活动的空间布局。
(二)风格打造开放
根据不同区域与领域的要求和特点,各园巧思妙想,利用身边的材料,打造出风格独特的区域活动环境。如虎阜幼儿园在美术区的环境创设中利用大体积的KT板、硬纸板,塑造了立体多样造型“长颈鹿、魔幻城堡”等,营造了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在扮演区舞台搭建中利用长纸简、彩带等,形成亮丽色彩的“音乐舞台”“乐器中心”等;在益智区利用废旧硬塑纸,悬挂于空中形成立体展示台;在图书区剪裁KT板采用海洋静谧蓝色,独辟安静的看书私密空间……。诸如此类的设计不仅看上去赏心悦目,彰显特色,更考虑到了幼儿操作的实用性等问题。
(三)规则设置开放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选择区域,并方便幼儿在游戏结束后进行记录,各个幼儿园纷纷提供了区域牌、区域图标、幼儿挂牌、汇总表等,保证区域游戏开展的有序性和趣味性。此外,教师们还设计了能使幼儿一目了然的地标、图示,如“小鞋印”“引导线”等地面标志,“安静”等图示,帮助幼儿了解了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引导幼儿学会了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教师们还制定了与其相适宜的进区规则,并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用教师告知(小班)、幼儿参与(中班)、幼儿讨论制定汇总(大班)等不同形式,确保规则“人人知之,人人信之”。
三、适宜的活动材料,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关键
(一)系统性材料兼顾个别与整体
例如,有的园所根据《指南》梳理了幼儿在生活区所需要掌握的核心经验,设计了小、中、大班在生活区活动内容计划表,并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细化了每项活动的材料难易差别,使生活区的材料投放更加循序渐进,促使幼儿既能够获得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学习经验,又能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选择更进一步的操作练习。
(二)发展性材料落实实践与反馈
在以往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往往是“集中式”投放材料,虽然种类丰富,但却没有随着幼儿活动的深入开展而审视材料的适宜性,更没有根据幼儿的操作需要去调整材料。为此,各个幼儿园集思广益,纷纷设计了针对材料投放的观察量表,鼓励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的时候观察幼儿取放、使用、创意改造材料的情况,从而发现教师最初设想的偏差,寻找幼儿真正的需要,反馈调整的意见,最终推动材料的再次改进并投放,使材料投放呈一种动态化的趋势。
(三)环保性材料融会巧思与活变
目前各园在材料投放上大多数为低结构材料,占据了材料总体的40%,为此,很多幼儿园会在区域中创设“资源箱”,收集纸盒、薯片罐、纸杯、制作泥砖、矿泉水瓶等身边的低结构材料,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随手可取的需要,真正为实现幼儿的自主操作提供了保障。综上所述,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兴趣、课程的需要,结合主题目标、幼儿发展的要求,丰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需要涉猎的核心经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