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初中语文教材,生发出新的教学资源,呈现教学新样貌。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细读,对教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品尝香气氤氲的陈味,咀嚼诗意肺腑的鲜味,回忆思辨理性的辣味。
[关键词] 初中教材;二次开发;课堂有“味”
二次开发,是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合理增减和精细加工,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运用“二次开发”开展课堂实践与观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载体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增强了,语文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一、香气氤氲的“陈味”
所谓“陈味”,就是开发教材“陈旧”的知识点,活化出新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不少一线教师紧扣教材,几乎没有主动开发教材的意识。如果说课程和学科专家连同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对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则是教材的“二次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教材束缚中解放出来,专业自主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对教材中的“故”有知识点进行二次开发,可以生发出新的知识体系,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聚焦心理 体悟情感——〈约客〉〈闺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读》,我们安排了如下流程。
(一)温故
背诵教材中的几首古诗,简要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二)知新
师:比较三首诗歌,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
生1:《竹里馆》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生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通过意象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理。
生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助梦境来表现。
(三)探究
师:诵读《约客》《闺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探究这些诗歌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1:《约客》一诗,抓住“敲”“落”这两个动作,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生2:《闺怨》诗运用“杨柳色”这个意象,让人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
生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作者借助梦境表达自己“不自量,自难忘”的情感。
其实,“温故”的环节弥漫着别有情趣的“陈味”——“陈”,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上,对所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里,也体现在对既有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中。整个课堂因“陈”而出新:看似陈旧的知识点,教者巧妙地进行二次开发,提炼出诸如动作描写、直抒胸臆、梦境表露等“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之后,通过拓展活动适时“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运用经过二次开发生成的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学习心理描写,体味诗人情感”的教学目标。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总有不少看似陈旧的知识点,在教学时经常被遗弃或者忽略。一线语文教师不妨静下心来细读文本,解读内涵,对教材中“陈旧”的知识进行挖掘与开发,用审慎的态度对待陈味,使之孕育出氤氲香气,建构出精彩课堂。
二、诗意肺腑的“鲜味”
笔者理解的“鲜味”,就是教师通过教材二次开发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亲近语文,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新鲜感。
诗歌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鐘情于“吟读、译读、赏读、悟读”教学板块,尤其是“译读”环节,往往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翻译整首诗歌——教师教学程式化,学生学习套路化。
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一线教师可以在教材原有呈现样式的基础上,加强研究与开发,让教材在课堂上的呈现形式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
以《游山西村》为例,我们设计了“由诗入画,译读意境美”环节,要求学生以诗画诗。教者对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了示范。
一杯杯腊月的浑酒哟/漂着洁白的米粒/不要掩面嘲笑哦
丰年的农家/备足了香喷喷的鸡肉、猪肉/把客人挽留
学生翻译、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一重重的青山呀一道道的绿水/好像是无路可走
谁知百花明艳垂柳暗淡/有一个飘着炊烟的村庄——在前头
……
用现代诗的形式想象古诗的画面,教者的设计颇具匠心,课堂的呈现样态新鲜独特。一是呈现内容新鲜,打破了逐字逐句翻译诗歌的传统,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是呈现样式新鲜,教者采用现代诗的形式呈现古体诗的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体诗语言的精练,也让学生欣赏到现代诗分行的视觉美;三是课堂示范新鲜,教者改变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固有模式,让教师先示范、学生再创写。这样的安排既具针对性,更有指导性: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欣赏到诗歌的画面,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整个课堂充满了新鲜的气息。
三、理性思辨的“辣味”
课堂有“辣味”,才有互动、灵动之趣。“辣味”,贵在思辨:借助教材二次开发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思考、辨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要上好课,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加大教材二次开发的力度,灵活处理,科学呈现。
例如,教学《游山西村》一诗,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批注资源来开发教材,设计了“质疑批注”环节。首先,要求学会倾听和思辨,质疑别人的批注;随后举出示例:给“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闲”字作批注,其他同学可以质疑;最后学生展示交流。
生1:一个“闲”字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生2:我觉得“闲”有“闲适”之意,可以表现诗人此时的心境。
生3:我不完全认同他们的理解。联系写作背景,此时陆游罢官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诗人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也能看出他内心的悲愤。
课堂上,师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激烈争论,既有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思考。教学中,教者对批注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借此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情感。通过设计“质疑批注”环节,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如第三位学生的回答不仅明确了观点,而且陈述了理由,特别是他的背景意识、对比意识,使思考的空间更广,辨析的内容更深,真正让语文课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富有灵气的一节课,让学生的理性思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文本细读理论下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18/02/37)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初中教材;二次开发;课堂有“味”
二次开发,是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合理增减和精细加工,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运用“二次开发”开展课堂实践与观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载体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增强了,语文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一、香气氤氲的“陈味”
所谓“陈味”,就是开发教材“陈旧”的知识点,活化出新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不少一线教师紧扣教材,几乎没有主动开发教材的意识。如果说课程和学科专家连同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对教材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则是教材的“二次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教材束缚中解放出来,专业自主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对教材中的“故”有知识点进行二次开发,可以生发出新的知识体系,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聚焦心理 体悟情感——〈约客〉〈闺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读》,我们安排了如下流程。
(一)温故
背诵教材中的几首古诗,简要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二)知新
师:比较三首诗歌,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
生1:《竹里馆》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生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通过意象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理。
生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助梦境来表现。
(三)探究
师:诵读《约客》《闺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探究这些诗歌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1:《约客》一诗,抓住“敲”“落”这两个动作,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生2:《闺怨》诗运用“杨柳色”这个意象,让人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
生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作者借助梦境表达自己“不自量,自难忘”的情感。
其实,“温故”的环节弥漫着别有情趣的“陈味”——“陈”,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上,对所学方法的归纳和总结里,也体现在对既有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中。整个课堂因“陈”而出新:看似陈旧的知识点,教者巧妙地进行二次开发,提炼出诸如动作描写、直抒胸臆、梦境表露等“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之后,通过拓展活动适时“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运用经过二次开发生成的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学习心理描写,体味诗人情感”的教学目标。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总有不少看似陈旧的知识点,在教学时经常被遗弃或者忽略。一线语文教师不妨静下心来细读文本,解读内涵,对教材中“陈旧”的知识进行挖掘与开发,用审慎的态度对待陈味,使之孕育出氤氲香气,建构出精彩课堂。
二、诗意肺腑的“鲜味”
笔者理解的“鲜味”,就是教师通过教材二次开发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亲近语文,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新鲜感。
诗歌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鐘情于“吟读、译读、赏读、悟读”教学板块,尤其是“译读”环节,往往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翻译整首诗歌——教师教学程式化,学生学习套路化。
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一线教师可以在教材原有呈现样式的基础上,加强研究与开发,让教材在课堂上的呈现形式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
以《游山西村》为例,我们设计了“由诗入画,译读意境美”环节,要求学生以诗画诗。教者对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了示范。
一杯杯腊月的浑酒哟/漂着洁白的米粒/不要掩面嘲笑哦
丰年的农家/备足了香喷喷的鸡肉、猪肉/把客人挽留
学生翻译、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一重重的青山呀一道道的绿水/好像是无路可走
谁知百花明艳垂柳暗淡/有一个飘着炊烟的村庄——在前头
……
用现代诗的形式想象古诗的画面,教者的设计颇具匠心,课堂的呈现样态新鲜独特。一是呈现内容新鲜,打破了逐字逐句翻译诗歌的传统,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是呈现样式新鲜,教者采用现代诗的形式呈现古体诗的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体诗语言的精练,也让学生欣赏到现代诗分行的视觉美;三是课堂示范新鲜,教者改变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固有模式,让教师先示范、学生再创写。这样的安排既具针对性,更有指导性: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欣赏到诗歌的画面,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整个课堂充满了新鲜的气息。
三、理性思辨的“辣味”
课堂有“辣味”,才有互动、灵动之趣。“辣味”,贵在思辨:借助教材二次开发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思考、辨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要上好课,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加大教材二次开发的力度,灵活处理,科学呈现。
例如,教学《游山西村》一诗,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批注资源来开发教材,设计了“质疑批注”环节。首先,要求学会倾听和思辨,质疑别人的批注;随后举出示例:给“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闲”字作批注,其他同学可以质疑;最后学生展示交流。
生1:一个“闲”字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生2:我觉得“闲”有“闲适”之意,可以表现诗人此时的心境。
生3:我不完全认同他们的理解。联系写作背景,此时陆游罢官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诗人对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也能看出他内心的悲愤。
课堂上,师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激烈争论,既有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思考。教学中,教者对批注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借此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情感。通过设计“质疑批注”环节,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如第三位学生的回答不仅明确了观点,而且陈述了理由,特别是他的背景意识、对比意识,使思考的空间更广,辨析的内容更深,真正让语文课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富有灵气的一节课,让学生的理性思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文本细读理论下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18/02/3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