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學旅行在学校的常态化实施,需开发符合学校核心素养、师生切身需求和当地特色文化的固定课程来推进。这种课程就是整合社会、学校资源,利用老师、家长、学生力量,顺势借力,系统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课程。以多年实践的户外行走课程——“越走悦灵”为例,略谈如何开发和实施研学旅行课程。
[关键词]越走悦灵;行走课程;研学旅行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9002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 》的发布让研学旅行成为热点。那么研学旅行怎样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开发固定课程来常态实施呢?我想以我校正在推行的——“越走悦灵”户外行走课程为例,谈谈如何紧扣核心素养,开发和实施研学旅行。
一、咬文嚼字,定义“越走悦灵”
课程名称——“越走悦灵”,是经过我们课程开发组成员深思熟虑、咬文嚼字而来的,因此每个字都有特别的含义。
1. “悦”——课程的情感起源
一个课程的生命力,应该在于是否符合师生共同需求,是否能满足各自幸福感。实践证明“越走悦灵”行走课程不仅愉悦了师生,还愉悦了家长。
一是学生因伙伴关系的改善而快乐。行走课程本为奖励优秀团队而设,所以为了争取“课程”,伙伴间互助更自觉了。为了在行走课堂中获胜,伙伴合作更亲密了,因为每次行走课堂的评价中我总会强调团队合作。而好动本是孩子的天性,在行走中,他们亲近自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种开放性的,没有约束的学习方式,轻而易举地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所以从生本的角度出发,我们对这种课程的生命力充满了期待。
二是教师因师生关系的和谐而快乐。行走课堂的综合性不仅让教师事半功倍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不知不觉地博得了许多学生的崇拜,这种“个人崇拜”便成了许多学生爱上该学科的情感动力。
三是家长因亲子关系的改变而快乐。有效的陪伴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我常会在行走课堂中渗透亲子游戏,游戏中的亲密接触拉近了亲子关系。另外,许多家长也因自己的孩子得到此项奖励而自豪,所以参与行走课堂时对自家的孩子不自觉地投以了欣赏目光,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终于避免了不及“别人家孩子”的尴尬 。
伙伴关系、师生关系还有亲子关系的改变,像一个情感的发动机,让我对开发“越走悦灵”课程充满了信心。同时这也成了这个课程的第一个情感目标。
2. “走”——课程的实施形式
“走”即“行走”,“越走悦灵”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大自然中,教学资源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对于这样的拓展很喜欢。行走中学生学习调查访问;行走中学生进行参观考察;行走中我们鼓励学生登山远足,挑战极限;行走中我们教会学生品尝体验;行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行走课程很受学生欢迎。而孩子在做喜欢做的事情时,往往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如“土灶做饭”,孩子们从摘菜、洗菜、切菜、烧菜到摆桌,做菜的全程体验让他们非常兴奋。在这个活动中,几个不敢碰鱼的女孩研究着怎样剖鱼,虽然这一改变只是在短短几分钟里,但能力的提升显而易见。像这样,孩子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 “越”——课程的实施内容
课堂上我问学生看到“越”字,你想到了啥?答案非常丰富,而这些来自学生大脑的“越文化”,正是他们喜欢的课程资源。所以打开这个“越”字,它犹如一本博大精深的教科书,为我们“越走悦灵”课程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我们需要做的是梳理和深化。
我们把这些越地资源分成四大类:
一是越国历史,围绕千年古城和名仕之乡两个主题,我们引导学生走进越文化博物馆,登上越王台,学习历史,讲述传说 ;我们让学生走进鲁迅故里,寻访鲁迅足迹,学习名人精神。
二是越乡特色,围绕“桥乡,水乡,酒乡,鱼米之乡”四大主题,在八字桥边寻找古桥风韵,在昂桑湖边探究避风塘的功能,在黄酒博物馆探究黄酒的历史,在荷湖村中体验农耕文化……
三是越地风情,围绕民俗和美食,让学生体验土灶野餐,体验安昌腊月风情节,观看祭禹大典,并组织他们召开美食博览会。
四是越城变迁,围绕美丽乡村、科技之城、宜居之城三大主题,让学生开展《美丽乡村香林行》,《走进科技馆》,《参观曹娥江大闸》等行走课堂。
4.“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我们根据学校的核心素养,把该课程的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灵悦、灵慧、灵雅、灵健”的核心素养,让孩子在愉悦的状态下,越来越具有灵气,越来越聪明。
(1)灵悦:培养能遵守户外活动秩序,能与伙伴友善相处,合作共赢,乐学向上,身心愉悦的学生。
(2)灵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博闻广识,勇于探究的学生。
(3)灵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审美情趣的学生。
(4)灵健: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训练学生敏捷的身手,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这个课程目标也作为课程的评价标准,在行走课堂上量化考核,让学校的核心素养在课程中落到实处。
二、沃野千里,孕育“越走悦灵”
我认为适合学校实际的研学旅行要方便有效,其课程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核心素养,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也要关注到师生的兴趣。当然也要像种植一样考虑到土壤是否肥沃。我在确定推广“越走悦灵”课程的时候,是看到了以下三个有利条件:
1.舒适的课程环境
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精神下达后,课程开发的春天来了。而柯灵小学课程改革起步又比较早,已积累了《健康饮食课程》,《百团课程》,《多彩生活课程》等享誉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课程。 “越走悦灵”行走课程被列为目前学校重点课程,倍受学校领导、老师及家长的关注,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2. 豐富的课程阵地
古越大地,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展示越文化的博物馆、展示馆又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以探究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越走悦灵课程”的合适的课程阵地。加上柯灵小学在多年课程改革中积淀下来的“百团博览馆”、“百团网络博览馆”等场馆,都成了便于“越走悦灵课程”开发的良好的课程阵地。
3. 浓郁的课程文化
学校课程文化浓郁,目前在保障基础性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已基本完善了四个拓展性课程群,“灵悦、灵慧、灵雅、灵健”四大课程群正在全校三个校区中全面铺开。全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参与到拓展课程建设中来了。而不管是教研制度、培训制度还是课程质量控制制度都在不断地完善中。
舒适的课程环境,丰富的课程阵地,浓郁的课程文化,犹如沃野千里,为孕育“越走悦灵”行走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协力齐心,护航“越走悦灵”
我认为最具有生命的课程是每个人都可以上的课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社会各界应该齐心协力。
1. 自发组建学科各异、志趣相投的综合师资
我们把“越走悦灵”行走课程定位为综合性的拓展课程,它可以适合每一个老师,也可以涉及每一个学科领域。科学课的探究实验,美术课的实地写生,体育课的耐力训练,语文课的采访写作等等都可以在课程中落到实处。所以我们组建了一个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团队。团队的磨合关键在于志趣相投,现在许多教师都喜欢户外活动,这是“越走悦灵”课程组建志趣相投的综合教师团队的有利条件。所以把那些信奉“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相信如此课程既践行了教育梦想又完成了自我放松,甚至同时完成了亲子陪伴的教师吸引过来,就形成了一支志趣相投的师资队伍。
《美丽乡村香林行》行走课堂由五个环节组成,五个不同学科的老师分环节串讲课程。这样的教师团队让课程的实施甚至课前的教研都规避了“行政命令”,因为简单的喜欢大家走到了一起,共同做一件喜欢的事变成了一种美好的工作境界。所以我们的越走悦灵课程从教师这一头起就充满了“悦”味。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和谐的合作团队便于开展协同指导,比如在“古避塘·老农耕·新农村”,我们由四位教师各尽所长地分头落实主题,但却自始至终在一起默契配合。前一位教师的指导为后一位老师打下基础,后一位教师的课堂灵感生成于前一堂课;一位教师在实施课程,另外三位教师在帮忙收集信息,拍照、摄像,甚至做做后勤。这使得课堂虽然无法提前试教,甚至无法提前做完课件,但却能精彩的呈现。“协作”在这样的课程指导过程中演绎得非常完美。
2.及时组建甘愿参与、积极投入的家长队伍
户外活动不仅涉及收费还关乎安全,这仿佛两条高压线,让许多教师都会因不敢担风险而不愿意涉足其中。所以需要及时把家长力量拉进来。我每组织一次行走课堂,都会以表彰的形式为每位家长发一张奖励邀请函,征得同意后我会找个热心的家长,当临时家委会组长,他(她)会在第一时间组好微信群,然后收费、后勤、安保,甚至拍照在家长中宣传等许多工作在这个微信群里就得到了分解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家长队伍不仅在亲子课堂中发挥了足够的实践指导作用,而且在家校沟通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有些多数家长还没有接受的教育理念,通过他们口耳相传,现身说法往往能得到较快的落地。
3.顺势依靠支持公益、热心教育的社会力量
《意见》表明,教育部、发改、公安、财政、文化、交通、旅游、共青团等十一个部门会成为研学旅行的强有力后盾。另外社会上不乏支持公益,热心教育的社会机构,除了种种社会机构,还有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成为这个课程的指导老师,这些力量是护航课程发展的强大合力。
综合的师资,热心的家长,还有得力的社会力量,从不同的层面协力齐心,“越走悦灵课程”就能迈开大步,越走越顺。
这种整合社会、学校资源,利用老师、家长、学生力量,统筹安排,系统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课程,正是研学旅行常态化开展的有效载体。随着《意见》的全面落地,综合实践校外教育活动必将顺势借力,大有可为。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越走悦灵;行走课程;研学旅行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9002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 》的发布让研学旅行成为热点。那么研学旅行怎样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开发固定课程来常态实施呢?我想以我校正在推行的——“越走悦灵”户外行走课程为例,谈谈如何紧扣核心素养,开发和实施研学旅行。
一、咬文嚼字,定义“越走悦灵”
课程名称——“越走悦灵”,是经过我们课程开发组成员深思熟虑、咬文嚼字而来的,因此每个字都有特别的含义。
1. “悦”——课程的情感起源
一个课程的生命力,应该在于是否符合师生共同需求,是否能满足各自幸福感。实践证明“越走悦灵”行走课程不仅愉悦了师生,还愉悦了家长。
一是学生因伙伴关系的改善而快乐。行走课程本为奖励优秀团队而设,所以为了争取“课程”,伙伴间互助更自觉了。为了在行走课堂中获胜,伙伴合作更亲密了,因为每次行走课堂的评价中我总会强调团队合作。而好动本是孩子的天性,在行走中,他们亲近自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种开放性的,没有约束的学习方式,轻而易举地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所以从生本的角度出发,我们对这种课程的生命力充满了期待。
二是教师因师生关系的和谐而快乐。行走课堂的综合性不仅让教师事半功倍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不知不觉地博得了许多学生的崇拜,这种“个人崇拜”便成了许多学生爱上该学科的情感动力。
三是家长因亲子关系的改变而快乐。有效的陪伴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我常会在行走课堂中渗透亲子游戏,游戏中的亲密接触拉近了亲子关系。另外,许多家长也因自己的孩子得到此项奖励而自豪,所以参与行走课堂时对自家的孩子不自觉地投以了欣赏目光,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终于避免了不及“别人家孩子”的尴尬 。
伙伴关系、师生关系还有亲子关系的改变,像一个情感的发动机,让我对开发“越走悦灵”课程充满了信心。同时这也成了这个课程的第一个情感目标。
2. “走”——课程的实施形式
“走”即“行走”,“越走悦灵”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大自然中,教学资源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对于这样的拓展很喜欢。行走中学生学习调查访问;行走中学生进行参观考察;行走中我们鼓励学生登山远足,挑战极限;行走中我们教会学生品尝体验;行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行走课程很受学生欢迎。而孩子在做喜欢做的事情时,往往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如“土灶做饭”,孩子们从摘菜、洗菜、切菜、烧菜到摆桌,做菜的全程体验让他们非常兴奋。在这个活动中,几个不敢碰鱼的女孩研究着怎样剖鱼,虽然这一改变只是在短短几分钟里,但能力的提升显而易见。像这样,孩子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 “越”——课程的实施内容
课堂上我问学生看到“越”字,你想到了啥?答案非常丰富,而这些来自学生大脑的“越文化”,正是他们喜欢的课程资源。所以打开这个“越”字,它犹如一本博大精深的教科书,为我们“越走悦灵”课程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我们需要做的是梳理和深化。
我们把这些越地资源分成四大类:
一是越国历史,围绕千年古城和名仕之乡两个主题,我们引导学生走进越文化博物馆,登上越王台,学习历史,讲述传说 ;我们让学生走进鲁迅故里,寻访鲁迅足迹,学习名人精神。
二是越乡特色,围绕“桥乡,水乡,酒乡,鱼米之乡”四大主题,在八字桥边寻找古桥风韵,在昂桑湖边探究避风塘的功能,在黄酒博物馆探究黄酒的历史,在荷湖村中体验农耕文化……
三是越地风情,围绕民俗和美食,让学生体验土灶野餐,体验安昌腊月风情节,观看祭禹大典,并组织他们召开美食博览会。
四是越城变迁,围绕美丽乡村、科技之城、宜居之城三大主题,让学生开展《美丽乡村香林行》,《走进科技馆》,《参观曹娥江大闸》等行走课堂。
4.“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我们根据学校的核心素养,把该课程的目标定位为:提升学生“灵悦、灵慧、灵雅、灵健”的核心素养,让孩子在愉悦的状态下,越来越具有灵气,越来越聪明。
(1)灵悦:培养能遵守户外活动秩序,能与伙伴友善相处,合作共赢,乐学向上,身心愉悦的学生。
(2)灵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博闻广识,勇于探究的学生。
(3)灵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审美情趣的学生。
(4)灵健: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训练学生敏捷的身手,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这个课程目标也作为课程的评价标准,在行走课堂上量化考核,让学校的核心素养在课程中落到实处。
二、沃野千里,孕育“越走悦灵”
我认为适合学校实际的研学旅行要方便有效,其课程开发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核心素养,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实际,也要关注到师生的兴趣。当然也要像种植一样考虑到土壤是否肥沃。我在确定推广“越走悦灵”课程的时候,是看到了以下三个有利条件:
1.舒适的课程环境
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两份文件精神下达后,课程开发的春天来了。而柯灵小学课程改革起步又比较早,已积累了《健康饮食课程》,《百团课程》,《多彩生活课程》等享誉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课程。 “越走悦灵”行走课程被列为目前学校重点课程,倍受学校领导、老师及家长的关注,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2. 豐富的课程阵地
古越大地,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展示越文化的博物馆、展示馆又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以探究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越走悦灵课程”的合适的课程阵地。加上柯灵小学在多年课程改革中积淀下来的“百团博览馆”、“百团网络博览馆”等场馆,都成了便于“越走悦灵课程”开发的良好的课程阵地。
3. 浓郁的课程文化
学校课程文化浓郁,目前在保障基础性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已基本完善了四个拓展性课程群,“灵悦、灵慧、灵雅、灵健”四大课程群正在全校三个校区中全面铺开。全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参与到拓展课程建设中来了。而不管是教研制度、培训制度还是课程质量控制制度都在不断地完善中。
舒适的课程环境,丰富的课程阵地,浓郁的课程文化,犹如沃野千里,为孕育“越走悦灵”行走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协力齐心,护航“越走悦灵”
我认为最具有生命的课程是每个人都可以上的课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社会各界应该齐心协力。
1. 自发组建学科各异、志趣相投的综合师资
我们把“越走悦灵”行走课程定位为综合性的拓展课程,它可以适合每一个老师,也可以涉及每一个学科领域。科学课的探究实验,美术课的实地写生,体育课的耐力训练,语文课的采访写作等等都可以在课程中落到实处。所以我们组建了一个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团队。团队的磨合关键在于志趣相投,现在许多教师都喜欢户外活动,这是“越走悦灵”课程组建志趣相投的综合教师团队的有利条件。所以把那些信奉“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相信如此课程既践行了教育梦想又完成了自我放松,甚至同时完成了亲子陪伴的教师吸引过来,就形成了一支志趣相投的师资队伍。
《美丽乡村香林行》行走课堂由五个环节组成,五个不同学科的老师分环节串讲课程。这样的教师团队让课程的实施甚至课前的教研都规避了“行政命令”,因为简单的喜欢大家走到了一起,共同做一件喜欢的事变成了一种美好的工作境界。所以我们的越走悦灵课程从教师这一头起就充满了“悦”味。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和谐的合作团队便于开展协同指导,比如在“古避塘·老农耕·新农村”,我们由四位教师各尽所长地分头落实主题,但却自始至终在一起默契配合。前一位教师的指导为后一位老师打下基础,后一位教师的课堂灵感生成于前一堂课;一位教师在实施课程,另外三位教师在帮忙收集信息,拍照、摄像,甚至做做后勤。这使得课堂虽然无法提前试教,甚至无法提前做完课件,但却能精彩的呈现。“协作”在这样的课程指导过程中演绎得非常完美。
2.及时组建甘愿参与、积极投入的家长队伍
户外活动不仅涉及收费还关乎安全,这仿佛两条高压线,让许多教师都会因不敢担风险而不愿意涉足其中。所以需要及时把家长力量拉进来。我每组织一次行走课堂,都会以表彰的形式为每位家长发一张奖励邀请函,征得同意后我会找个热心的家长,当临时家委会组长,他(她)会在第一时间组好微信群,然后收费、后勤、安保,甚至拍照在家长中宣传等许多工作在这个微信群里就得到了分解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家长队伍不仅在亲子课堂中发挥了足够的实践指导作用,而且在家校沟通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有些多数家长还没有接受的教育理念,通过他们口耳相传,现身说法往往能得到较快的落地。
3.顺势依靠支持公益、热心教育的社会力量
《意见》表明,教育部、发改、公安、财政、文化、交通、旅游、共青团等十一个部门会成为研学旅行的强有力后盾。另外社会上不乏支持公益,热心教育的社会机构,除了种种社会机构,还有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成为这个课程的指导老师,这些力量是护航课程发展的强大合力。
综合的师资,热心的家长,还有得力的社会力量,从不同的层面协力齐心,“越走悦灵课程”就能迈开大步,越走越顺。
这种整合社会、学校资源,利用老师、家长、学生力量,统筹安排,系统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课程,正是研学旅行常态化开展的有效载体。随着《意见》的全面落地,综合实践校外教育活动必将顺势借力,大有可为。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