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境外“热钱”,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曾提出要借助于某个“池子”将其拦截,以防危害境内实体经济。由此,引发了将通过什么“池子”拦截境外热钱的猜测和议论,“池子”论一度成为热点。
至少到2011年中期,如何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是属于中国宏观政策研究的热点话题。面对2倍于GDP总量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通货膨胀压力是必定的。针对巨额货币存量,必须发挥某些“蓄水池”的作用,而不是单纯依赖于紧缩性宏观政策。
中国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量为什么没有导致持续的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即所谓的“中国货币之谜”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其实,所谓的“中国货币之谜”并不比“UFO之谜”那么复杂。货币(现行的实际是纸币)不过是价值的符号,在中国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背景下,货币流通速度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由于货币周转速度缓慢,导致需要用超额货币量来代表不断增长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货币需求因高速经济增长而不断放大,由此拉动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反过来说,在货币流通速度不畅的体制转轨时期,只有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是货币供应增长率长期高位运行的简单原因,也是中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
那么,为什么高水平的货币供应量未有产生持续的高额通货膨胀效应?原因同样简单。第一,货币流通速度的迟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超量”货币对消费品物价的作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频繁使用法定准备率调整,而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调整失灵,即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不畅,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货币流通速度迟缓问题。第二,“池子”的“拦洪”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资本市场的开启,形成了资本市场这个货币“蓄水池”;上世纪中后期,随住房制度改革的展开,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又一货币“蓄水池”。另外,随部分先富起来群体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形成了奢侈品和古玩市场的货币“蓄水池”。这三个“蓄水池”的形成并且容量的不断拓展,对“过量”货币起了拦截和储蓄作用,减轻了对消费品市场的压力。例如,2003年至2007年,中国实现了连续5年超过2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但通货膨胀率几乎趋近于零(3%以内),原因在于过量货币主要在以上三个“蓄水池”中发挥作用,尽管抬高了房地产价格、资本市场价格(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一度突破6000点),但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
有鉴于此,本人认为,当下对超额流动性的拦蓄,某一“蓄水池”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这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低位运行,导致过多货币在消费品市场发挥作用,甚至出现多轮炒作部分农产品的情况,致使消费品价格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扬。这也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千方百计的调控但房地产市场价格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
到此,政策含义就凸显出来了。在国际经济走势并未趋稳的背景下,靠频繁使用紧缩政策工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通货膨胀预期,但一定会负面影响经济增长率。要知道,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是2009年付出巨大努力才取得的。谨慎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坚守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2011年的政府政策不能轻易放弃的原则,否则,通货膨胀没有得到控制,但经济出现停滞。“滞涨”是谁也不想见到的。可行的方案是,将过量的资金引导到资本市场,借此将其引导到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加强资本市场这个“蓄水池”的“拦洪”作用,不仅能减轻消费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压力,而且不会推进通货膨胀,反而可以将过量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引导到实体经济。
至少到2011年中期,如何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是属于中国宏观政策研究的热点话题。面对2倍于GDP总量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通货膨胀压力是必定的。针对巨额货币存量,必须发挥某些“蓄水池”的作用,而不是单纯依赖于紧缩性宏观政策。
中国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量为什么没有导致持续的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即所谓的“中国货币之谜”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其实,所谓的“中国货币之谜”并不比“UFO之谜”那么复杂。货币(现行的实际是纸币)不过是价值的符号,在中国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背景下,货币流通速度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由于货币周转速度缓慢,导致需要用超额货币量来代表不断增长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货币需求因高速经济增长而不断放大,由此拉动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反过来说,在货币流通速度不畅的体制转轨时期,只有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才能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是货币供应增长率长期高位运行的简单原因,也是中国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
那么,为什么高水平的货币供应量未有产生持续的高额通货膨胀效应?原因同样简单。第一,货币流通速度的迟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超量”货币对消费品物价的作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频繁使用法定准备率调整,而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调整失灵,即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不畅,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货币流通速度迟缓问题。第二,“池子”的“拦洪”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资本市场的开启,形成了资本市场这个货币“蓄水池”;上世纪中后期,随住房制度改革的展开,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又一货币“蓄水池”。另外,随部分先富起来群体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形成了奢侈品和古玩市场的货币“蓄水池”。这三个“蓄水池”的形成并且容量的不断拓展,对“过量”货币起了拦截和储蓄作用,减轻了对消费品市场的压力。例如,2003年至2007年,中国实现了连续5年超过2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但通货膨胀率几乎趋近于零(3%以内),原因在于过量货币主要在以上三个“蓄水池”中发挥作用,尽管抬高了房地产价格、资本市场价格(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一度突破6000点),但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
有鉴于此,本人认为,当下对超额流动性的拦蓄,某一“蓄水池”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这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低位运行,导致过多货币在消费品市场发挥作用,甚至出现多轮炒作部分农产品的情况,致使消费品价格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扬。这也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千方百计的调控但房地产市场价格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
到此,政策含义就凸显出来了。在国际经济走势并未趋稳的背景下,靠频繁使用紧缩政策工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通货膨胀预期,但一定会负面影响经济增长率。要知道,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是2009年付出巨大努力才取得的。谨慎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坚守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2011年的政府政策不能轻易放弃的原则,否则,通货膨胀没有得到控制,但经济出现停滞。“滞涨”是谁也不想见到的。可行的方案是,将过量的资金引导到资本市场,借此将其引导到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加强资本市场这个“蓄水池”的“拦洪”作用,不仅能减轻消费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压力,而且不会推进通货膨胀,反而可以将过量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引导到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