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很多流行语盛行校园中,形成了校园一道奇特的校园文化景观。这些流行语很多带有青春朝气,富于情趣、幽默夸张、充满机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也有一些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无视汉语的规范,存在任意性和不规范性,有些流行语粗鄙庸俗,不适合校园文化氛围。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判别流行语的优劣,给予必要的疏导和规范。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来源;积极;消极;宽容;规范
中国分类号:C40
当前,很多流行语盛行校园中,形成了校园一道奇特的语言文化景观。这些流行语大多带有青春朝气,富于情趣、幽默夸张、充满机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有少部分消极悲观、粗鄙庸俗,给人低级暴力之感。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校园流行语就在那儿存在并流行着。
校园流行语从何而来?仔细探究一下,它的来源渠道相当广泛:
1、网络语言是一大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词汇大量涌入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像“晕”、“囧”、“雷”、“我嘞个去”、“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等都是最初在网上流行的网语,又从网上流传到现实生活中;又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爸是李刚,我爸是双江”、等这些由网络上很受关注的事件引起的流行語,也被学生们广泛使用。
2、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如,“I服了U”出自《大话西游》,主要表现对一个人非常无奈与不屑;“小强”这个蟑螂的代名词则出自《唐伯虎点秋香》;还有“我走先”、“我靠”这种不少周星驰式的表达也是学生们爱说的;“我拿什么拯救你?……”出自《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而学生们则喜欢把这句话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如“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八百米测试”等等,其中不乏一种无奈下的幽默与智慧。
3、来源于外语的流行语,如“cool”(酷)、“happy”(表高兴)、“high”(表兴奋)、“party”、“倒”、“晕”、“汗”等均出自英语和日语。
4、自我创造,逐渐流行。当代学生是崇拜张扬个性的一代,他们凡事都不喜欢落入俗套,总想与众不同,总想走在别人前面。他们总是会发明和创造新的语言来代替先前的流行语,以此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这个新的语言,一旦适合校园大众的口味,它就又成了流行语。
言为心声,校园流行语反映了学生现代校园生活的新特点。每一句校园流行语里面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他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某些思想状况。绝大多数校园流行语宽容且略带调侃,积极处世而又有些超然,轻松而又充满正能量。但也有一些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无视汉语的规范,存在任意性和不规范性,有些流行语粗鄙庸俗,不适合校园文化氛围。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判别流行语的优劣,给予必要的疏导和规范。
首先,对待流行语要宽容。
流行语不是洪水猛兽,它们的出现毕竟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了,因此要宽容对之。当初如“爽”、“秀”、“酷”、“伊妹儿”这些新词语开始流行时,许多老师都感到刺眼刺耳,欲禁之而后快,可此类新词却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多久就堂而皇之地进入《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坚信那些真实鲜活极富表现力的流行语会源源不断地进入现代汉语基本词词库,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其次,要引导学生规范流行语
中学生语言有趋新求异、崇尚另类的倾向,不少流行语纯属随意组合或嬉戏而生,是一些令人费解的语言符号,严重违背了现有的语言规范。像“7456”(气死我了)、“PMP”(拍马屁)、“稀饭”(用谐音词取代“喜欢”)、“表酱紫”(“不要这样子”的缩读)、“天才”(“天生的蠢材”的别解)、“没品”(“没人品、没品位”的简略)等等。句子也有不讲语言规范的,如词序颠倒:“哈哈,找多几个啊!”(“找多”应改为“多找”)、“给我个理由先”(“先”字违规后置)。
学生认为这些是一种语言创新,是个性的张扬,殊不知这些不规范的流行语,是对优美汉语的亵渎和损伤,是没有语言规范意识的表现。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标准汉语,要怀着对母语敬畏之心和负责的态度,让语言文字走上健康发展的坦途。
第三,要引导学生提高流行语的品位。
谈吐优雅,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的一种体现。可是有些学生为了张扬个性,宣泄情绪,导致一些低俗粗鄙的语言在校园流行。如“纪连海是‘骨灰级’的历史老师”(“骨灰级”指德高望重、本事大的人)、“我的理想是当个‘白骨精’”(“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骨灰级”、“白骨精”这等语言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厌,何美之有?偏激粗鄙的如“你有病哟”、“去死吧”、“你是猪啊”、“有没有吃错药”(表示对他人的厌恶和贱视);“TMD”(他妈的)、“我kao”、“傻B”(属于粗口、脏话);
粗鄙的流行语是一种恶性语言,折射出少数学生心态不健康,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够融洽。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辨析、认清这类流行语的丑陋实质,提高汉语的鉴赏力,自觉地摒弃它们,以净化校园语言交际的氛围。
流行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对流行语进行辨析、筛选、扬弃、消化、吸收,促使流行语向正确、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让校园流行语,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郝世宁,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的郁闷情结,教育与职业,2008年出版第5期
[2] 陈原(2000)《社会语言学》(陈原文存),商务印书馆
[3] 程娟(2001)新词新义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4] 黄涛(2004)《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
[5] 王德春、孙汝健、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
[8] 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入门[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9] 杨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价值观追踪及其评价[J].当代青年研究,1998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来源;积极;消极;宽容;规范
中国分类号:C40
当前,很多流行语盛行校园中,形成了校园一道奇特的语言文化景观。这些流行语大多带有青春朝气,富于情趣、幽默夸张、充满机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有少部分消极悲观、粗鄙庸俗,给人低级暴力之感。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校园流行语就在那儿存在并流行着。
校园流行语从何而来?仔细探究一下,它的来源渠道相当广泛:
1、网络语言是一大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学生网上交流的增多,网络词汇大量涌入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语中,像“晕”、“囧”、“雷”、“我嘞个去”、“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等都是最初在网上流行的网语,又从网上流传到现实生活中;又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你爸是李刚,我爸是双江”、等这些由网络上很受关注的事件引起的流行語,也被学生们广泛使用。
2、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如,“I服了U”出自《大话西游》,主要表现对一个人非常无奈与不屑;“小强”这个蟑螂的代名词则出自《唐伯虎点秋香》;还有“我走先”、“我靠”这种不少周星驰式的表达也是学生们爱说的;“我拿什么拯救你?……”出自《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而学生们则喜欢把这句话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如“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八百米测试”等等,其中不乏一种无奈下的幽默与智慧。
3、来源于外语的流行语,如“cool”(酷)、“happy”(表高兴)、“high”(表兴奋)、“party”、“倒”、“晕”、“汗”等均出自英语和日语。
4、自我创造,逐渐流行。当代学生是崇拜张扬个性的一代,他们凡事都不喜欢落入俗套,总想与众不同,总想走在别人前面。他们总是会发明和创造新的语言来代替先前的流行语,以此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这个新的语言,一旦适合校园大众的口味,它就又成了流行语。
言为心声,校园流行语反映了学生现代校园生活的新特点。每一句校园流行语里面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他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某些思想状况。绝大多数校园流行语宽容且略带调侃,积极处世而又有些超然,轻松而又充满正能量。但也有一些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无视汉语的规范,存在任意性和不规范性,有些流行语粗鄙庸俗,不适合校园文化氛围。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判别流行语的优劣,给予必要的疏导和规范。
首先,对待流行语要宽容。
流行语不是洪水猛兽,它们的出现毕竟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了,因此要宽容对之。当初如“爽”、“秀”、“酷”、“伊妹儿”这些新词语开始流行时,许多老师都感到刺眼刺耳,欲禁之而后快,可此类新词却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多久就堂而皇之地进入《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坚信那些真实鲜活极富表现力的流行语会源源不断地进入现代汉语基本词词库,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其次,要引导学生规范流行语
中学生语言有趋新求异、崇尚另类的倾向,不少流行语纯属随意组合或嬉戏而生,是一些令人费解的语言符号,严重违背了现有的语言规范。像“7456”(气死我了)、“PMP”(拍马屁)、“稀饭”(用谐音词取代“喜欢”)、“表酱紫”(“不要这样子”的缩读)、“天才”(“天生的蠢材”的别解)、“没品”(“没人品、没品位”的简略)等等。句子也有不讲语言规范的,如词序颠倒:“哈哈,找多几个啊!”(“找多”应改为“多找”)、“给我个理由先”(“先”字违规后置)。
学生认为这些是一种语言创新,是个性的张扬,殊不知这些不规范的流行语,是对优美汉语的亵渎和损伤,是没有语言规范意识的表现。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标准汉语,要怀着对母语敬畏之心和负责的态度,让语言文字走上健康发展的坦途。
第三,要引导学生提高流行语的品位。
谈吐优雅,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的一种体现。可是有些学生为了张扬个性,宣泄情绪,导致一些低俗粗鄙的语言在校园流行。如“纪连海是‘骨灰级’的历史老师”(“骨灰级”指德高望重、本事大的人)、“我的理想是当个‘白骨精’”(“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骨灰级”、“白骨精”这等语言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厌,何美之有?偏激粗鄙的如“你有病哟”、“去死吧”、“你是猪啊”、“有没有吃错药”(表示对他人的厌恶和贱视);“TMD”(他妈的)、“我kao”、“傻B”(属于粗口、脏话);
粗鄙的流行语是一种恶性语言,折射出少数学生心态不健康,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够融洽。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辨析、认清这类流行语的丑陋实质,提高汉语的鉴赏力,自觉地摒弃它们,以净化校园语言交际的氛围。
流行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对流行语进行辨析、筛选、扬弃、消化、吸收,促使流行语向正确、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让校园流行语,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郝世宁,从校园流行语看大学生的郁闷情结,教育与职业,2008年出版第5期
[2] 陈原(2000)《社会语言学》(陈原文存),商务印书馆
[3] 程娟(2001)新词新义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4] 黄涛(2004)《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
[5] 王德春、孙汝健、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
[8] 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入门[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9] 杨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价值观追踪及其评价[J].当代青年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