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
一.在朗读中感知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作品中美的内涵,从而触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使其获得美的熏陶。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用艺术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 我们在教学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然后范读一遍课文,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以活泼的语调、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在整个朗读过程中,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人们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使朗读者处处洋溢出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在语言中体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文章的语言表现力中体味美。首先,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练、缜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戏剧的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作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其次,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但是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论据的有力,使论证更符合逻辑。散文和诗歌语言的凝练。再次,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可以抓关键词语、句式选用、关键句、修辞句等等。
三.在意境中领悟
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氛围,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开阔、场景宏大、语言雄健。但如果僅停留在这一场景的表层,则与我们日常可见到的大江大河汹涌奔腾并无大差别。要领悟作品,必须领悟作品的意境美,就需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去把“浪淘尽千古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想象作者站在赤壁之上眼望“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如何发思古之幽情;体会作者对周瑜在此建功立业的敬仰与羡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我,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再进一步体会时间流逝,世事沧桑,诗人把怀古伤今之情全部寄托于那波澜壮阔的意境之中的无可奈何。
四.在想象中拓展
想像是审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发现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通过想像去发现其中美的。”可以说,没有想像,便没有审美,就没有美的发现与鉴赏。
语文教材中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人们的艺术修养,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美。教学中可以凭借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第二层次:再现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注于对象中去,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拓展审美的情景。
五.在写作中创造
写作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因而在作文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习作和日记等发现学生的审美误区,及时地给予引导,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人生观。其次在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激活学生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思想美和行为美,进而指导学生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
唐自新,罗尚英,教师,现居云南永胜。
一.在朗读中感知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作品中美的内涵,从而触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使其获得美的熏陶。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用艺术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 我们在教学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然后范读一遍课文,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以活泼的语调、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在整个朗读过程中,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人们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使朗读者处处洋溢出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在语言中体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文章的语言表现力中体味美。首先,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练、缜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戏剧的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作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其次,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但是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论据的有力,使论证更符合逻辑。散文和诗歌语言的凝练。再次,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可以抓关键词语、句式选用、关键句、修辞句等等。
三.在意境中领悟
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一种氛围,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开阔、场景宏大、语言雄健。但如果僅停留在这一场景的表层,则与我们日常可见到的大江大河汹涌奔腾并无大差别。要领悟作品,必须领悟作品的意境美,就需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去把“浪淘尽千古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想象作者站在赤壁之上眼望“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如何发思古之幽情;体会作者对周瑜在此建功立业的敬仰与羡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我,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再进一步体会时间流逝,世事沧桑,诗人把怀古伤今之情全部寄托于那波澜壮阔的意境之中的无可奈何。
四.在想象中拓展
想像是审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发现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通过想像去发现其中美的。”可以说,没有想像,便没有审美,就没有美的发现与鉴赏。
语文教材中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人们的艺术修养,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美。教学中可以凭借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第二层次:再现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注于对象中去,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拓展审美的情景。
五.在写作中创造
写作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因而在作文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习作和日记等发现学生的审美误区,及时地给予引导,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人生观。其次在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激活学生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思想美和行为美,进而指导学生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
唐自新,罗尚英,教师,现居云南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