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主题 循序渐进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反思综合性学习教学不足处
  传统的语文学习样式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大板块。课程改革之后,又多了“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因为它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打开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之门。它的出现受到了师生们,特别是学生们的青睐。所以大家都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称之为新课程的亮点,最绚丽的光彩,最美丽的风景线。可就是这样美丽的综合性学习,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所处的状况并不十分美丽。
  1.课前准备——随意化
  我从自身和身边教师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实际中发现一个共性:综合性活动上课前,老师都会让做相应的准备,但往往比较笼统,过于随意。教师常常就课本当中的某个话题,让学生回去搜集有关材料,相关文章或故事、相关音乐影片图片,如果有条件,让学生将它们制成课件,加以解说。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收集资料。收集到的部分资料大同小异,有相互抄袭现象;学生对资料本身没有思考,没有分析;有的学生甚至从网上直接下载资料却从头到尾没读过一遍。在综合性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少了必要的指导,学生缺了应有的分工与合作,学生对资料不加思考与整理,没有分类与细化,更别说有自己的看法。
  2.课堂活动——走过场
  学生带着所找的资料来到课堂,老师们就请各大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也有老师在让学生呈现资料与成果时,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讨论指导,并且所找的资料主题多样,缺少共性,所以学生也很难有取舍。到后来学生往往盲目地将自己所找的资料呈现出来,然后漫无目的地交谈了一会儿,最后很“积极”地“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也因为对学生所找的资料不熟悉,缺少预设,所以当学生呈现完之后,教师很难对学生所找的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只简单地用“很好”、“很仔细”之类空话做敷衍。这样,热热闹闹的一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很“快速”、很“快乐”地结束了,看似有所得而又无所得。
  3.课堂结束——少总结
  综合性活动课应该有别于阅读教学活动课。虽然课堂结束,但是活动本身应该还未结束。因为综合性活动它承载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课前准备与课堂呈现,更多的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对于写的要求则相对较少。所以,笔者个人认为,在综合性课堂呈现结束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应的书面作业,诸如以手抄报、书签等进行活动总结,但是很多综合性活动课,往往课堂铃声响过,活动也就结束,缺少必要的总结。
  二、对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
  1.课前准备时主题应细小化
  综合性学习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即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要明确自己这次综合性学习要教什么。但是,光明确这一点还不够。因为人教版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往往是很宽泛的,大主题下有几个母题选项,而母题之下往往又可以引发出许多子题。如果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把这些母题与子题所涉及的内容一一呈现,显然容量过大,最终必定导致零乱的、花哨的、单一的资料呈现,也就很难培养出中学生应该有的思维高度与整合资料的能力。为了能够使课堂主题突出,能培养学生一定的思维深度,笔者认为综合性活动课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调整活动主题和范围,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相对单一的主题让学生准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专题,要求从四个方面完成综合活动:第一板块:对莲的科学探究。在这里,课本编者们为我们准备了若干问题供探究时参考。比如,千年古莲发芽之谜、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以及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还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第二板块:大家来赏荷。从文学意义上对荷展开认识;第三板块:莲文化探胜。从人文意义上对莲认识,并提出莲所赋予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的不同意见的认识;第四板块:编莲的歌词并作曲。四个母题如果在一堂课中都要呈现,显然过多、过杂。如果教师选择其中二、三两个母题,甚至只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并对它们进行编排,教学的时候可能就可以更集中更好地进行探究而非呈现了。
  2.课堂活动时思路层进化
  明确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之后,学生找资料就会有针对性,并有一定的思考与取舍。不过,学生所找的资料往往还是多而零散的。他们很难通过自己的合作与探究形成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综合性学习课堂活动之前,老师可根据学生所找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成一个个相对有序而完整的单元,并预先设计好活动的几个步骤。比如在综合性活动“这就是我——真我的风采” 活动时,我们可以将活动流程设计为:历史篇、现实篇、未来篇、总结篇。再比如,我们在开展“莲文化的魅力”专题的时候,可以将活动流程设计为:文学作品中莲的外在形态美、莲的内在气质美、莲的象征意义三个环节。又如我们在开展“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个专题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对和平的呼唤设计为:首先通过图片、视频、数字、诗词故事等,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对战争的危害与残酷产生一种震撼感。其次,学生历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人物或者文人在战乱中追求和平的事或者是他们对和平的正义呼声。如陶渊明、杜甫、王昌龄、岑参、陆游等等。再次,让学生立足现实,分析不和平的因素并用各种文体书写和平之声。这样既符合人认知事务的规律,同时也能使课堂的思路相对清晰。
  3.课堂结束后师生注重总结
  一般的综合性学习都应有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呈现阶段、课后总结阶段。但是,大多数老师在操作的时候往往将它简化为两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与课堂呈现阶段。其实,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第三阶段也相当重要。这个阶段,老师可以就前面两阶段同学的表现作相应的点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这个阶段还可以是老师课后指导学生就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做总结,比如说以漫画、手抄报、总结、作文、主题墙,将自己的成果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对课堂的补充,以便于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4.全程教师指导有效化
  最后,综合性学习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头到尾都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学生毕竟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少有一开始就会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学生,也少有对任何主题都可以有效设计和组织的学生。学生的能力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顾实际而让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的活动必将变得散漫游离。强调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积极作为,就是为了落实活动的实效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应该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一项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我以为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总体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具体活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活动效果的总结者和提升者。
  三、综合性学习的困惑之处
  以上是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点再认识。我在备课过程中,还发现了许多问题,也思考了许多问题,又因为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所以今天又回避了许多问题。如: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问题,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融合问题,包括“语文味”的界定问题等等。真心希望广大教育界同仁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一天之计在于晨”,那一课之计又在于什么呢?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确立“优质教学”理念,而实施优质教学则必须重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的地位不可小觑。那么,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景中去?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也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可能。  一、
“学本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课堂模式,立足当代教育,为学生对学、群学、乐学、向学而设计,并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为归宿。因而,作为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在学本课堂的实践中,教师需要边学边实践,且学且斟酌。笔者作出了如下思考:  一、实施“学本导学”,提升学生能力  “学本导学”是以教师预先
摘 要:审美之真可以搁置人文性(善)与工具性(真)争议。真语文论者倡导的“真”属于低层次的“真”,它没有形成对人生成长的终极关怀,连逻辑之真都算不上,更算不上美学上认知之真。目前的语文教学不是不真,而是太较真了,反而显得失真了。美学之美是以美学之真为基础的,通过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把美与真统一起来,形成语文美学的实践本体论。  关键词:语文美学;美学之真;真语文  莱布尼茨认为,“真”可以分成推理
2017年5月底的一天,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绍庆街道坝竹村。  村级便民服务大厅里,值班的村干部满面微笑、指尖如飞,为排队办事的群众解读政策、办理证件。  大厅外,坡地上,花果满山、梯田层叠,水果、水稻和生态蔬菜用喜人长势预告着又一个丰收年。山间,条条致富路如巨龙盘旋——平坦的水泥大道向前延伸,人行便道通到了每个村民小组;道旁,新开张的农家乐耸立林间,虽还没到旅游旺季,仍不時有城里来的游客打尖住店
朱绍龙,3分,可乐一瓶;冉从碧,5分,肥皂一块;谭家英,6分,面条一把……  1月5日,奉节县石岗乡四方村,一场热火朝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院坝会正在举行。村党支部书记颜忠云作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将兑换物资交到村民手中,村民则在积分兑换台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吵嘴的少了,打架“扯皮”的没了,如今,一个邻里和睦、团结友爱的四方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近两年,石岗乡用‘四曲同奏’的方式大力推动新时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导向,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修身做人的道理。它对于学生了解、尊重以及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益启迪。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导向;传承;创新  教材,教学之材料,教学之根本。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而语文教材是众多学科教材
【关键词】 医院财务; 成本管理;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3-0036-06  河南省人民医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河南省卫生健康行业的龙头单位。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医院业务和收入造成了重大影响。根据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有关要求,为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医
赵大头家有一个家传的带盖古瓷碗。相传他祖上有个当官的,特好收藏古董。后来因战乱不但丢了官,还家道中落,传到赵大头手上时,就只剩下这个带盖的古瓷碗了。  据赵大头的爷爷讲,那只古瓷碗出自宋代官窑,绝对是难得的珍品。赵大头拿去卖,以为能卖个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可没想到人家看了他的东西后都摇头,说只能给5000块钱。  5000块钱太少了吧,这不是糊弄人吗?赵大头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对古董很值钱的说法却早
摘 要: 《我的母亲》是初中语文的一篇经典文章,作者胡适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深厚的情感。作者除了运用直接抒情的方法来表达对母亲的赞颂之外,还运用了两种手法来表达情感:一是运用铺垫,为情感表达蓄势;二是侧面烘托,令情感表达强烈。  关键词:情感表达;善于铺垫;侧面烘托  著名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里,通过叙述自己少年成长的历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的母亲》一文语言朴实,感情真
摘要:现代散文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里重点选编的体裁之一。散文的独特性让高中散文教学存在许多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对散文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抓住现代散文教学的根,方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散文教学;自悟;导悟;共悟  多年来,对于散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形散而神不散”,似乎这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大多对这个“真理”不太领情。一旦被问及本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