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由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陈忠义称之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寓言都有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能让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促进学生理性辨析能力的提升;寓言所具有的哲理性、讽喻性等特点,能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因此,在小学寓言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引导孩子们去触摸寓言的灵魂,是寓言教学的核心,也是有效地进行寓言教学的关键。
一、带着情绪去触碰
寓言的语言简练而又生动,表现手法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等,其中耐人寻味之处孩子们往往难以体会,而是被傻乎乎的乌鸦、自作聪明的狼等鲜明的形象所吸引。
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要使得孩子们正确地、深刻地概括出寓意,就必须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寓体中的形象,引发他们对其中的人物产生欢喜、厌恶、同情等各种情绪,通过多种方式再现寓言中的情境,用简笔画勾勒寓言的背景,模仿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各自的肢体语言,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让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情绪,去品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托,感知寓言中人物鲜明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进行细细地体味。
寓言中的语言往往具有明显的夸张意味,通过这种夸张来彰显人物的个性,显示出其无知与可笑。在这些夸张之处多多停留,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感知,有利于学生对寓意的进一步理解。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一课时,“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能戳得穿!”“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这两句形成异常鲜明对比的重复句式,孩子们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感受到了寓体的自大和无知,在表演读的时候学生的神态和动作都展现了他们的深刻理解。
二、扣住重点去触碰
寓言大多篇幅短小精悍,其文字内容学生不难明白,但是理解其中的寓意,是必须经过一个跨度的,更是需要有一个适当的着力点的。不同的寓言,其揭示寓意的突破点也不尽相同,采取的引导方式也应因文而异。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时,我尝试通过两种不同的突破点,扣住狼和小羊的那一番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它们的内心活动、外在表现,使孩子们脑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加深刻。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1:狼心里想,看,这只小肥羊的肉一定又嫩又香,今天我一定要美餐一顿!
生2:狼心里想,今天运气真好,正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嗯!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可不能放掉他。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图,说一说。
生1:狼嘴里的口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滴。
生2:狼两眼闪着凶光,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一心想要吃掉它!
师:现在谁能把狼心里想的,外部的表现,连起来说说。
……
师:小羊共说了两句话,来反驳狼的无耻的理由。想一想小羊讲理时心情怎样,态度怎样。
生: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
师:谁做个“吃了一惊”的表情让大家看看?
师:做得很像!“温和地”说,是怎样说?
生:就是态度很亲切、声音很柔和地说。
师:谁用“温和”的态度和口气读读小羊说的话?
三、多元感悟中升华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无穷。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寓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我们也应该不断前行,避免断章取义、固步自封,要切实地利用寓言故事去帮助孩子们认识生活;要提倡多样化的感悟,让孩子们体验寓言故事的多面性。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滥竽充数》的故事,在当下可以赋予它更深层的涵义,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解读,进一步发掘出它的积极意义。
故事的最后,南郭先生被吓走。我们也一直以这样的结果试图告诉学生,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南郭先生之所以被吓走纯属偶然,因为湣王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滥竽充数的家伙,这样一种误打误撞的方式对于这个故事的警醒作用显然不够充分。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难道不是对宣王和湣王无知无觉的一种讽刺吗?所以,我们可以从这篇寓言的寓意拓展到另一个方面,不再集中于对南郭先生的批评和嘲讽之上,而让孩子们想一想宣王和湣王在这个故事中的应负起的责任。这就像对行骗和受骗的认识:是从受骗方找问题呢,还是满世界地去抓骗子?
师:整篇课文读完了,让你来评一评,这里面的人物中你觉得谁最笨?
生:齐宣王最笨。南郭先生冒充了这么久,他却一直没有发现。
师:你们心目中谁最聪明?
生:齐湣王最聪明。他将不会吹的试探出来了。
师:同学们,看看书,书上说是喜欢听,说明要一个一个单独吹不是故意试探的 。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对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当然,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多元解读时,教师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寓言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旁逸斜出”的现象,教师应当将思维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集合起来,但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替代儿童的思维,要遵循儿童的天真童趣,不用怕孩子们想远了而收不回来,而要注意避免学生养成直线式、单一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寓言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让一个个生动的寓言在阅读中成为孩子们生命的力量。
(责编 张亚莎)
一、带着情绪去触碰
寓言的语言简练而又生动,表现手法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等,其中耐人寻味之处孩子们往往难以体会,而是被傻乎乎的乌鸦、自作聪明的狼等鲜明的形象所吸引。
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要使得孩子们正确地、深刻地概括出寓意,就必须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寓体中的形象,引发他们对其中的人物产生欢喜、厌恶、同情等各种情绪,通过多种方式再现寓言中的情境,用简笔画勾勒寓言的背景,模仿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各自的肢体语言,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让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情绪,去品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托,感知寓言中人物鲜明的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进行细细地体味。
寓言中的语言往往具有明显的夸张意味,通过这种夸张来彰显人物的个性,显示出其无知与可笑。在这些夸张之处多多停留,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感知,有利于学生对寓意的进一步理解。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一课时,“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能戳得穿!”“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这两句形成异常鲜明对比的重复句式,孩子们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感受到了寓体的自大和无知,在表演读的时候学生的神态和动作都展现了他们的深刻理解。
二、扣住重点去触碰
寓言大多篇幅短小精悍,其文字内容学生不难明白,但是理解其中的寓意,是必须经过一个跨度的,更是需要有一个适当的着力点的。不同的寓言,其揭示寓意的突破点也不尽相同,采取的引导方式也应因文而异。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时,我尝试通过两种不同的突破点,扣住狼和小羊的那一番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它们的内心活动、外在表现,使孩子们脑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加深刻。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1:狼心里想,看,这只小肥羊的肉一定又嫩又香,今天我一定要美餐一顿!
生2:狼心里想,今天运气真好,正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嗯!我肚子饿得咕咕叫,可不能放掉他。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图,说一说。
生1:狼嘴里的口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滴。
生2:狼两眼闪着凶光,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一心想要吃掉它!
师:现在谁能把狼心里想的,外部的表现,连起来说说。
……
师:小羊共说了两句话,来反驳狼的无耻的理由。想一想小羊讲理时心情怎样,态度怎样。
生: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
师:谁做个“吃了一惊”的表情让大家看看?
师:做得很像!“温和地”说,是怎样说?
生:就是态度很亲切、声音很柔和地说。
师:谁用“温和”的态度和口气读读小羊说的话?
三、多元感悟中升华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无穷。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寓言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我们也应该不断前行,避免断章取义、固步自封,要切实地利用寓言故事去帮助孩子们认识生活;要提倡多样化的感悟,让孩子们体验寓言故事的多面性。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滥竽充数》的故事,在当下可以赋予它更深层的涵义,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解读,进一步发掘出它的积极意义。
故事的最后,南郭先生被吓走。我们也一直以这样的结果试图告诉学生,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南郭先生之所以被吓走纯属偶然,因为湣王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滥竽充数的家伙,这样一种误打误撞的方式对于这个故事的警醒作用显然不够充分。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难道不是对宣王和湣王无知无觉的一种讽刺吗?所以,我们可以从这篇寓言的寓意拓展到另一个方面,不再集中于对南郭先生的批评和嘲讽之上,而让孩子们想一想宣王和湣王在这个故事中的应负起的责任。这就像对行骗和受骗的认识:是从受骗方找问题呢,还是满世界地去抓骗子?
师:整篇课文读完了,让你来评一评,这里面的人物中你觉得谁最笨?
生:齐宣王最笨。南郭先生冒充了这么久,他却一直没有发现。
师:你们心目中谁最聪明?
生:齐湣王最聪明。他将不会吹的试探出来了。
师:同学们,看看书,书上说是喜欢听,说明要一个一个单独吹不是故意试探的 。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对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当然,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多元解读时,教师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寓言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旁逸斜出”的现象,教师应当将思维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集合起来,但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替代儿童的思维,要遵循儿童的天真童趣,不用怕孩子们想远了而收不回来,而要注意避免学生养成直线式、单一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寓言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让一个个生动的寓言在阅读中成为孩子们生命的力量。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