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复沓藏深意 双线摇曳泛波澜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i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紧扣线索,梳理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文章的双线交织之美。
  2.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3.抓住矛盾冲突,赏析情节的“生发——突发——爆发”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4.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文章的深刻主题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情节构成,并体会双线交织之美。
  2.从细节、情节的突发事件和危机爆发入手探讨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客人、教员对于表达丰富主题不同的代表意义。
  三、教学创意
  《清兵卫与葫芦》是《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情节”话题的第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时,紧紧扣住单元话题,从“情节”切入,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明暗双线交织之美,并能初步感知清兵卫与大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就单元重点“细节”和矛盾的“生发——突发——爆发”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进行分组鉴赏和探究,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引导,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形象对话,从而读出文章的深味,读出自我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创造学习氛围
  课前准备: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的收获,在黑板正中画一个清兵卫喜欢的葫芦。
  (出示课件1)
  大人往往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孩子。
  ——台湾   朱德庸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说:“大人往往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孩子。”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就曾经是这样一个孩子。他因人生追求得不到父亲的理解而与他断绝了关系,他深深苦痛于父子间的隔膜,于是,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着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对人的尊严和意志的捍卫。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日本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梳理情节,感知双线魅力
  1.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其实,小说还有一条暗线,是“大人与葫芦”的故事,请大家速读课文,分别扣住“清兵卫与葫芦”和“大人与葫芦”的线索,用含有“葫芦”的短语来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课件2)
  梳理情节,感知双线魅力
  ☆清兵卫与葫芦——
  ☆大人与葫芦——
  学生浏览课文,并梳理情节线索。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并将学生阅读收获板书到黑板上。
  明确:
  ①“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玩葫芦——想葫芦——看(藏)葫芦——买葫芦——失葫芦——舍葫芦
  ②“大人与葫芦”的故事:谈论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转卖葫芦
  小结:清兵卫和大人之间因葫芦发生了冲突,说到底,这原来是清兵卫与大人的故事。文章两条线索由分而合,交织冲突,使情节斗折蛇行,有摇曳之美。
  2.学生将板书的明暗两条线索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以理清文章内容,再次熟悉课文。
  (三)品读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1.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
  明确:热衷。(板书“热衷”)
  2.哪些细节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请大家选择片段朗读,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明确:玩葫芦、想葫芦、看葫芦、买葫芦等细节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
  3.我们来分享一下,读一读你选的情节,把你圈出的词语用重音传达出来。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巧妙点评,在学生的回答中机智地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细处和妙处。
  (出示课件3)
  品读细节,体会人物感情
  哪些细节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圈出最能表现情感的词语。
  交流过程:
  ①细节品读一:“玩葫芦”
  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可重读词语有“常常”“十来个”“能够自己”“很好”“也是自己”“不停地”等,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引导)从两个“自己”里读出了什么?
  明确:清兵卫制作葫芦的技术好,玩出了葫芦之“道”。
  ②细节品读二:“想葫芦”
  (引导)“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为什么会被错看成葫芦?
  明确:因为清兵卫太喜欢葫芦了,而且“光彩奕奕”与上段“不停地擦亮”相照应,彼此相似。
  (引导)我每次读到这里都忍不住笑,大家也来齐读一遍,看有没有同感。
  学生齐读,观察学生表情,读完后点一位满面笑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明确:四个“笑”像一枚小石子,让情节泛起了阵阵涟漪,也荡起了我们心里的笑意。
  ③细节品读三:“看葫芦”
  学生朗读,并说出自己圈出的重点词语。
  (引导)4、5、6段有五次写到“看葫芦”,请大家把这五“看”画出来,体味每次“看”突出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明确:“呆呆地站在门前望”看得异常专心,这是专注的程度;“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常常”看的频率,这是看的频繁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这是看的急切度;“永远不倦地看”这是看的时间长度;“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被他一一看过了”这是看的数量多。
  作者放慢笔力,把一个“看”字,描摹得浓墨重彩,回环往复,情节出现了微波荡漾之美。
  ④细节品读四:“买葫芦”
  可重读词语有:“一个一个仔细把玩”“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跑回家去”“红着脸”“喘着气跑回来”“跑着回去了”   (引导)两个“喘着气”,三个“跑”,一波紧一波,使情节走向了激动急切,摇摆的幅度渐渐加强了。
  作者精心描摹细节,两个“自己”、四个“笑”、五个“看”、两个“喘着气”、三个“跑”,泼墨如云,回环复沓,既有微波荡漾之美,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
  4.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是盲目的吗?
  引导学生从第2段和后文葫芦被转卖高价来深入理解,清兵卫制作葫芦的技术好,选择葫芦的审美标准独特,和茶道一样,清兵卫也有自己的“葫芦道”。
  (四)研读冲突,理解小说主题
  1.对葫芦爱之有道的清兵卫,大人却不懂他,以至于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得情节横生波澜。矛盾在哪个情节生发?由什么突发事件激化?又在哪个情节爆发?
  明确:谈论葫芦——矛盾生发;没收葫芦——矛盾激化;砸碎葫芦——危机爆发。
  2.清兵卫和大人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父亲、客人、教员各自的代表意义是什么?
  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围绕这两个问题探讨。第一组探讨“谈论葫芦”,第二组探讨“没收葫芦”,第三组探讨“砸碎葫芦”。
  (出示课件4)
  研读冲突,理解小说主题
  思考:大人和清兵卫的冲突
  ☆在哪一情节生发?         谈论葫芦
  ☆由什么突发事件激化?     没收葫芦
  ☆在哪一情节爆发?         砸碎葫芦
  探讨:
  ☆清兵卫和大人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父亲、客人和教员分别具有什么代表意义?
  3.小组交流,老师点评引导。
  第一小组:谈论葫芦
  分角色朗读父亲、客人和清兵卫的对话,并体会父亲与客人谈论葫芦的不同立场。
  (引导)“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父亲和客人称呼葫芦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父亲:“一个小孩子”“这种玩意”,言下之意是小孩子该喜欢什么?——学习。
  他把客人的“这种葫芦”改说成“这种玩意”,是认为小孩子玩葫芦是玩物丧志,正像志贺直哉的父亲认为志贺直哉写作是不务正业一样。父亲与清兵卫发生冲突的原因重在担心他的前程。
  客人:“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其言下之意是喜欢“又大又长”“奇特点”的葫芦。原来大人也有葫芦道,从马琴的葫芦“有名”可以知道大众喜欢的是马琴的葫芦,清兵卫的葫芦道是张扬他的个性的葫芦道。清兵卫与客人的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审美标准的不同。
  (板书:个性)
  (引导)父亲还有一句话,跟朱德庸说的很相似,“你懂什么,也来多嘴”,到底是谁“不懂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明确:清兵卫的葫芦被卖了600元,可见懂的是清兵卫,不懂的是父亲。父亲因为自己对葫芦的无知和对清兵卫前途的担心而反对他喜欢葫芦。
  第二小组:没收葫芦
  教员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收清兵卫的葫芦的?
  明确:“对于本地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就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日本人常用樱花比喻武士道,一朵樱花是美的,但一树一树的就更美,武士道就像成片的樱花一样强调集体和共性);“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他倒要去听三天”,可见唱的是宣扬武士道精神的戏;“学生在操场里唱戏”比“上课的时候偷偷摩擦葫芦”错误更大,但是教员“也不会怎么生气”,而清兵卫上课玩葫芦他却“气得声音都抖起来”,可知教员对清兵卫喜欢葫芦的气愤。葫芦道和武士道,分别代表个性与共性,可见教员和清兵卫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人生价值观的冲突。
  第三小组:砸碎葫芦
  (引导)父亲砸碎的时候“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能不能换成“就全部砸碎了”?
  明确:每砸碎一个,就砸到清兵卫的心里去了,粗暴地伤害了清兵卫的心灵。“立刻抓”“使劲揍”“骂”“一个一个地砸碎”,父亲的动作是疾风暴雨似的,无知和担忧导致了行为粗暴,对清兵卫身体和精神造成了伤害。
  4.父亲、客人、教员代表了什么力量?
  明确: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文章里的校役、古董店老板和当地富家能不能删掉?
  明确:证明清兵卫爱葫芦有道,有非凡鉴赏力;更突出了大人的不理解,粗暴地扼杀了个性;“终究没有人知道”“隐瞒到底”“当然不会告诉”反复强调,说明清兵卫喜欢葫芦的道自己也不知道,增添了悲剧效果。
  (五)对话人物,体会现实意义
  1.清兵卫喜欢绘画去了,你觉得清兵卫在与大人的冲突中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
  学生自由交流,但要以文本为据,答案具有开放性。
  明确:
  清兵卫是胜利者,因为葫芦被卖高价,这是个性得到承认的人道主义胜利;还因为教员没收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这是倔强的无声的反抗,是情感胜利;也因为清兵卫转而喜欢绘画,这是个性解放的曲折胜利。
  清兵卫是失败者。他买的葫芦被卖高价,自己却不知道,放弃了对葫芦的天赋,增加了人物的悲剧意味。教员训斥,清兵卫“吓得什么似的”;父亲砸碎,他“不敢作声”,让我们看到了他在粗暴面前的可怜;他转而喜欢绘画却又被父亲嘀咕,悲剧故事可能会重演,令人叹惋!他被迫放弃对葫芦的爱好,却不怨恨教员和怨恨“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让人有“怒其不争”之感。
  2.此时,你想对清兵卫或者清兵卫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通过学生与人物的对话来探讨小说主题。
  (出示课件5)
  对话人物,体会现实意义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请以“清兵卫(或清兵卫的父亲)”为开头送他们一句或一段话。
  明确:
  清兵卫,坚守你的梦想,让它开出绚烂的花朵。
  清兵卫的父亲,您好!请您尊重清兵卫的个性追求,让他在绘画的天地里驰骋吧!不要再用粗暴的方式去扼杀他的天性了!
  (六)简洁小结,引发学生深思
  清兵卫现象并没有完全在生活中消失,或许我们自己就是清兵卫。大家说得很诚恳,我想,这是说给清兵卫听的,也是说给我们自己听的。我们现在是孩子,大人也许有不懂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将来,我们也会成为大人……
  附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单元话题“情节”,《清兵卫与葫芦》是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通过双线梳理既能感知文章内容和情节发展脉络,又能初步感知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体会小说情节“摇摆”之美。志贺直哉在细节刻画上不避重复用词,连用两个“自己”、四个“笑”、五个“看”、三个“跑”、两个“喘着气”,浓墨重彩地突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形成回环复沓之美,使得文章情节微波荡漾。在父亲、客人、教员与清兵卫的冲突中,情节节奏不断加快,人物矛盾逐步升级,但三个大人又各有自己的代表性,使得文章波澜起伏而又变化多姿。我在授课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来赏析文章的情节之美、细节之美和冲突之美,整堂课浅文深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在学生活动方面,我注重朗读,有速读、品读、研读,有默读、有声朗读,有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在朗读中鉴赏,在鉴赏中有感情地朗读,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细腻而深刻。对于教学重点中的双线梳理和细节品读,我主要采取了自主阅读、平等交流的活动形式;对于教学难点矛盾冲突的研讨,我主要采取了分组探究、集体交流的方式。整节课师生互动充分,学生思维活跃。
  但是,在与学生交流中,我还不善于设置主问题来建构课堂,使得整堂课碎问过多,影响了学生的自主交流和探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力求简化课堂主问题,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彼此的交流中走向文本的深处。
  [作者通联:湖北沙市中学]
其他文献
所谓横向展开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横向展开议论的主要好处是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横向展开议论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环视周围世界。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认识、见解往往局限于一隅与表面,环视周围世界,就可让我们的视线射向四面八方,拓宽眼界和思路。如要写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材料作文的要义是给考生一个说话的空间,并不需要千人一面,而是要拓宽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它同样给出题者提出要求,要有开放的出题思维。  新浪网针对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给予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点赞比例达56.9%,是近五年来获得好评比例最高的一年,同时新闻媒体随机询问考生,绝大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感觉比较轻松。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整则材料表述的是游客们来到一处风
王荣生博士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文学阅读教学的丰富性与文本意义、教学目标、内容建构及呈现方式的丰富多样紧密联系。高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单学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等争鸣文章说开去》,原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刊登了徐默凡、李明洁两位语言
(一)警史华章    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汉语独富的情采,剖析中国君权大一统史上一次关乎兴衰存亡的严重教训,显露出年轻作者卓越的史识与风发的才华。其外甥裴延翰遵嘱为之编《樊川文集》作序时,论其文学成就只取一赋一诗:“其谲(委曲讽谏,即‘主文谲谏’)往事则《阿房宫赋》,刺当代则《感怀诗》。”可见杜牧本人一生都以此赋自负自重。唐代是诗文名家迭出,群星丽天的时代,社会公众鉴赏力极高,尤可证此赋决非等闲
《宇宙的边疆》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然而却是一篇并不适合作教材选文的文章。是编选者爱屋及乌、只究其一不及其余的选编方式导致了这篇文章的入选。其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教材的编选取向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现示之以例,深究剖析,就此试探语文教材的选编原则和指导思想。  虽然编者选取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和动机我们很难断定,但从配套教参的“作者简介”中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大体明白个究底:
前不久,听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之后,思虑再三,总感觉有些话要说,有对这篇课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有对这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涵咏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持的观点态度,研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理会作者呼唤生态平衡的创作主旨。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考虑,正如教者在课后的自述,“文章不太好懂,因为学生不
《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刊载了严爱军老师《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透视〈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特征》一文。严老师认为:《前赤壁赋》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似“超我”,面向未来,遵循道德原则。  我们不同意严老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客”是“客”,“苏”是
老舍先生的语言清新纯净、优美空灵,如清水芙蓉,无铅华粉饰,却能清沁肺腑,得无穷妙境。如此佳境,得益于他善用虚笔。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巧用设想与想象,化实为虚,营造美妙意境的例子。比如: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偌大一个济南城,在那充满温情的双眸注视下,就这样浓缩成一个乖
一、导入新课  师:文章不是无情物,何必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是让感性回归吧,写身边事,论平常理,抒心中情!的确,今天我们探讨记叙文升格的方法。  二、探讨方法  师:大家看手上这篇文章。这是一位博大无私的父亲,这是一个在困境中坚定信念的强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父亲的心灵世界。把这篇文章自由朗读一遍,如果让你打分,60分的总分,你给多少分?  生:读了文章《为了你,走下去》后觉得比较感人,但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