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灵活多样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思维的发散性与逆向性,都体现了思维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于这些方面的培养。
   一、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从小养成能独立、批判性地看问题的习惯。譬如说,这里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作答后,若教师反问学生能否确定答案并且再问他们的答案是否真对时,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会否定自己本已回答正确的答案。而如果此时教师再问学生改变后的答案是否正确时,可能会又有一些学生会戏剧性地回到最初的答案上去。只有极少数学生,会一直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可以对学生作简要的心理和思维分析: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此时的反问表现得非常紧张,认为教师此时的提问是怀疑自己的本来正确的东西,而事实上教师只是让学生确认一下而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思考问题的结果并不能确认,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当机指出,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确,如果自己的答案是通过自己深思熟虑后得出的正确结果,就应当坚持,而不能因为对方是教师或其他原因而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作为个体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表征思维个体的重要特性。教师在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的同时,还应注意通过适当的语言、合适的体态等,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尊重学生的自尊与个性。
   另外,教师可以选出适当的命题,分小组让学生以此拟出自己的辩论稿,通过这种辩论的形式,在学生思维与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促进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既促进了他们语言与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智力,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囿于知识、心智、阅历方面的局限,他们的思维显得较为幼稚和浅薄。但正因为如此,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培养成了重要的目标。教材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目标已经融入各门学科,作为教师应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问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道趣味题,某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由三根火柴摆成的“匡”字的外框图,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原图的前提下,须另外加两根火柴,与原来的三根火柴拼成新字,拼出的字越多越好。多数的学生只能拼摆出“区”与“曰”两字,甚至有的学生只能摆出其中一个字。事实上,还能拼出“上”“下”“工”等字。何故多数学生不能拼出另外的三字?这是由于他们几乎都为“区”字的外框所局限了而致的结果。题中并没有说要限定摆火柴的位置,这也正是考查学生思维广度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他们思维的广度不够,容易受到一些定势思维的左右。因此,教师在小结此题时,就本题而言应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不要被一些形象或感官的东西限制住了思维,即要将考虑问题的范围扩大,想宽一点,离开那个“匡”字的范围来思考才是关键。
   又如,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张简单的表格,主要有两栏,一栏是年份栏,一栏是该年份关于某同学家庭经济上的支出和结余,请学生看表后向教师讲述此表所反映出的那些信息。多数学生只能说出某年支出或某年结余状况,个别学生说此表还能反映出某年的收入状况,但很少有学生能描述出这几年支出、结余、收入的增减变化及其所反映出的他家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显然,这是一个思维的深度问题。通过这个案例,应有意识地多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数字,找出它们的规律来,以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三、思维的发散性与逆向性
   同样的道理,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逆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思考者成功与否。比如,向学生出示一支普通的铅笔,问学生:你们知道它都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吗?这个问题的确很简单,学生首先的回答是用它来写字或画画,然而接下来却很少有学生能继续发言。显而易见,提问者是想利用这个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学生的表现往往不是很好,这时,需要告诉学生需要多思考铅笔自身的特点,想想它到底还可做些什么,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更多的结论。如,木工们用它在木料上作标记,以便于下料和装配;铅笔芯研成粉末可以帮助打开因生锈而难以打开的锁;削下的铅笔屑能摆出各种漂亮的图案;等等。实际上,可以把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看成是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的过程。如果把问题用字母“O”表示,问题的结果由“A”“B”“C”“D”等来表示的话,字母“O”就可以放在中心,而其余字母则围绕其一圈。学生在思维时,往往能由“O”想到“A”,或由“O”想到“B”,然而更多的就想不出来了。
   虽然思维的语言、思维的方式各异,但只要教师能在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或者在专题训练中,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一定能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这学期,语文选修分两大块,一是《唐诗宋词选读》,一是《史记》。可以说,《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也堪称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   可有些学生拿到《史记》课本后,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甚至历尽千难万险要改学诗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史记》这么长的文言文,真可怕。   怎么能让这些文言文不再可怕呢?有人说,教学活
期刊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孩子是否能成才,是否能在社会有用武之地,都在学校的教育,其实,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在孩子的一生中,接触最早的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家庭教育。正如俗话说所说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必须要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父母在平日生活中,就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从小培养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  
期刊
教师的教法不一,教学风格也多样,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大气灵动,有的温婉质朴。但都是从指导学生研究文本出发,自主学习,也处处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成效大家有目共睹。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语言优美,切入点简洁、自然、巧妙   比如,教学《赤壁赋》时,大多数教师的导入语都非常精彩,有的是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的是结合别人对苏轼的评价,有的是从苦难挫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让生活走进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与生活和谐地衔接。彻底解决过去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引导探究、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经验模式轻创新实践等教学低效现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等待、设疑和反思,这样,才能调整好教师的角色,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理念。   一、教师要学会等待   在学校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情景一:一位教师教学
期刊
近几年来,在写作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文,视角狭窄,素材单一雷同,很少能够关注社会民生,很少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很少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   面对这种现状,写作教学该何去何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放到生
期刊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
期刊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的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是非常合适的美育教材。可是,为什么
期刊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整个中国词坛上,李煜是个不容忽略的存在。其词哀婉深切,震撼人心,远远超越文字本身。如泣如诉的“亡国之音”在他的小词中倾泻,仿佛一幅泼墨写意将人生之悲渲染得酣畅淋漓。“深哀浅貌,短流长情”,他的仇恨在长短不齐的词句间奔突流走,词,在此时成为他抒发感情的最佳方式。悲哀是词的底色,凄凉是他词的基调。词,已渗入到他的血液,幻化成他的生命,悲
期刊
高考作文的写作,看似八九百字,但往往给人一种“心中波澜千丈,下笔实无一言”的感觉。把作文写好其实不易,它需要作者心中有丰富的情感与生命体验,更需要高妙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两周或四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就达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应该化整为零,优化程序,步步攻坚,完成整合。   一、激活体验,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如果能在学生时代写上几本日记,作文水平
期刊
自己亲自到田里体会过劳动的艰辛的人,会真正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其实大家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然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和“听”出来的。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他们才能真正的悟出:语文内容无比丰富,它负载着人类文化、民族精神,涉及到政治、军事、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每一个领域。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