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师生角色的多样性。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师生角色 多样性
我国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观念中对师生角色的多样性作出了精要的说明:第一,“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义教课标》2001:2);第二,这种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实际上就是以“用所学语言去做事”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教学设计、实践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这个主体服务。
一、学生角色的多样性
任务型教学要把握好学生这一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把握好学生主体主要应发挥学生在任务型教学中能够起不同的角色作用。笔者认为,学生角色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的活动加以保证:
1.让学生进行多维互动。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师生互动”仅理解为一些师生间的“互问互答”,把“生生互动”仅理解为一些学生间的“配对活动”。虽然表面看来,这种活动形式下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积极参与了,师生间也有一定量的信息传递,但是从活动的主体性来深入分析则不难发现,这样的互动过于单一和单向。学生的互动应该是多维的,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因为任务型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体验性的。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多维的互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多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化。
2.让学生学会合作共享。学生的合作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处理信息时,学生间资源共享:二是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互相填补信息差。与“小组活动”相比较,“个体活动”难以合作共享,“配对活动”参与者太少,“全班活动”又可能减低实际的参与率,还是“小组活动”能够更合理地解决“参与率”与“资源量”之间的矛盾。当然,教师不能排斥任何一种活动形式,要综合运用各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大家获得的信息,通过任务型学习中的合作分享,学生可以学会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学习(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发展(learn to be)。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本身。
3.学生不断体验创造。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首先是语言的创造。为了表达的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重新组合语言材料,这体现了语言的创造。其次,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他们借助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己有的语篇结构,对信息合理的处理和加工。要让学生体验各种创造过程,活动情景设计是关键,只有当学生有了交流的能力、交流的欲望和交流的内容,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互动起来,学生才能体验创造。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验创造。
二、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一样也具有多样性。《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要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定位,考虑在执行该任务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应是单一、静态的,而应该是动态的。任务型活动可以分为启动、展开、深入和结果等类型。在活动性类型中,教师是设计者,根据学生、语言材料和教师自身等因素,设计活动的形式、语境和任务。同样,学生也应该参与设计,使课堂活动能够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在展开性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也应该是组织者和辅导者,如学生组织自己的小组活动,帮助同伴参与活动等,都体现了学生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角色。此时,教师既是辅导者又是帮助者。在深入性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促进者,诱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促进学习继续下去,这时的学生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他们积极想象、探究和创新,把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在终结性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成果的呈现者和报告者,也是活动的评价者和观赏者。教师则是成果的鉴定者、包装者。
总之,只有准确把握好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多样性,任务型教学才能在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中得以真正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1.
[2]张正东.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师生角色 多样性
我国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观念中对师生角色的多样性作出了精要的说明:第一,“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义教课标》2001:2);第二,这种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实际上就是以“用所学语言去做事”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教学设计、实践等课堂教学活动都要为这个主体服务。
一、学生角色的多样性
任务型教学要把握好学生这一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把握好学生主体主要应发挥学生在任务型教学中能够起不同的角色作用。笔者认为,学生角色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的活动加以保证:
1.让学生进行多维互动。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师生互动”仅理解为一些师生间的“互问互答”,把“生生互动”仅理解为一些学生间的“配对活动”。虽然表面看来,这种活动形式下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积极参与了,师生间也有一定量的信息传递,但是从活动的主体性来深入分析则不难发现,这样的互动过于单一和单向。学生的互动应该是多维的,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因为任务型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体验性的。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多维的互动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多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化。
2.让学生学会合作共享。学生的合作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处理信息时,学生间资源共享:二是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互相填补信息差。与“小组活动”相比较,“个体活动”难以合作共享,“配对活动”参与者太少,“全班活动”又可能减低实际的参与率,还是“小组活动”能够更合理地解决“参与率”与“资源量”之间的矛盾。当然,教师不能排斥任何一种活动形式,要综合运用各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大家获得的信息,通过任务型学习中的合作分享,学生可以学会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学习(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发展(learn to be)。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本身。
3.学生不断体验创造。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首先是语言的创造。为了表达的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重新组合语言材料,这体现了语言的创造。其次,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他们借助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己有的语篇结构,对信息合理的处理和加工。要让学生体验各种创造过程,活动情景设计是关键,只有当学生有了交流的能力、交流的欲望和交流的内容,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互动起来,学生才能体验创造。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验创造。
二、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一样也具有多样性。《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要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定位,考虑在执行该任务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应是单一、静态的,而应该是动态的。任务型活动可以分为启动、展开、深入和结果等类型。在活动性类型中,教师是设计者,根据学生、语言材料和教师自身等因素,设计活动的形式、语境和任务。同样,学生也应该参与设计,使课堂活动能够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在展开性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也应该是组织者和辅导者,如学生组织自己的小组活动,帮助同伴参与活动等,都体现了学生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角色。此时,教师既是辅导者又是帮助者。在深入性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促进者,诱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促进学习继续下去,这时的学生应该是问题的发现者,他们积极想象、探究和创新,把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在终结性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成果的呈现者和报告者,也是活动的评价者和观赏者。教师则是成果的鉴定者、包装者。
总之,只有准确把握好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多样性,任务型教学才能在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中得以真正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1.
[2]张正东.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