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包括: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思维 质疑求变 发散思维 对比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包括: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 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欲培养创造性思维须用系统论来指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讨论,还是课后作业;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听说教学,都要贯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因而多采用在学科中渗透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计划,更要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例如笔者制定的初一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渗透创造思维培养的计划(以苏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
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训练点:文学对人的影响。训练内容:你读过的诗中,哪一首(或其中哪几句)印象最深?为什么?
第二课:《冰心诗三首》。训练点:读《成功的花》的感悟。训练内容:讲一讲你做成某件事经历的曲折。
第三课:《繁星》。训练点:夜观繁星的温馨感觉。训练内容:你观察繁星吗?你的感觉如何?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内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学生踊跃发言,个个争先恐后讲述自己的故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 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创造思维的平台
教师要善于灵活巧妙地创设新颖的情境,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作文教学更需要架设创造思维的平台。所拟文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怪诞”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这其实是创造思维的初级训练,一种靠人扶助的学步。
《驿路梨花》中最先照料小屋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始终没有出场,但读者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人物形象。所以笔者设计让学生运用想象,根据课文的有关内容,用150字的篇幅将梨花的形象描绘出来。这是苏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前面是《一面》,后文的《一双手》,均有外貌描写的内容。因此在下一课笔者就布置了这样的一个要求。一开始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不知如何下笔。就给了学生四个方面提示:
(1)由于梨花这个人物形象是具体的,所以每个人笔下的梨花都会不尽相同,但应相似。(2)写梨花形象,应注意年龄特征。因为要写的是照料小屋时的梨花,而不是出嫁后的梨花。根据课文中十多年前解放军盖小屋和梨花妹妹十四、五岁的年龄,我们可以推测,一开始照料小屋的梨花,年龄大约在十三、四岁,梨花的妹妹是“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因而梨花极有可能也有如此对待。(3)形象通过外貌、表情、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表现,在表现中要注意赋予梨花特定的性格,根据课文中的交待可从以下几种中选择一两个作为她性格的基本点。如美丽、机巧、活泼、热情、乐观等。(4)选择一个适合表现梨花形象的地点、时间。如小屋前、山路上,准备去照料小屋和已经补足了粮食、木材和水。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之后,很快写出水平较高的小作文。其中有一篇这样写道:弯弯的山路上,正走着一位约莫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只手拿着一把砍刀,肩上扛着一小袋粮食,步履匆匆,一位瑶族老人迎面走来,对这位小姑娘说:“梨花,又去收拾小屋啦。”小姑娘清脆地答道:“是啊,老爷爷,粮食吃完了,木材也不多了,再不补充,过路人就会挨饿受冻的。”接着就是一串清脆的笑声。
创造性的情境设计丰富了读者心目中的梨花形象,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3 激发学生开启自己的创造思维
中学生受年龄、阅历、学识的局限,大多数,往往习惯于服从老师,迷信权威,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创造思维。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
3.1 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突破思维定势,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要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提出质疑。在阅读、作文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例如:《曹刿论战》,人们历来都以鲁庄公的“无能”、“浅见”、反衬曹刿的“有能”、“明智。”阅读教学固然要强调曹刿的“远谋”形象的分析,但笔者以 “庄公不昏”为题,让同学们写翻案文章。构思时,不少同学都能求异创新:曹刿的“有能”“远见”得以充分发挥,皆因庄公“任人唯贤”和“虚心纳谏” ,面对强齐的入侵,庄公不是屈从求和,而是积极备战,准备迎战……可见庄公不昏。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比如,在分析《变色龙》一文时,分析了警官奥楚蔑络夫多变善变的特点后,提出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心理不变、善变的特点永远不变,从而使学生对全文整体及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也可运用辩论的形式来培养。所辩之题可从成语、格言中选择对传统的定论提出异议。诸如“有志者事未必成”“弄斧到班门“开卷未必有益”等,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微瑕进行大胆质疑来进行。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几位大师们”一语“几位”与“们”表意重复。《雨中登泰山》注释中的“磨崖”应为“摩崖”。鲁彦的《观潮》中“彦,这里会塌了,”“会”指可能,而“了”表示已经这样等。
3.2 多向分析、立体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往往求同思维在起作用,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被动接受书本给予的现成答案,不愿深入地思考。这样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估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常看到学生思路雷同,因此要引导学生作多向分析,立体思考。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美国有一户人家,夫妻外出,留下两个孩子,不料发生雪崩,房屋为雪所掩,道路阻塞。营救人员在第二天才打开房门,发现两兄弟安然无恙,五岁的哥哥不仅给两岁的弟弟喂了食物,还给他洗了澡。面对这则材料,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立论?通过讨论启发学生们由角度一,向角度二,角度三扩展。
角度一:从两兄弟角度立论,或称赞他们自立自强自我求生,与自然共存的能力,或肯定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接受挑战,沉着机智,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角度二:从父母角度立论,父母要把自立自强的生存意识和技能传给后代,父母要注意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会子女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角度三: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弊端立论,由于家长溺爱,不少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差,感情脆弱,挫折承受能力低,社会、家长、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自我求生、与自然共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信心毅力。
通过对几组有一定坡度的不同文体题目的多向分析,立体思考、循序渐进,学生思维活跃了,从而写出了异曲同工、五彩缤纷的文章。
3.3 用比较法训练对比思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对比思维是一种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形式,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桥梁。要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法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
(1)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家笔下的形象比较,如学《荷花淀》时将《爱莲说》、《荷塘月色》、《荷花淀》中的荷叶荷花进行比较,无疑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他们可以从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其创造思维必将迸发灿烂的火花。
(2)归类比较,如学《孔雀东南飞》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焦仲卿、刘兰芝夫妇相爱却又分手,为什么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而另觅繁漪?为什么阿Q求婚会带来生计问题?为什么祥林嫂的再婚大权操在婆婆手里?为什么别里科夫的爱情不能成功?为什么小二黑和小芹能够自由幸福地结合?学生运用对比思维,通过比较推理,从而得出:婚姻,爱情悲剧就是社会悲剧的缩影。
另外,还可将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不同而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文章或同一素材不同体裁文章作比较。
3.4 用想象、联想训练形象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阅读教学和写作中让学生对图画、文章等阅读写作材料和大自然运用粘合、扩展、补充、延伸、对比夸张、典型化等不同方法,通过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长江三峡》后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展望三峡工程蓝图,想象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并口述其想象内容。
想象要丰富,是指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想象,使想象的内容充实丰满、绚丽多彩。想象要合理,就是指要有现实依据、要切合具体的情景,想象要集中,而不是如天马行空无所羁。
如杨斌老师设计的“我想为刘和珍烈士塑像”这道作文题。学生初稿想象力贫乏,内容单薄,有的甚至是对课文的复述和拼凑。脱离了课文内容的规定和限制,想象内容扯得太远。塑像虽然名为刘和珍,但实际内容可以是刘和珍,也可以是别的什么人。经过讲课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讨论,学生们的作文出现刘和珍的形象:刘和珍齐耳短发,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活力,她脸上带着微笑、坚毅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她的右手紧攥成拳头,充满了力量;左手拿着一本杂志,隐约可见两个字—《莽原》。这样的修改使习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师生都沉浸在难以言说的收获喜悦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新课程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在这方面,有许多尚未总结和意识到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创新,探讨新的更适合培养青少年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青少年获得巨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解小平.美术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连云港教育,1999(3).
关键词创造思维 质疑求变 发散思维 对比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包括: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 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欲培养创造性思维须用系统论来指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讨论,还是课后作业;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听说教学,都要贯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因而多采用在学科中渗透的方法进行思维训练计划,更要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例如笔者制定的初一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渗透创造思维培养的计划(以苏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
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训练点:文学对人的影响。训练内容:你读过的诗中,哪一首(或其中哪几句)印象最深?为什么?
第二课:《冰心诗三首》。训练点:读《成功的花》的感悟。训练内容:讲一讲你做成某件事经历的曲折。
第三课:《繁星》。训练点:夜观繁星的温馨感觉。训练内容:你观察繁星吗?你的感觉如何?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内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学生踊跃发言,个个争先恐后讲述自己的故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 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创造思维的平台
教师要善于灵活巧妙地创设新颖的情境,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作文教学更需要架设创造思维的平台。所拟文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怪诞”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这其实是创造思维的初级训练,一种靠人扶助的学步。
《驿路梨花》中最先照料小屋的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始终没有出场,但读者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人物形象。所以笔者设计让学生运用想象,根据课文的有关内容,用150字的篇幅将梨花的形象描绘出来。这是苏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前面是《一面》,后文的《一双手》,均有外貌描写的内容。因此在下一课笔者就布置了这样的一个要求。一开始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不知如何下笔。就给了学生四个方面提示:
(1)由于梨花这个人物形象是具体的,所以每个人笔下的梨花都会不尽相同,但应相似。(2)写梨花形象,应注意年龄特征。因为要写的是照料小屋时的梨花,而不是出嫁后的梨花。根据课文中十多年前解放军盖小屋和梨花妹妹十四、五岁的年龄,我们可以推测,一开始照料小屋的梨花,年龄大约在十三、四岁,梨花的妹妹是“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因而梨花极有可能也有如此对待。(3)形象通过外貌、表情、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表现,在表现中要注意赋予梨花特定的性格,根据课文中的交待可从以下几种中选择一两个作为她性格的基本点。如美丽、机巧、活泼、热情、乐观等。(4)选择一个适合表现梨花形象的地点、时间。如小屋前、山路上,准备去照料小屋和已经补足了粮食、木材和水。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之后,很快写出水平较高的小作文。其中有一篇这样写道:弯弯的山路上,正走着一位约莫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只手拿着一把砍刀,肩上扛着一小袋粮食,步履匆匆,一位瑶族老人迎面走来,对这位小姑娘说:“梨花,又去收拾小屋啦。”小姑娘清脆地答道:“是啊,老爷爷,粮食吃完了,木材也不多了,再不补充,过路人就会挨饿受冻的。”接着就是一串清脆的笑声。
创造性的情境设计丰富了读者心目中的梨花形象,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3 激发学生开启自己的创造思维
中学生受年龄、阅历、学识的局限,大多数,往往习惯于服从老师,迷信权威,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创造思维。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
3.1 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突破思维定势,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要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提出质疑。在阅读、作文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例如:《曹刿论战》,人们历来都以鲁庄公的“无能”、“浅见”、反衬曹刿的“有能”、“明智。”阅读教学固然要强调曹刿的“远谋”形象的分析,但笔者以 “庄公不昏”为题,让同学们写翻案文章。构思时,不少同学都能求异创新:曹刿的“有能”“远见”得以充分发挥,皆因庄公“任人唯贤”和“虚心纳谏” ,面对强齐的入侵,庄公不是屈从求和,而是积极备战,准备迎战……可见庄公不昏。
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比如,在分析《变色龙》一文时,分析了警官奥楚蔑络夫多变善变的特点后,提出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心理不变、善变的特点永远不变,从而使学生对全文整体及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也可运用辩论的形式来培养。所辩之题可从成语、格言中选择对传统的定论提出异议。诸如“有志者事未必成”“弄斧到班门“开卷未必有益”等,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微瑕进行大胆质疑来进行。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几位大师们”一语“几位”与“们”表意重复。《雨中登泰山》注释中的“磨崖”应为“摩崖”。鲁彦的《观潮》中“彦,这里会塌了,”“会”指可能,而“了”表示已经这样等。
3.2 多向分析、立体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往往求同思维在起作用,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被动接受书本给予的现成答案,不愿深入地思考。这样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估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常看到学生思路雷同,因此要引导学生作多向分析,立体思考。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美国有一户人家,夫妻外出,留下两个孩子,不料发生雪崩,房屋为雪所掩,道路阻塞。营救人员在第二天才打开房门,发现两兄弟安然无恙,五岁的哥哥不仅给两岁的弟弟喂了食物,还给他洗了澡。面对这则材料,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立论?通过讨论启发学生们由角度一,向角度二,角度三扩展。
角度一:从两兄弟角度立论,或称赞他们自立自强自我求生,与自然共存的能力,或肯定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敢于接受挑战,沉着机智,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角度二:从父母角度立论,父母要把自立自强的生存意识和技能传给后代,父母要注意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教会子女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角度三: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弊端立论,由于家长溺爱,不少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差,感情脆弱,挫折承受能力低,社会、家长、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自我求生、与自然共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信心毅力。
通过对几组有一定坡度的不同文体题目的多向分析,立体思考、循序渐进,学生思维活跃了,从而写出了异曲同工、五彩缤纷的文章。
3.3 用比较法训练对比思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对比思维是一种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形式,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桥梁。要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法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
(1)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家笔下的形象比较,如学《荷花淀》时将《爱莲说》、《荷塘月色》、《荷花淀》中的荷叶荷花进行比较,无疑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思维内容。他们可以从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其创造思维必将迸发灿烂的火花。
(2)归类比较,如学《孔雀东南飞》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焦仲卿、刘兰芝夫妇相爱却又分手,为什么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而另觅繁漪?为什么阿Q求婚会带来生计问题?为什么祥林嫂的再婚大权操在婆婆手里?为什么别里科夫的爱情不能成功?为什么小二黑和小芹能够自由幸福地结合?学生运用对比思维,通过比较推理,从而得出:婚姻,爱情悲剧就是社会悲剧的缩影。
另外,还可将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不同而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文章或同一素材不同体裁文章作比较。
3.4 用想象、联想训练形象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在阅读教学和写作中让学生对图画、文章等阅读写作材料和大自然运用粘合、扩展、补充、延伸、对比夸张、典型化等不同方法,通过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长江三峡》后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展望三峡工程蓝图,想象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并口述其想象内容。
想象要丰富,是指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想象,使想象的内容充实丰满、绚丽多彩。想象要合理,就是指要有现实依据、要切合具体的情景,想象要集中,而不是如天马行空无所羁。
如杨斌老师设计的“我想为刘和珍烈士塑像”这道作文题。学生初稿想象力贫乏,内容单薄,有的甚至是对课文的复述和拼凑。脱离了课文内容的规定和限制,想象内容扯得太远。塑像虽然名为刘和珍,但实际内容可以是刘和珍,也可以是别的什么人。经过讲课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讨论,学生们的作文出现刘和珍的形象:刘和珍齐耳短发,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活力,她脸上带着微笑、坚毅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她的右手紧攥成拳头,充满了力量;左手拿着一本杂志,隐约可见两个字—《莽原》。这样的修改使习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师生都沉浸在难以言说的收获喜悦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新课程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在这方面,有许多尚未总结和意识到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创新,探讨新的更适合培养青少年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青少年获得巨大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解小平.美术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连云港教育,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