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熟悉为陌生,于平常处见神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高耗低效的问题一直是教师困惑的焦点。在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的策略,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的目光,先整体构建再解构课堂上的一个个陌生化的话题,这样可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的他们主动性,激发他们解读文本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陌生化 课堂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09
  【课堂重现】
  一、趣味写词,自然入境
  师:我想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课题。黑板留给大家写,是老师的一个姿态。课堂是大家的,期待大家有更好的表现。
  (一个学生板书课题。教师点评:“‘蜡’是‘虫’字旁。‘截’,上横短小下横斜长,“隹”字横间距都一样,斜勾稍长很特别,顶天立地精神样)
  师:大家把生字“截”再写两遍,注意刚才口诀中说到的要领。
  师:谁来写出文章中的三个主人公?
  (一个学生板书,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书写;教师点评)
  师:谁来介绍一下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生1:伯诺德夫人是妈妈,杰克和杰奎琳是她的孩子,杰克是哥哥,杰奎琳是妹妹。
  生2: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师:对,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情报传递员。除了是一家人外,他们还是亲密的战友。家,也成了他们的战场。请根据意思写两个词:第一个,意思是非常美妙,十分巧妙;文中指伯诺德夫人藏情报的办法很巧妙。第二个是指极端机密的,必须绝对保密的信息、文件等。
  (一个学生板书,其余在作业本上书写:绝妙 绝密)
  师:谁能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说说文中的这半截蜡烛特别的地方?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同一个意思可有不同的说法。一天晚上,这个绝妙的主意却经受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
  生:(齐)“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师:原本绝妙的主意,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却成了致命的危险。伯诺德夫人知道,请你读——
  生:“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读的时候语速先快后慢,语气逐渐加重)
  师:能不能让蜡烛燃烧下去?(不能)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引读)万一蜡烛——
  生:(齐)“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师:这样——
  生:(齐)“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伯诺德夫人一家千方百计想把这点燃的蜡烛熄灭。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保护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点评:学生的言语活动,最可怕的是重复学生的已知,如果没有把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那么是一种无效的教学。开课处的听、说、读、写、评、思等言语实践活动看似平常,却匠心独运。教者不断变化“写”的形式和内容——默写课题,回忆写主人公、听辨意思猜写词语,不仅让学生动手,更是让学生思维参与;“绝妙”与“绝密”的区别,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不同的语言,并使用不同的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丰富的言语形式训练,引起学生的新颖之感和关注之情,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兴致盎然地投入与文本的自由、深入的对话,并将对话引向深入。】
  二、情节导图,体验险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3-7自然段,完成这个情节图。这张图老师填了开头,你能看懂吗?说说这半截蜡烛的命运。
  点燃↘ ↗重新点燃↘ ↗ 夺回 ↘
  ( ) ( ) ( )
  生1:上面一排词语是德国军官的举动;蜡烛在敌我双方之间争来夺去。
  生2:下面一排词语是伯诺德一家三口的行为。
  (学生自由读书)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填的是什么? (依据学生的汇报后,完善黑板上的板书)
  点燃↘ ↗ 重新点燃↘ ↗ 夺回 ↘
  (吹熄 ) (想端走) ( 端上楼)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师:会说话是语文能力的体现。看着这张情节图,向大家说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说的时候要围绕“半截蜡烛”这根线索。
  生:课文先是写德国军官把半截蜡烛点燃。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伯诺德夫人点上油灯把蜡烛吹熄;可是又被德军重新点燃了;杰克去抱柴火想端走蜡烛;最后被敌人夺回。在这危急的时刻,杰奎琳借口要睡觉把蜡烛端上楼。
  师:你说出了故事的波折。如果说话中用上连接词,如,“开始”“然后”“但是”“结果”等,就能把故事前后的波折清晰地表达出来。
  生:德国军官把半截蜡烛点燃,先是伯诺德夫人沉着应对,以光线太暗要换油灯为借口把蜡烛吹熄;面对被德军重新点燃的半截蜡烛,杰克以天气太冷要去抱柴火为由 ,想把蜡烛端走;眼看德军夺下,最后,杰奎琳打哈欠佯装瞌睡,把蜡烛端上了楼。
  师:情节说得具体生动,通过母子三人轮番跟敌人的交锋、冲突,把剧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三个故事情节让人感觉形势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扣人心弦,步步紧逼,层层递进。剧情的发展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   生:惊心动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点评:在这一环节,学生接受文本言语的过程和行为是主动的,他们都有积极表达的自觉意识。这源于教者抓住文本的特质——多变的情节,用贴近儿童的方式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线索,进行图文解说,以表达促进理解。】
  三、变式探究,评说人物
  师:文章通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作者是怎样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冲突的?他们的方式一样吗?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互帮共学,共同达成学习目标。请一号同学主持。
  出示:同伴互助学习单:
  ①读书。再次默读课文3-7自然段;
  ②勾画批注。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人物的什么品质,做批注。
  ③小组交流。轮流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想想是否有增减;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属于人物什么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什么品质。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指导,要求人人发言。小组内有不同意见的,请主动提问或在书上做记号。几分钟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读读你找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1:“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这句话中的“取出”“放”“吹”这几个动作表现了伯诺德夫人的临危不惧、随机应变,显示了她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
  生2:我从伯诺德夫人轻轻把蜡烛吹熄这个动作看出她沉着冷静。情况那么危急,她的动作一点儿都不慌乱。
  师:这轻松的背后让人捏一把冷汗。表面是风平浪静,实际却是惊心动魄。你们这一组收获真多。
  生1:我从“急忙”中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担心、着急,但她却急中生智,很快想出了取油灯的方法,动作还是很快的。
  生2:蜡烛短,为了抢时间,为了保护孩子,她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多么勇敢,多么机智!
  师:急忙,动作极快。她反应迅速,应对及时。这时伯诺德夫人的内心可能在想什么?
  生:她可能在想:要抓紧时间啊,别让德军看出两个孩子苍白的脸,不能让德军产生任何疑心,一旦有什么差错,后果不堪设想。一定要让蜡烛早一点儿熄灭,哪怕只是一秒!
  师:伯诺德夫人将这些侵占自己国家的敌人称呼为“先生们”,你怎么看待她的称呼?
  生1:伯诺德夫人此刻对敌人的憎恨不能表达出来,必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底。
  生2:说这样的话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把蜡烛熄灭。她不是真心称呼这群强盗为“先生”。
  师:不简单,你都能体会到这一层,你再来读。我想这次你们不仅能读出她的形,还能读出她的神来。
  (学生朗读这个句子,把“瞧,这盏灯亮些”语气读得轻松,“这盏灯”读得重)
  师: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伯诺德夫人镇定果敢、临危不惧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同学再来朗读这段话,体会这位机智勇敢的母亲的内心!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现在继续汇报。
  生:我从儿子杰克的话“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读出在妈妈的影响下,杰克想出了一个不错的主意。他是个能随机应变的孩子。
  师:蜡烛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他的动作为什么竟然是“慢慢地”?
  生1:我想,杰克心理也是着急的,但是他用平静和镇定来掩饰焦躁;如果表现出不安和紧张,反而会让敌人怀疑。
  生2:这一句话表现了杰克非常机智,“慢慢地”显示出他的平静与从容。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这份处变不惊还表现在哪里?
  生: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法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
  师: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会有什么“厄运”呢?请联系上下文思考。
  生: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坐着”等待死亡的降临。
  师: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
  生:慌乱、埋怨甚至哭泣。
  师: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这份从容不迫令人敬佩。谁来读读?
  (多名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教师点评)
  师:蜡烛在一寸寸地燃烧,危机在一步步逼近。(教师引读: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这蜡烛的特写,渲染了当时紧张恐怖的气氛。请同学再读读这句话,看谁读得让人仿佛置身在情境中。
  生:“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蜡烛即将熄灭,情报即将暴露,我们感受到危险迫在眉睫。”
  师:此时的蜡烛,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这个特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带着这样的体验,谁再来读?
  生:“摇曳的烛光带来的不是光明,而是恐怖和深深的绝望。”
  师:你的朗读扣人心弦呀!谁也能来读出这份紧张和无奈?
  ……
  师:时间每过去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空气中弥漫着的是一股火药味,几乎让人喘不过气。大家一起读——
  (学生齐读,朗读的语速缓慢,声音低沉,特别是“最可怕”读得极有意境)
  师:同学们看,第二个故事情节对杰克的刻画,与伯诺德夫人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静静默读思考片刻后交流)
  生1:第二个情节中,添加了对蜡烛的特写和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以此衬托了气氛的紧张。
  生2:这里比起第一个情节里只写了夫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更加丰富。
  师: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更能引人入胜。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两人接连受挫,杰奎琳的表现谁来说说。   生1:“端起来”“道过晚安”“上楼”这三个动作看起来很平常,但这是杰奎琳在危急关头的举动,我看出她的胆大心细、从容镇定。
  生2: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可爱、镇定战胜了德军!
  师:从神态、语言中品味出什么?
  生:杰奎琳为了让德国军官喜欢她,所以她称他“司令官先生”。
  师:其实,他大不了是一个什么官?
  生:一个少校。
  师:少校相当于——
  生:相当于营长。
  师:但是,杰奎琳把他叫成了——
  生:司令官。她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吹捧一下,就会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使他放松警惕,为成功保护蜡烛里的秘密赢得了绝佳机会。
  师:哄他开心呢!杰奎琳聪明吗?体会到了这一层,谁再来“娇声”地读一读她的话?
  师:我来采访一下,你为什么娇声地说?
  生1:我想用可爱的样子,软化德国强盗铁石般的心肠;用甜美的声音,打动德军少校作为父亲的一丝善心。
  生2:我也觉得是杰奎琳以情动人。她虽然年龄最小,但却能抓住少校的“心”,司令官也是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而杰奎琳正是抓住了这点。
  师:大家把三个情节联系起来看,你们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生1:从他们与敌人的周旋中,我体验到一家三口的紧张心情,曲折的情节也反映了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品质。
  生2:我感受到他们一家子的机智冷静和爱国情怀,看到了两个小情报员在妈妈的影响下迅速成长。
  师:从写法上来看,我们还有别的收获吗?
  生:作者分别用三个不同的情节刻画人物,都是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来描写的。
  师:这个发现有价值。聚焦三个情节,写法都一样吗?
  生:这三个情节中,在写母子三人时,用德军这个反面人物来对比衬托。比如,写德国军官的随手点燃与夫人的急忙;写德国军官强盗般地闯入,厉声说话,恶狼般的眼睛和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勇敢机智相对比,更加凸显了三位主人公的镇静自若、机智勇敢。
  师:借言他而说己,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写作时,不妨尝试用用。
  【点评:教者倡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晰组员身份,分配与落实好任务的,关注组织与实施的细节,学习方式陌生化,使学生由被动依赖变为主动地学习。从学生的交流中,可见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心声尽情流露,幼小的心灵获得崇高的洗礼。此处教者合理地运用了陌生化的策略,构建陌生化的话题:“课文如何刻画三个人物形象的?他们的方式一样吗?”并以此来策划学生阅读交流活动,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学习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眼光去阅读。这引起他们内心真实而强烈的冲突,成功地引发孩子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心中升腾起一种重新唤起的兴致,提高了阅读效率。】
  四、改编文本,转换视角
  师:我们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这次请三号同学组织小组学习。组长做导演,分配角色;提示语、描述语等,是读好课文、演好角色的依据;评价要尊重他人,积极建议;要注意控制音量,不妨碍他人。(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朗读)
  出示课文(去掉提示语):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
  (小组交流,相互评价)
  师:同学们演得很不错,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应当在剧本上下工夫。我们过去学了不少剧本,如《负荆请罪》。大家可以试着把课文改写成剧本。来看看老师改写的一个例子。
  出示:
  场景三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娇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师:小组里读读,交流一下和课文有什么不同?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做些适当做些增减,除了人物对话之外,可以在括号里写上舞台说明,人物的动作、神态也可以写出来。小组里可以把几个场景做个分工,编好剧本后,找好朋友一起演一演,再次感受那一份正义的力量,那一份爱国的热情。
  师:同学们,书读到这,你认为这仅仅是装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
  生1:这半截蜡烛中,我看到了三颗拳拳的爱国心。
  生2:透过这半截蜡烛,我看到的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师: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为了争取民族解放,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民,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惊心动魄,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生命乐章。就如我国解放战争中出现的小英雄,放牛娃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他们也一样留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一样活在我们的心中。所以,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这是智慧、勇敢、忠诚的母子三人誓死保护的秘密;让我们用全部的身心牢牢地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它是全世界热爱向往和平的正义力量的最强音。
  【点评: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捕捉作品中的这种言语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更要主动寻求阅读的陌生化的效果。这一环节,教者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启迪学生独特的想象,加深理解和体验。为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读。教者让学生改编剧本,激发他们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活化教材,进而经历一个感悟人物、发展语言的过程。这样,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语言发展,享受审美乐趣。】
  总评
  一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结束了,不,不是结束,是催生了所有上课的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深层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以唤醒学生对“新”的敏感,进而产生欣赏和品味的兴致?这节公开课是盐城名教师吉云兰在全市城乡联动研讨会上执教的一节公开课,获得了与会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这是一节典型的陌生化阅读教学课。“陌生化”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发现的问题产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整节课的设计从新课程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的目光,先整体构建再解构课堂上的一个个陌生化的话题。通过碰撞交融,构建了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陌生化的阅读教学中获得了质的提升,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说理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从内容到形式,破译写作密码;巧用对比,引发认知冲突,明确文体差异;适度拓展,优化论点,进一步领会表达特点,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内容 形式 平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81  《滴水穿石的启
[摘 要]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虽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篇幅不多,但有其独特的魅力,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到说明方法,从而在写作当中能够灵活运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眼,巧抓语言,把握细节,创设话题,带领学生在科学的世界中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更是学生模仿对象。只有将感悟理解与语用表达充分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其教学的最大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正确与规范、全面与周详、深刻与妥帖、层次与逻辑等方面的融合,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解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
古人云:“文以情动人,人因情而动。”只有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动人,才有生命。离开了真情,无论你的文章词句多少优美,构思如何巧妙,都不足以打动读者。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所以,小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写事、写人还是描景,都要带有一定的感情。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关注
在一节习作公开课上,教者没有牵动学生视觉、听觉的多媒体画面,也没有其他独具匠心的教学手段,但这节课演绎得很真实,拨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促使学生吐真言,抒真情。  上课伊始,老师检查学生的作业。  师:经过两个礼拜的生活体验后,昨天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不低于300字的习作,你们完成了吗?  生:(齐答)完成了。  师:你们谁愿意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抢着喊)我
[摘 要]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散文在教材中的比例逐步加大。教学散文,教师可以从结构、语言、主旨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特点,引导学生体悟散文的精妙构思;要把握语言,让学生感知散文的语言特质;要聚焦文本的核心,引导学生解读散文的深刻哲思,从而促进散文教学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散文教学;策略;构思;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目前,小学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不在于教学方法,而在于“教了什么”,在于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吸收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目前教材状况下,先要研究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功能;再根据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教学功能来确定教学内容,实现“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教”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效率 教学功能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基于学情,以学定教,提高教学目标预设、生成以及达成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目标 基于学情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只有掌握了准确的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并以此制订出符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自己的理解。  2.体会打比方、拟人修辞的好处。  3.试仿说、仿写第四小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  2.文中的石榴,家乡在哪儿?大家都知道,它的名气可真大!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是——  3.快看,石榴园里好“热闹”!  【设计意图:孙绍振教授说过:“文本解读的关键在于找到文本中最富张力的文字枢纽,即文
[摘 要]“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堂教学要求,强调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走进了误区,课堂没有了语文味。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限时讲授 教师主导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