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立足双元制校企协同本土化实践,积极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为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以目标系统、过程系统、评价系统、反馈系统4个主系统和“双元E ”信息系统、组织系统、制度系统等支撑系统为主体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校企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4-0039-05
【作者简介】1.陆志良,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太仓,215400)质控与督导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控制、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2.黄志杰,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太仓,215400)质控与督导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质量控制、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
*本文系江苏省第四期职业教育重点资助教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双元制’核心项目审议体系构建与应用的实践研究”(zzz25)、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职校‘双系统’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16122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職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1]同时也明确,要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督导评价。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自2013年起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迄今已开发出10余个专业衔接项目,通过区域集中、资源共享、衔接协同,实现了在本区域内职教协同共赢的目标,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职教竞争力。相对于人员、物质方面的衔接,建立制度、标准、质量、内涵等层面上的稳定机制则更为重要,所以,在学校双元制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构建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监控和督导的重点在于推动学生技能与学历的双提升。本文以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就该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
中高职衔接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衔接、转段考核要求等方面,但是对于分段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却较少关注,最终导致中、高两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无法体现一致性,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不够清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各中高等职业学校积极联合申报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但是学校对于人才质量的输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把控、企业的人才需求等均未深入探究,多数学校并未制订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协同管理机制仍需完善。中高职衔接双方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独立运行,仅落脚在专业教研室层面,没有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监控与保障组织机构,制度缺失,意识薄弱。中高职双方没有融入彼此的校企协同管理、校校协同教学管理、校校协同教研管理等工作,如果高职校向中职校提总体要求,中职校因条件有限、力量有限,统一的质量标准难以落到实处;而中职校遇到的困难也无法获得高职校的实质性帮助,协同问题凸显。
第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方案有待强化。中高职衔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仍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没有按照“共定培养目标、共订教学计划、共定评价方法、共建实习实训、共享企业资源”的思路推进工作,也没有进行逐年滚动修订。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完成一体化,分段培养力度不够,整体优化程度不足,“接口”质量问题尤为严重。
第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尚未成型。目前中高职在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转段考核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尤其重视转段考核,形成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学业水平测试课程纳入考核范畴、技能证书替代部分核心课程等考核方式。但是课程内容重复、资源不足、评价落后、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仍制约着中高职衔接的整个过程。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人才质量评价与反馈等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在双元制校企协同本土化的基础上,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现代化职业人,其监控的方向应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目标并行,确保现代职教体系对中高职衔接要求的有效落实。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学校引入功能丰富的信息化平台来支撑整个质量监控体系的完整性,教学质量监控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企业岗位需求等方面出发确定质量标准,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通过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形成反馈内容(如下页图1所示)。
(一)强化目标、达成标准
构建“强目标、达标准”的目标系统,目标在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可以有效地引导、促进、达成标准。
1.办学模式与定位(引导)。以学校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中高职衔接培养为例,双方均有明确的办学定位,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持之以恒地走“双元制”本土化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之路,坚定不移地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职业人,同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技能和学历的双重需求,为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校正在承担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项目试点工作,中高职项目人才培养的流程包括衔接专业设置的需求调研、专业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的定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确定、课程的一体化设置、教学科研的一体化探讨、转段评价的一体化衔接、实验实训的一体化建设等,最终形成双方共定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从综合性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逐年滚动修订和执行过程最为贴切,其涵盖面最广,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核心依据。
【关键词】校企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4-0039-05
【作者简介】1.陆志良,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太仓,215400)质控与督导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控制、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2.黄志杰,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太仓,215400)质控与督导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质量控制、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
*本文系江苏省第四期职业教育重点资助教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双元制’核心项目审议体系构建与应用的实践研究”(zzz25)、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职校‘双系统’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161224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職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1]同时也明确,要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督导评价。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自2013年起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迄今已开发出10余个专业衔接项目,通过区域集中、资源共享、衔接协同,实现了在本区域内职教协同共赢的目标,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职教竞争力。相对于人员、物质方面的衔接,建立制度、标准、质量、内涵等层面上的稳定机制则更为重要,所以,在学校双元制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构建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监控和督导的重点在于推动学生技能与学历的双提升。本文以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就该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
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病情诊断”
中高职衔接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衔接、转段考核要求等方面,但是对于分段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却较少关注,最终导致中、高两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无法体现一致性,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不够清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各中高等职业学校积极联合申报中高职衔接培养项目,但是学校对于人才质量的输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把控、企业的人才需求等均未深入探究,多数学校并未制订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协同管理机制仍需完善。中高职衔接双方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独立运行,仅落脚在专业教研室层面,没有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监控与保障组织机构,制度缺失,意识薄弱。中高职双方没有融入彼此的校企协同管理、校校协同教学管理、校校协同教研管理等工作,如果高职校向中职校提总体要求,中职校因条件有限、力量有限,统一的质量标准难以落到实处;而中职校遇到的困难也无法获得高职校的实质性帮助,协同问题凸显。
第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方案有待强化。中高职衔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仍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没有按照“共定培养目标、共订教学计划、共定评价方法、共建实习实训、共享企业资源”的思路推进工作,也没有进行逐年滚动修订。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人才培养无法完成一体化,分段培养力度不够,整体优化程度不足,“接口”质量问题尤为严重。
第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尚未成型。目前中高职在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安排、转段考核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尤其重视转段考核,形成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学业水平测试课程纳入考核范畴、技能证书替代部分核心课程等考核方式。但是课程内容重复、资源不足、评价落后、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仍制约着中高职衔接的整个过程。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人才质量评价与反馈等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治疗手段”
在双元制校企协同本土化的基础上,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现代化职业人,其监控的方向应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目标并行,确保现代职教体系对中高职衔接要求的有效落实。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学校引入功能丰富的信息化平台来支撑整个质量监控体系的完整性,教学质量监控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企业岗位需求等方面出发确定质量标准,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通过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形成反馈内容(如下页图1所示)。
(一)强化目标、达成标准
构建“强目标、达标准”的目标系统,目标在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可以有效地引导、促进、达成标准。
1.办学模式与定位(引导)。以学校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中高职衔接培养为例,双方均有明确的办学定位,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持之以恒地走“双元制”本土化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之路,坚定不移地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职业人,同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技能和学历的双重需求,为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2.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校正在承担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计算机网络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项目试点工作,中高职项目人才培养的流程包括衔接专业设置的需求调研、专业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的定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体化确定、课程的一体化设置、教学科研的一体化探讨、转段评价的一体化衔接、实验实训的一体化建设等,最终形成双方共定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从综合性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逐年滚动修订和执行过程最为贴切,其涵盖面最广,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核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