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近期在“变教为学教学改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教师感觉教得轻松了,学生学习更主动了。教师们普遍反映,短短一个学期就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各方面能力明显提高。本文为该校教师实施“变教为学”后所写。
以往的教学,虽然总说“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实际到了课堂上,教师还是不讲不放心,把学生没来得及说的接上、把学生没想到的讲出来,并没有真正做到“变教为学”。
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着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力图实现“教师少说话,学生多活动”的课堂教学。本着“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受变化中的不变,在复杂多样的事物中寻找规律”的出发点,把学习目标定位为:“探索并发现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其内角和是不变的,这个不变量就是180 度”。基于这样的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四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在方格纸上用直尺画出两个三角形。要求: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
任务二:观察这两个三角形,看看什么变了,猜一猜什么没变,简单地记录下来,在小组中交流。
任务三:你能验证你的发现吗?仔细想一想,你有多少种方法来验证你的发现?自己试试,再和同伴交流哪个方法更有效。
任务四:回顾前面的过程,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今天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得到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都有哪些?利用这样的过程和方法还能得到什么?
在学生试图完成前两个任务的时侯,教师观察到有学生想不到去观察“三角形内角和”,这时给出讲解提示:
师:老师也找到了两个三角形(举起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块三角板),由这个小的三角形,变成这么大的三角形,请你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变,都是90度、45度、45度。
师: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进一步说明两个三角形什么没变?
生: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没变。
师:这是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的,(拿起另一个大三角板)现在变成了这一个三角板呢?30度加60度等于90度,另一个角是90度,三个角的和也是180度。
师:老师拿的这两个三角形内角和一样,你画的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呢?能有勇气进行大胆的猜测,说明你离成功不远了。谁能试着猜一猜?
在以上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三角板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其他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否相同。
在任务三的活动中,教师观察到有学生测量度数时出现了误差。此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看到大家量的有些出入,讨论一下,说明了什么,是不是就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不是固定不变的180度呢?”
关于这一问题,有学生坚持认为不一定是180度,并且到实物投影上来给大家演示,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地要给他解释。教师并没有急于给这位同学解释,而是对他说:“那你请哪位同学来解释这一问题。”把矛盾的化解工作交给了学生自己。
在任务三的活动中教师还发现学生都在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没有学生采用其他方法。因此教师适时地提示:“既然180度是一个平角,有没有其他方式能验证呢?”这时就有学生把着眼点同时放在了三个角的观察上,有同学拿起了剪刀,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顶点对顶点,摆成一个平角。
任务四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和反思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很好地总结出了如下的结论:今天得出的结论是三角形内角和是不变的,都是180度。所用的方法有测量和剪拼。运用这样的过程和方法还能得到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的内角和。
这样的一节课,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任务的设计上,抓住“在运动与变化中寻找不变”这一最本质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画、观察、验证等活动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上课的时候话语不多,看似“无言”,实则“有心”,无言之教深蕴着教师的良苦用心、设计精心和执著耐心。“无言”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心为之。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侯适当提示,初步体会到了“变教为学”的意蕴。
(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 100070)
以往的教学,虽然总说“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实际到了课堂上,教师还是不讲不放心,把学生没来得及说的接上、把学生没想到的讲出来,并没有真正做到“变教为学”。
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尝试着为学生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力图实现“教师少说话,学生多活动”的课堂教学。本着“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受变化中的不变,在复杂多样的事物中寻找规律”的出发点,把学习目标定位为:“探索并发现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其内角和是不变的,这个不变量就是180 度”。基于这样的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四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在方格纸上用直尺画出两个三角形。要求: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
任务二:观察这两个三角形,看看什么变了,猜一猜什么没变,简单地记录下来,在小组中交流。
任务三:你能验证你的发现吗?仔细想一想,你有多少种方法来验证你的发现?自己试试,再和同伴交流哪个方法更有效。
任务四:回顾前面的过程,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今天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得到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都有哪些?利用这样的过程和方法还能得到什么?
在学生试图完成前两个任务的时侯,教师观察到有学生想不到去观察“三角形内角和”,这时给出讲解提示:
师:老师也找到了两个三角形(举起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块三角板),由这个小的三角形,变成这么大的三角形,请你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变,都是90度、45度、45度。
师: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进一步说明两个三角形什么没变?
生: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没变。
师:这是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的,(拿起另一个大三角板)现在变成了这一个三角板呢?30度加60度等于90度,另一个角是90度,三个角的和也是180度。
师:老师拿的这两个三角形内角和一样,你画的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呢?能有勇气进行大胆的猜测,说明你离成功不远了。谁能试着猜一猜?
在以上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三角板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其他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是否相同。
在任务三的活动中,教师观察到有学生测量度数时出现了误差。此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看到大家量的有些出入,讨论一下,说明了什么,是不是就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不是固定不变的180度呢?”
关于这一问题,有学生坚持认为不一定是180度,并且到实物投影上来给大家演示,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地要给他解释。教师并没有急于给这位同学解释,而是对他说:“那你请哪位同学来解释这一问题。”把矛盾的化解工作交给了学生自己。
在任务三的活动中教师还发现学生都在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没有学生采用其他方法。因此教师适时地提示:“既然180度是一个平角,有没有其他方式能验证呢?”这时就有学生把着眼点同时放在了三个角的观察上,有同学拿起了剪刀,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顶点对顶点,摆成一个平角。
任务四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和反思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很好地总结出了如下的结论:今天得出的结论是三角形内角和是不变的,都是180度。所用的方法有测量和剪拼。运用这样的过程和方法还能得到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的内角和。
这样的一节课,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任务的设计上,抓住“在运动与变化中寻找不变”这一最本质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画、观察、验证等活动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上课的时候话语不多,看似“无言”,实则“有心”,无言之教深蕴着教师的良苦用心、设计精心和执著耐心。“无言”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心为之。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侯适当提示,初步体会到了“变教为学”的意蕴。
(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 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