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总理说:“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起奠基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基础教育的最根本价值是育人。笔者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在“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平凡岗位上追求着教育的永恒价值,在教书育人中提升教师素质。
笔者从教30年来,在“坎坷”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出的是前行的轨迹;一时一段记忆,缀成的是教育的征程,教学、管理、科研是生活的三部曲。从教师个体而言:以“奉献”成就教育更大贡献,以“求真”打造教育更高质量;以“创新”追求教育更具个性。
一、教育是事业。需要教师奉献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人民教师肩负的岗位责任。爱和奉献是师德之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奉献难以成就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来到远离县城、信息闭塞、设施简陋、师资薄弱的农村联办初中。面对农村联办初中,我没有感到惘然,更多的是感到肩上担着沉甸甸的重任。我工作的第一天就暗下誓言:加强思想修养、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当一名学生喜爱的政治教师。
我一点一滴地积累时间,如饥似渴地攻读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理论书籍,边学习、边消化、边实践。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心爱的事业之中,为了工作,我没能尽好对多病父亲的孝心,父亲临终时,我还在毕业班的教室中上课。
爱的事业需要爱的奉献。1986年,班级有位姓田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后来大腿又生疮,便不愿到校上课了。我不厌其烦地家访动员,并用自行车接送他到校学习,每天往返20多里路,坚持一个星期。老师真挚的爱,像催红染绿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从此那位学生天天到校认真学习,后来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高一级学校。
刚工作的头十年中,许多不幸给我带来了磨难,但我对教育事业的爱却始终不渝。当时我妻子是三班倒工人,幼小的女儿无人照料,我常常不得不在清晨把孩子送到爱人的单位,寒冬腊月也硬要把孩子从热被窝中拉起。有多少回女儿哭闹着不愿起来,我的眼睛也不止一次地湿润过,但当学生踏着雪白的霜路到校晨读时,我已在晨曦中的校园巡视了。
1990年,我5岁的幼女不幸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常住院治疗,一次次的骨髓穿刺,女儿经受着一次次的折腾,我流着泪、咬着牙,还是把照料女儿的担子压在岳母和妻子身上。多少次的深夜,女儿病情加重,由救护车送到市人民医院急救。处理完救护事务,我仍骑车25公里赶在学生早读前到了学校。至1994年4月8日女儿病亡,我从没影响过一天的工作。
我在一次次的磨难中,在酸甜苦辣的“泥泞”路上跋涉攀登。“坎坷磨难”是难得的财富,只要你能以坚韧的意志、不舍的精神去战胜它,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在农村联办初中工作12年,在那里我从一个普通的任课教师、班主任成长为教务主任和主管有着30多个班级的教育教学的校长。1993年7-8期的《江苏教育》以“在农村联中耕耘播种,用奉献精神书写人生”为题对我的工作作了报道。我的事迹和教学成果入编《江苏教育功勋录》和《中学骨干教师辞典》。我先后被评为无锡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30年来,我一直把提高业务修养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政治学科教学园地里虔诚地学习、真诚地思考并努力地实践。30年中岗位虽几经变换,但我一心坚持,始终耕耘在学科教学的前沿,在担任省重点高中校长、党委书记期间,1997年、1999年、2002年三次承担高三毕业班的教学任务。2003年8月组织上将我调至市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尽管师干训教学任务承担的得心应手,但我硬是请求市府和教育局领导于2008年8月将我调至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回到了政治学科教学的第一线,为培育人的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二、教育是科学。需要教师求真
教育是科学,有诸多规律可循。潘懋元先生曾说,“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内部基本规律”。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教育是育人的大事业,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是教人求真。
教育需要教师求真,做遵循规律、有思想的教师。在30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自觉地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质量:一是教育有理性,确立“真实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教育有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有创新性。三是教育有勇气,善于拒绝平庸,不忘教育追求,不忘求真尚善。
30年中,笔者有着21年正副校长的经历。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带领教职工依据“硬件从实、软件从严、活件从优”的思路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追求“规范 特色”,学生培养“合格 特长”的境界,把一所乡镇完中创建成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对学校工作坚持“思想领导”,又保持“行动研究者”的行走姿态,对学校工作从行政领导走向专业引领,从“居高临下”走向“共生共长”。
在30年的学科教学中,我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政治课教学中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有这样一个课例:
我在一次就《经济生活》第十一课“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为题的全市公开教学研究课上,在新授课即将结束进行课堂小结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生1:老师,今天所学内容比较深奥,对高一学生而言学习这“科学发展gL"有用吗?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就此讨论,帮这位同学来解决疑惑。
生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我们今天学习文化知识也有启发意义的。
生3:我们的学习也要提倡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现在高效率地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有利于将来献身社会的建设事业。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从小确立一种意识,将来可以多一份责任,从而增强我们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教学片断告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存在的认识偏差适时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模糊认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政治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是能够承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过度的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以异化成学生主观性的滋长并弱化、替代教师的主体性,这是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持的清醒和应有的理性姿态。
三、教育是艺术。需要教师创新
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创新。教师要在课堂主阵地上挥洒自如,“潇洒走一回”,那么,就应该做有思想、有情感、能创新的教师。
在多年的学生教育中,我有着博大深厚的爱心,尊重学生的“生存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选择权力、运动权力、休息权力等;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享受需要”,尊重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常规管理注重“起点要准、要求要严、检查要勤、反馈要快、改进要实”。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不断学习、坚定信念、为人师表。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坚持“价值引导与自主选择”结合、坚持“道德规范与人生体验”结合、坚持“道德教化与文化浸润”结合的育人策略。
潜心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关注“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堂。
2005年,江苏省实施高中新课程,笔者在实践中提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即“精致和谐”的政治课教学:“和谐”的教学目标;“精致”的教学策略;“生本”的课堂氛围;“互动”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政治课堂。“精致和谐”的政治课教学新理念转化为常态化教学行为的策略是:在教材文本的提炼上做到精炼深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做到精当适度,在教学内容的预设上做到精准合理,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做到精心有效。
几十年来,笔者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这种田野式、草根化的鲜活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进发思想火花,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为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和创新的教育艺术提供了源头活水。笔者主持过多个省市级课题和参与研究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的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在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同时也提升着教师的专业素质。
30年的教育征程,笔者积淀一种品格——真诚奉献;确立一种理念——尊重规律;弘扬一种精神——锐意进取;追求一种境界——自我完善。恩格斯曾说“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卓尔超群”。笔者从“奉献、求真、创新”开始,追求着人生不一样的“精彩”。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起奠基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基础教育的最根本价值是育人。笔者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在“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平凡岗位上追求着教育的永恒价值,在教书育人中提升教师素质。
笔者从教30年来,在“坎坷”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出的是前行的轨迹;一时一段记忆,缀成的是教育的征程,教学、管理、科研是生活的三部曲。从教师个体而言:以“奉献”成就教育更大贡献,以“求真”打造教育更高质量;以“创新”追求教育更具个性。
一、教育是事业。需要教师奉献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人民教师肩负的岗位责任。爱和奉献是师德之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奉献难以成就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来到远离县城、信息闭塞、设施简陋、师资薄弱的农村联办初中。面对农村联办初中,我没有感到惘然,更多的是感到肩上担着沉甸甸的重任。我工作的第一天就暗下誓言:加强思想修养、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当一名学生喜爱的政治教师。
我一点一滴地积累时间,如饥似渴地攻读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理论书籍,边学习、边消化、边实践。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心爱的事业之中,为了工作,我没能尽好对多病父亲的孝心,父亲临终时,我还在毕业班的教室中上课。
爱的事业需要爱的奉献。1986年,班级有位姓田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后来大腿又生疮,便不愿到校上课了。我不厌其烦地家访动员,并用自行车接送他到校学习,每天往返20多里路,坚持一个星期。老师真挚的爱,像催红染绿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从此那位学生天天到校认真学习,后来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高一级学校。
刚工作的头十年中,许多不幸给我带来了磨难,但我对教育事业的爱却始终不渝。当时我妻子是三班倒工人,幼小的女儿无人照料,我常常不得不在清晨把孩子送到爱人的单位,寒冬腊月也硬要把孩子从热被窝中拉起。有多少回女儿哭闹着不愿起来,我的眼睛也不止一次地湿润过,但当学生踏着雪白的霜路到校晨读时,我已在晨曦中的校园巡视了。
1990年,我5岁的幼女不幸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常住院治疗,一次次的骨髓穿刺,女儿经受着一次次的折腾,我流着泪、咬着牙,还是把照料女儿的担子压在岳母和妻子身上。多少次的深夜,女儿病情加重,由救护车送到市人民医院急救。处理完救护事务,我仍骑车25公里赶在学生早读前到了学校。至1994年4月8日女儿病亡,我从没影响过一天的工作。
我在一次次的磨难中,在酸甜苦辣的“泥泞”路上跋涉攀登。“坎坷磨难”是难得的财富,只要你能以坚韧的意志、不舍的精神去战胜它,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在农村联办初中工作12年,在那里我从一个普通的任课教师、班主任成长为教务主任和主管有着30多个班级的教育教学的校长。1993年7-8期的《江苏教育》以“在农村联中耕耘播种,用奉献精神书写人生”为题对我的工作作了报道。我的事迹和教学成果入编《江苏教育功勋录》和《中学骨干教师辞典》。我先后被评为无锡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30年来,我一直把提高业务修养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政治学科教学园地里虔诚地学习、真诚地思考并努力地实践。30年中岗位虽几经变换,但我一心坚持,始终耕耘在学科教学的前沿,在担任省重点高中校长、党委书记期间,1997年、1999年、2002年三次承担高三毕业班的教学任务。2003年8月组织上将我调至市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尽管师干训教学任务承担的得心应手,但我硬是请求市府和教育局领导于2008年8月将我调至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回到了政治学科教学的第一线,为培育人的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二、教育是科学。需要教师求真
教育是科学,有诸多规律可循。潘懋元先生曾说,“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内部基本规律”。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教育是育人的大事业,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是教人求真。
教育需要教师求真,做遵循规律、有思想的教师。在30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自觉地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质量:一是教育有理性,确立“真实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教育有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有创新性。三是教育有勇气,善于拒绝平庸,不忘教育追求,不忘求真尚善。
30年中,笔者有着21年正副校长的经历。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带领教职工依据“硬件从实、软件从严、活件从优”的思路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追求“规范 特色”,学生培养“合格 特长”的境界,把一所乡镇完中创建成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对学校工作坚持“思想领导”,又保持“行动研究者”的行走姿态,对学校工作从行政领导走向专业引领,从“居高临下”走向“共生共长”。
在30年的学科教学中,我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政治课教学中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有这样一个课例:
我在一次就《经济生活》第十一课“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为题的全市公开教学研究课上,在新授课即将结束进行课堂小结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生1:老师,今天所学内容比较深奥,对高一学生而言学习这“科学发展gL"有用吗?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就此讨论,帮这位同学来解决疑惑。
生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我们今天学习文化知识也有启发意义的。
生3:我们的学习也要提倡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现在高效率地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有利于将来献身社会的建设事业。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从小确立一种意识,将来可以多一份责任,从而增强我们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教学片断告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存在的认识偏差适时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模糊认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政治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是能够承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过度的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以异化成学生主观性的滋长并弱化、替代教师的主体性,这是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持的清醒和应有的理性姿态。
三、教育是艺术。需要教师创新
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一个字——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创新。教师要在课堂主阵地上挥洒自如,“潇洒走一回”,那么,就应该做有思想、有情感、能创新的教师。
在多年的学生教育中,我有着博大深厚的爱心,尊重学生的“生存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选择权力、运动权力、休息权力等;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享受需要”,尊重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常规管理注重“起点要准、要求要严、检查要勤、反馈要快、改进要实”。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不断学习、坚定信念、为人师表。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坚持“价值引导与自主选择”结合、坚持“道德规范与人生体验”结合、坚持“道德教化与文化浸润”结合的育人策略。
潜心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关注“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堂。
2005年,江苏省实施高中新课程,笔者在实践中提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即“精致和谐”的政治课教学:“和谐”的教学目标;“精致”的教学策略;“生本”的课堂氛围;“互动”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政治课堂。“精致和谐”的政治课教学新理念转化为常态化教学行为的策略是:在教材文本的提炼上做到精炼深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做到精当适度,在教学内容的预设上做到精准合理,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做到精心有效。
几十年来,笔者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这种田野式、草根化的鲜活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进发思想火花,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为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和创新的教育艺术提供了源头活水。笔者主持过多个省市级课题和参与研究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的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在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同时也提升着教师的专业素质。
30年的教育征程,笔者积淀一种品格——真诚奉献;确立一种理念——尊重规律;弘扬一种精神——锐意进取;追求一种境界——自我完善。恩格斯曾说“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卓尔超群”。笔者从“奉献、求真、创新”开始,追求着人生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