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客观事物,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位审视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解数学题也是如此.所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其实质都是一个视角的问题.同一道题目,有时看起来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变换一个角度审视它却一目了然,易如反掌.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自如、不失时机地调整视角,不但可以曲径通幽,“难”题不难,而且能独辟蹊径,达奇思妙解之效果.
一、对同一数学表达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同一个表达式,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联想它在不同学科中的含义,就能迅速找到解题“入口”,得到各种解法.
例1已知函数f(x)=1+x2(x∈R),试证明:|f(a)-f(b)|≤|a-b|.
证法1用三角代换思想去观察表达式1+x2,可联想到关系式1+tan2θ=sec2θ,问题变为证明|secθ1-secθ2|≤|tanθ1-tanθ2|,这比直接证原题容易多了.
证法2用解析几何的观点去观察f(x)=1+x2表示的是双曲线y2=x2+1的上半支,而|f(a)-f(b)||a-b|是曲线上两点(a,f(a))和(b,f(b))连线斜率的绝对值,而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斜率正好为±1,这个问题极易解决.
证法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x2可看做点(x,1)到原点的距离,则|f(a)-f(b)|≤|a-b|的含义就是平面内三角形两边之差不大于第三边,这是明显的事实.
证法4从复数的角度去看待1+x2,联想到复数z=x+i(或z=1+xi)的模,因而证明不等式|f(a)-f(b)|≤|a-b|就是证明复数模不等式||z1|-|z2||≤|z1-z2|.
二、注意“背景”和“对象”的转换
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在解决多个变量问题时,往往先入为主地把某一类“变元”确定为对象,而把其他变元置于“背景”地位,这样做在通常情况下可行,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很困难,这时,若能及时交换“对象”和“背景”的位置则很可能轻易得解.
例2解关于x的方程:x4-2ax2+x+a2-a=0.
习惯上,我们总是以x为方程的未知量,这个四次方程是不好求解的,若视为关于a的二次方程,a2-a(2ax2+1)+(x4+x)=0,显然可分解为(a-x2-x)(a-x2+x-1)=0,从而有x2+x-a=0或x2-x+(1-a)=0.对a讨论,这两个二次方程不难解出.
例3若a2+b2=1,a,b均不为0,求证:a+1a2+b+1b2≥9.
此题人们常用不等式性质、换元法等去解,但事实上可以把点A(a,b)看做在直线ax+by=1上,点P-1a,-1b到点A的距离不小于它到直线ax+by=1的距离,即a+1a2+b+1b2≥a-1a+b-1b-1a2+b2=3,所以a+1a2+b+1b2≥9.
三、排除干扰因素,摄取“特写镜头”
解某些数学题时,常采取集中条件,排除干扰,摄取“特写镜头”,如多项多乘除的竖式运算的分离系数法、解线性方程组的行列式法或矩阵法.在立体几何中,这种方法更有用武之地,因为在空间图形中,往往存在一些特殊的平面,它们能把题目中分散关系集中于其上,能把已知条件和结论挂上钩,能把条件中隐含的有关图形性质显示出来,只要找到了这样的平面,就可以把它们从原立体图中隔离出来,画成真实直观的平面图形成为“特写镜头”,从而用平面几何方法解决原题.
例4如图,已知三棱锥P-ABC的侧棱PA,PB,PC上分别有一点A1,B1,C1且满足PA1PA=mn,PB1PB=pq,PC1PC=rs.又知三棱锥P-ABC的体积等于V,求三棱锥P-A1B1C1的体积.
解考虑三棱锥C1-PA1B1和三棱锥C-PAB,则PC1∶PC=r∶s,可知C1到底面PA1B1的距离与C到底面PAB的距离之比为r∶s.
总之,调整视角对于寻求解题契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一、对同一数学表达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如果能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同一个表达式,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它,联想它在不同学科中的含义,就能迅速找到解题“入口”,得到各种解法.
例1已知函数f(x)=1+x2(x∈R),试证明:|f(a)-f(b)|≤|a-b|.
证法1用三角代换思想去观察表达式1+x2,可联想到关系式1+tan2θ=sec2θ,问题变为证明|secθ1-secθ2|≤|tanθ1-tanθ2|,这比直接证原题容易多了.
证法2用解析几何的观点去观察f(x)=1+x2表示的是双曲线y2=x2+1的上半支,而|f(a)-f(b)||a-b|是曲线上两点(a,f(a))和(b,f(b))连线斜率的绝对值,而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斜率正好为±1,这个问题极易解决.
证法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x2可看做点(x,1)到原点的距离,则|f(a)-f(b)|≤|a-b|的含义就是平面内三角形两边之差不大于第三边,这是明显的事实.
证法4从复数的角度去看待1+x2,联想到复数z=x+i(或z=1+xi)的模,因而证明不等式|f(a)-f(b)|≤|a-b|就是证明复数模不等式||z1|-|z2||≤|z1-z2|.
二、注意“背景”和“对象”的转换
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在解决多个变量问题时,往往先入为主地把某一类“变元”确定为对象,而把其他变元置于“背景”地位,这样做在通常情况下可行,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很困难,这时,若能及时交换“对象”和“背景”的位置则很可能轻易得解.
例2解关于x的方程:x4-2ax2+x+a2-a=0.
习惯上,我们总是以x为方程的未知量,这个四次方程是不好求解的,若视为关于a的二次方程,a2-a(2ax2+1)+(x4+x)=0,显然可分解为(a-x2-x)(a-x2+x-1)=0,从而有x2+x-a=0或x2-x+(1-a)=0.对a讨论,这两个二次方程不难解出.
例3若a2+b2=1,a,b均不为0,求证:a+1a2+b+1b2≥9.
此题人们常用不等式性质、换元法等去解,但事实上可以把点A(a,b)看做在直线ax+by=1上,点P-1a,-1b到点A的距离不小于它到直线ax+by=1的距离,即a+1a2+b+1b2≥a-1a+b-1b-1a2+b2=3,所以a+1a2+b+1b2≥9.
三、排除干扰因素,摄取“特写镜头”
解某些数学题时,常采取集中条件,排除干扰,摄取“特写镜头”,如多项多乘除的竖式运算的分离系数法、解线性方程组的行列式法或矩阵法.在立体几何中,这种方法更有用武之地,因为在空间图形中,往往存在一些特殊的平面,它们能把题目中分散关系集中于其上,能把已知条件和结论挂上钩,能把条件中隐含的有关图形性质显示出来,只要找到了这样的平面,就可以把它们从原立体图中隔离出来,画成真实直观的平面图形成为“特写镜头”,从而用平面几何方法解决原题.
例4如图,已知三棱锥P-ABC的侧棱PA,PB,PC上分别有一点A1,B1,C1且满足PA1PA=mn,PB1PB=pq,PC1PC=rs.又知三棱锥P-ABC的体积等于V,求三棱锥P-A1B1C1的体积.
解考虑三棱锥C1-PA1B1和三棱锥C-PAB,则PC1∶PC=r∶s,可知C1到底面PA1B1的距离与C到底面PAB的距离之比为r∶s.
总之,调整视角对于寻求解题契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