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师生互动活动。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提问种类,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提问 因才而问 扩散思维 提高效率
课堂提问是所有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从学生迈入幼儿园开始,课堂提问就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课程设置、课时设置及学生数量因素的限制,课堂提问的几率比小学阶段要少一些,因此在课堂提问的质量要求上要比小学阶段高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数学老师要仔细研究如何进行课堂提问,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提问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在上课伊始,我们常常会采用提问的方法引入新课,这种提问就叫做引入性提问;在讲课的过程中,当我们准备开始讲授新知识,这时候就需要采取激趣性提问;在讲授完重点和难点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要采用启发性、提示性提问来给学生指路子,找方向。当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反馈性提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最后,我们还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留给学生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所有的这些提问,如果不进行精心的设计,那就会流于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而运用好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则可以将新授、复习、扩散等环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紧跟教师的步伐和节奏,和教师以及班里的所有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气场,实现良性互动。那么,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提问时,究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在新授课开始之前的复习环节,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课与语文课的最大不同在于相邻的课程之间往往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新授课开始之前,很有必要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并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本节课的讲授方法和教授策略。因此,在设计提问问题时,就要以本节课可能用到的重要的概念、定义、定理和相关法则为重点,比如要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我们就应该先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
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是要求学生回忆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一定义,从而为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树立起一个大的框架,第二个问题则相对具体,要求学生回答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一重要概念,从而为下一步讲解“除了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也分别对应相等的条件之外,还有其他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打下基础。
新授课开始环节的提问,所问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一些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确是学习新知必不可少的铺垫。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学习起新知识来,才会得心应手,充满兴趣。
二、在新授课开始后的激趣环节,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好的数学课,一开头就要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教师教学思路的指挥棒运转,这就需要我们的提问要有趣且具有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化为探究的主动性。还以上面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为例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两个条件是否可以去掉一个?2.除了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之外,你还能找出怎样的条件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使用怎样的方法可以确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在布置好以上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全面动起来,进入自主探究的美妙境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三个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提前了解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个小组的学生竟然采取了初中生很少用的排除法,将两个三角形的所有条件列出一个表格,然后一项一项进行比较,将那些不能证明全等的条件剔除,从而找到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所有方法。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进步,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的确让人感到惊喜异常。
三、在新授课的讲解环节,要注意及时针对学生理解的薄弱点进行提问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暂时的迷茫,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决不能搞一言堂,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应该注意学生的眼神、表情,及时发现学生认知中存在的薄弱点,一旦发现,要马上着手准备提问,让学生把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通过自己和学生的互动,解除学生的迷惑。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稍微浅显一点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提问上要向神情迷茫的学生倾斜,通过提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对新授课的内容形成牢固的认知。
四、在新授课结束环节,要给学生留下探究性强的问题,把课上探究延伸到课下
一节课讲完了,除了要通过反馈性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之外,还要精心布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留在课下进行研究,比如不同条件的两个三角形还存在什么关系等,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关键词】课堂提问 因才而问 扩散思维 提高效率
课堂提问是所有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从学生迈入幼儿园开始,课堂提问就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课程设置、课时设置及学生数量因素的限制,课堂提问的几率比小学阶段要少一些,因此在课堂提问的质量要求上要比小学阶段高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数学老师要仔细研究如何进行课堂提问,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提问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在上课伊始,我们常常会采用提问的方法引入新课,这种提问就叫做引入性提问;在讲课的过程中,当我们准备开始讲授新知识,这时候就需要采取激趣性提问;在讲授完重点和难点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要采用启发性、提示性提问来给学生指路子,找方向。当一节课将要结束时,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反馈性提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最后,我们还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留给学生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所有的这些提问,如果不进行精心的设计,那就会流于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而运用好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则可以将新授、复习、扩散等环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紧跟教师的步伐和节奏,和教师以及班里的所有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气场,实现良性互动。那么,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提问时,究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在新授课开始之前的复习环节,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课与语文课的最大不同在于相邻的课程之间往往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新授课开始之前,很有必要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并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本节课的讲授方法和教授策略。因此,在设计提问问题时,就要以本节课可能用到的重要的概念、定义、定理和相关法则为重点,比如要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我们就应该先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
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是要求学生回忆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一定义,从而为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树立起一个大的框架,第二个问题则相对具体,要求学生回答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一重要概念,从而为下一步讲解“除了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也分别对应相等的条件之外,还有其他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打下基础。
新授课开始环节的提问,所问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一些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确是学习新知必不可少的铺垫。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学习起新知识来,才会得心应手,充满兴趣。
二、在新授课开始后的激趣环节,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好的数学课,一开头就要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教师教学思路的指挥棒运转,这就需要我们的提问要有趣且具有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化为探究的主动性。还以上面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为例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两个条件是否可以去掉一个?2.除了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之外,你还能找出怎样的条件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使用怎样的方法可以确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在布置好以上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全面动起来,进入自主探究的美妙境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三个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提前了解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个小组的学生竟然采取了初中生很少用的排除法,将两个三角形的所有条件列出一个表格,然后一项一项进行比较,将那些不能证明全等的条件剔除,从而找到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所有方法。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进步,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的确让人感到惊喜异常。
三、在新授课的讲解环节,要注意及时针对学生理解的薄弱点进行提问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暂时的迷茫,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决不能搞一言堂,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应该注意学生的眼神、表情,及时发现学生认知中存在的薄弱点,一旦发现,要马上着手准备提问,让学生把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通过自己和学生的互动,解除学生的迷惑。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稍微浅显一点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提问上要向神情迷茫的学生倾斜,通过提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对新授课的内容形成牢固的认知。
四、在新授课结束环节,要给学生留下探究性强的问题,把课上探究延伸到课下
一节课讲完了,除了要通过反馈性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之外,还要精心布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留在课下进行研究,比如不同条件的两个三角形还存在什么关系等,从而做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