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变德育和
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
高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有几十年的经验,但在新时期,围绕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转变一些思想和做法。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教育包括现行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往往是把学生看成一种原料胚胎,教育的任务就是去加工塑造,缺乏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致使德育教育主体缺失。其实教育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没有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注重人自身的生存素质和生活素质的提高,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释疑、解惑,又排忧解难,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避免抑制学生主体发展弊端的产生。可以说没有尊重就没有德育,尊重也是德育的本质规律,尊重的德育应当是21世纪德育的理性追求。德育也需要爱,也培养爱。没有爱的德育是死亡了的德育,不能培养爱的德育,是失败的德育。
高校德育应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去培养学生,这就要求在德育中注重人文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以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要着眼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重智轻德,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否则就是有智商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有青春没有热血,这是非常危险的。
二、更新人才观、价值观、知识观
我们传统的人才能力观是:忠诚、苦干、投入、具备专长。这类人才在历史上确实为社会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而新形势的发展,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新的人才能力观应是,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精神、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新事物接受和运用能力。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要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才能使自己完善起来。
新形势下价值观的更新也是高校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未来学家、预测学家托夫勒说:21世纪要有新的价值观,摆在第一位的是健康价值观,第二位的是时间价值观,第三位的是知识成长价值观,第四位的是情感价值观,第五位的是金钱财富价值观。江泽民同志对市场经济曾提出四个多样化,即经济形式多样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生活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其实质是利益多样化。我们在讲奉献的同时,也要讲需求。从实现人的价值看,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改善人的生活、实现对人的肯定,使其有价值感和幸福感,同时又要确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认识是,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对事实概念的系统描述,更是掌握知识的方法;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索的过程。知识不等于方法,信息也不等于知识。人类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明确知识,课堂上老师讲的,书本上描述的;另一类是默会知识,这类知识是不能用符号文字来表示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的知识,这是真正的知识。知识的载体是光盘是书本,方法的载体是人本身,是人的大脑。美国物理学家劳埃说,方法就是所学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世界,鼠标一点,包罗万象,但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要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数据资料不加以整理不成为信息,信息不加以分析不成为知识,知识不通过智慧加以应用不成为力量。当今社会竞争不是与社会生活没有关系的知识竞争,而是人的能力水平眼光的竞争。因此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要有突破
高等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母机。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高素质教师,必须有新的师范观念。首先注重师范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是将来教育战线的生力军,担负着塑造人的重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培养的师范生具有新理念、新精神,国家和民族发达才有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不是唱唱歌、跳跳舞、开开选修课。素质就是品格,就是做人,一名国外哲学家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是对素质的诠释。师范生将来是培养人的人,首先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从教必须终身受教,过去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不能是一桶死水,应当是一股有源头的活水,是喷泉。当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存量,更要有知识的增量。
对师范生还要注重师德教育、师生观念的教育。过去讲师德建设,讲的比较多的是教师的人格力量、自律意识、奉献精神,很少讲教师的需求,很少讲教师的发展提高。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要认识到教师是一个有价值感、幸福感的人,而不是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重视师德教育,也就是重视人自身的生存素质和生活素质的提高,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因此要引导师范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同时培养师范生新型的师生观念。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教育是学习、交流的活动。这值得我们研究。信息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拓宽了,现在的学生人性张扬,知识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灌输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要改变过去的状况,必须从源头抓起,源头就是师范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
高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有几十年的经验,但在新时期,围绕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转变一些思想和做法。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教育包括现行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往往是把学生看成一种原料胚胎,教育的任务就是去加工塑造,缺乏对学生主体的真正尊重,致使德育教育主体缺失。其实教育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没有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注重人自身的生存素质和生活素质的提高,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释疑、解惑,又排忧解难,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避免抑制学生主体发展弊端的产生。可以说没有尊重就没有德育,尊重也是德育的本质规律,尊重的德育应当是21世纪德育的理性追求。德育也需要爱,也培养爱。没有爱的德育是死亡了的德育,不能培养爱的德育,是失败的德育。
高校德育应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去培养学生,这就要求在德育中注重人文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以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要着眼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重智轻德,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否则就是有智商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有青春没有热血,这是非常危险的。
二、更新人才观、价值观、知识观
我们传统的人才能力观是:忠诚、苦干、投入、具备专长。这类人才在历史上确实为社会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而新形势的发展,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新的人才能力观应是,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精神、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新事物接受和运用能力。这就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要融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才能使自己完善起来。
新形势下价值观的更新也是高校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未来学家、预测学家托夫勒说:21世纪要有新的价值观,摆在第一位的是健康价值观,第二位的是时间价值观,第三位的是知识成长价值观,第四位的是情感价值观,第五位的是金钱财富价值观。江泽民同志对市场经济曾提出四个多样化,即经济形式多样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生活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其实质是利益多样化。我们在讲奉献的同时,也要讲需求。从实现人的价值看,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改善人的生活、实现对人的肯定,使其有价值感和幸福感,同时又要确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现代知识观对知识的认识是,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对事实概念的系统描述,更是掌握知识的方法;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索的过程。知识不等于方法,信息也不等于知识。人类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明确知识,课堂上老师讲的,书本上描述的;另一类是默会知识,这类知识是不能用符号文字来表示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的知识,这是真正的知识。知识的载体是光盘是书本,方法的载体是人本身,是人的大脑。美国物理学家劳埃说,方法就是所学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世界,鼠标一点,包罗万象,但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要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数据资料不加以整理不成为信息,信息不加以分析不成为知识,知识不通过智慧加以应用不成为力量。当今社会竞争不是与社会生活没有关系的知识竞争,而是人的能力水平眼光的竞争。因此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要有突破
高等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母机。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高素质教师,必须有新的师范观念。首先注重师范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是将来教育战线的生力军,担负着塑造人的重任。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培养的师范生具有新理念、新精神,国家和民族发达才有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不是唱唱歌、跳跳舞、开开选修课。素质就是品格,就是做人,一名国外哲学家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是对素质的诠释。师范生将来是培养人的人,首先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从教必须终身受教,过去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不能是一桶死水,应当是一股有源头的活水,是喷泉。当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存量,更要有知识的增量。
对师范生还要注重师德教育、师生观念的教育。过去讲师德建设,讲的比较多的是教师的人格力量、自律意识、奉献精神,很少讲教师的需求,很少讲教师的发展提高。实际上,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要认识到教师是一个有价值感、幸福感的人,而不是只掌握知识、传播知识的机器。重视师德教育,也就是重视人自身的生存素质和生活素质的提高,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因此要引导师范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同时培养师范生新型的师生观念。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教育是学习、交流的活动。这值得我们研究。信息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拓宽了,现在的学生人性张扬,知识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灌输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要改变过去的状况,必须从源头抓起,源头就是师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