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2006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7832万人次,旅游收入368亿元。从“黄金周”飞速攀升的统计数据可看出,“假日经济”不仅扩大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观念的一次新变革。我们可以从这个庞大的数据看出人们对黄金周出行的渴望。
然而对于黄金周旅游却争议纷纷……
黄金周的黄金效益
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十一”黄金周7天,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3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涨幅比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
据中国银联的最新统计,国庆假日前两日银联卡实现国内跨行交易3370万笔,总金额超过190亿元人民币,交易总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六成。
中国银联数据还显示,“十一”黄金周前两日,我国境外刷卡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总金额同比增长超过八成。
铁路部门在黄金周迎来了客流高峰,连续两日旅客发送量超500万人,并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10月1日当天,铁路客流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发送旅客571.6万人,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据专业人士介绍,500万客流对于铁路来说已是绝对的高峰状态,至今春运最高峰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此前,铁路有两次客流高峰突破500万人,首次是去年国庆当日,第二次是今年5月1日。
截至10月10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67.48万人次,比昨天下降31.5%;比去年同期下降4.35%,收入则同比增长11.69%。
假日投诉也是“黄金周”
黄金周制度实行伊始,曾被人们广泛看好。但七年之痒过后,反对之声就明显占了上风。剩下的一些赞成者,或权力机关或渔利商家,几乎清一色属于黄金周受益者。“黄金周促进经济的繁荣”,曾是他们长期依仗的一个坚不可摧的理由。现实中的一个接一个的黄金周,促进了经济繁荣果真不假,以一日里11.48万人同游故宫、日均6.2万人在八达岭长城出没的统计,就给定了人们一个无可辩驳的答案。可是如此规模的旅游,人们还会有其它收获可以获取吗?当旅游的轻喜剧变成一部惊悚大片的时候,真怀疑还有什么人能绷住了保持微笑。看过媒体上发出的黄金周万人涌动的照片,惊悚的感觉自会不期而至。
但对于黄金周期间,各地出台的各项临时管制措施。我们又看出了各个部门对黄金周的无奈。黄金周出去旅游不仅拥挤而且消费高,服务质量还很差,为避免个别景区人满为患的情况,各级政府都设立了假日办。在黄金周最初阶段,通过对比假日办发布的信息来判别出游的境况成为很多游客出行的首选,而现在,假日办的警示作用很难到位。由于景区担心计划出游的游客看到假日办发布的旅游警示后都不来了,尽管人数多,大多上报时参杂水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结果景点人满为患,消费者从而对假日办发布的数字产生不信任,从而弱化了假日办的警示作用。
对旅行社而言,由于黄金周期间考察旅行社只有一个指标:人数,这导致不少旅行社即使在酒店、景点人满为患的情况下,仍然照常收客。结果导致游客对黄金周参加旅游团产生不信任感,进而波及整个黄金周旅游市场,并引发取消黄金周制度的争议。
其他消费投诉随着各项管理措施的逐步到位虽有降低,但看看黄金周游客投诉的问题之多,就会知道黄金周当中的游客不满是怎样的一种普遍。按照中国人不愿意惹事生非、息事宁人的做法,多数游客其实是不愿选择耗时耗力的旅游投诉的,因而如果说要统计游客对黄金周旅游的不满,自然不能只去数到相关部门投诉的件数。
改革黄金周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蔡继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建议取消现行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将其法定假日由原来的3天减为1天,分配给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中国传统节日,确定其为法定节日,并各放假1天,这样原本一年中的114个节假日的总量仍不会变化。今后“五一”、“十一”、清明、端午、中秋5个假日1天的假期,可就近结合周末双休日,凑成“长周末”,3天连放。
蔡继明向媒体表示:“有数据显示,黄金周休假制度实行以来,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并不大,却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例如使商家短期成本增加,服务质量下降,政府公共管理成本增加等,不利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应该进行改革。”
南方某媒体从自身角度发表了《取消黄金周的四理由》文章,文章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降低商家风险、预防紧急突发事件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分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从市场供求规律、供需关系,资源的利用和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机会到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细分化,来说明“黄金周”是应消费者需求产生的,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本身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也是人为创造的繁荣。假日经济催生了“黄金周”,“黄金周”带动了假日经济,但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规律都要求对“黄金周”进行制度变迁。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建民指出,“黄金周”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中国人休假的办法,只是当时国家为拉动内需消费而匆忙出台的替代措施。旅游管理部门将“黄金周”的休假方式向旅游方面的误导,令“黄金周”几乎变成了“旅游黄金周”。13亿人的集中休假给交通、食宿、环保等方面造成巨大压力,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弊端。
有关媒体今年针对黄金周制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以上被访者支持改革黄金周休假方式。针对“黄金周休假方式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3071名参与者中61.46%的人明确表示赞成改革黄金周休假方式。
黄金周的变革与未来
众说纷纭、林林总总,共同的声音就是黄金周必须要有变革。
国家旅游局相关官员向媒体明确指出,有关部门对现行的休假制度进行调整是必定的,各部门经调研得出的具体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依法律程序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位官员表示,“黄金周”这一现行休假制度保留与否,以及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并非一项简单工作,必须经过慎重研究后才能决定,有关新休假制度的具体方案虽已基本确定,但仍未能公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将被纳入法定假日。
备受争议的“黄金周”休假制度究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有媒体报道,2007年6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张辉对媒体透露,黄金周长假制度可能在2009年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强制实行带薪年假,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在其后的“2007中国旅游和景点高峰论坛”上,媒体再次爆出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坚钟又一次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酝酿调整“黄金周”假期的方案,拟缩短“五一”“十一”假期时间,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假期,可能配合带薪休假制度,以形成若干“黄金周”。
由于在人才制度上的历史性缺陷,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带薪休假的确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除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很多企业由于制度和管理不同,很难落实带薪休假;在员工自身方面,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有些员工担心休假出游会影响今后的职业发展或业务,因此出游计划很可能得不到实施。也就是说,一旦取消了带有强制性放假意味的黄金周,等于把应有假期也取消了,人们的休息权反而无法保证。
从全民狂热,到思考疑惑;从盲目跟风,到理性对待。休假制度的改革不应该完全放弃政府强制成分而寄托于弹性很大的带薪休假,而应该将二者综合,寻求一个最合理的结合点。经历过的20个“黄金周”,每个都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追问、分析、疑惑下,“黄金周”不断地前进发展;可以说它已经是一种时代性、现代性的民俗,同时也是国家回笼货币的必需。
然而对于黄金周旅游却争议纷纷……
黄金周的黄金效益
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十一”黄金周7天,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3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涨幅比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
据中国银联的最新统计,国庆假日前两日银联卡实现国内跨行交易3370万笔,总金额超过190亿元人民币,交易总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六成。
中国银联数据还显示,“十一”黄金周前两日,我国境外刷卡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总金额同比增长超过八成。
铁路部门在黄金周迎来了客流高峰,连续两日旅客发送量超500万人,并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10月1日当天,铁路客流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发送旅客571.6万人,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据专业人士介绍,500万客流对于铁路来说已是绝对的高峰状态,至今春运最高峰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此前,铁路有两次客流高峰突破500万人,首次是去年国庆当日,第二次是今年5月1日。
截至10月10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67.48万人次,比昨天下降31.5%;比去年同期下降4.35%,收入则同比增长11.69%。
假日投诉也是“黄金周”
黄金周制度实行伊始,曾被人们广泛看好。但七年之痒过后,反对之声就明显占了上风。剩下的一些赞成者,或权力机关或渔利商家,几乎清一色属于黄金周受益者。“黄金周促进经济的繁荣”,曾是他们长期依仗的一个坚不可摧的理由。现实中的一个接一个的黄金周,促进了经济繁荣果真不假,以一日里11.48万人同游故宫、日均6.2万人在八达岭长城出没的统计,就给定了人们一个无可辩驳的答案。可是如此规模的旅游,人们还会有其它收获可以获取吗?当旅游的轻喜剧变成一部惊悚大片的时候,真怀疑还有什么人能绷住了保持微笑。看过媒体上发出的黄金周万人涌动的照片,惊悚的感觉自会不期而至。
但对于黄金周期间,各地出台的各项临时管制措施。我们又看出了各个部门对黄金周的无奈。黄金周出去旅游不仅拥挤而且消费高,服务质量还很差,为避免个别景区人满为患的情况,各级政府都设立了假日办。在黄金周最初阶段,通过对比假日办发布的信息来判别出游的境况成为很多游客出行的首选,而现在,假日办的警示作用很难到位。由于景区担心计划出游的游客看到假日办发布的旅游警示后都不来了,尽管人数多,大多上报时参杂水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结果景点人满为患,消费者从而对假日办发布的数字产生不信任,从而弱化了假日办的警示作用。
对旅行社而言,由于黄金周期间考察旅行社只有一个指标:人数,这导致不少旅行社即使在酒店、景点人满为患的情况下,仍然照常收客。结果导致游客对黄金周参加旅游团产生不信任感,进而波及整个黄金周旅游市场,并引发取消黄金周制度的争议。
其他消费投诉随着各项管理措施的逐步到位虽有降低,但看看黄金周游客投诉的问题之多,就会知道黄金周当中的游客不满是怎样的一种普遍。按照中国人不愿意惹事生非、息事宁人的做法,多数游客其实是不愿选择耗时耗力的旅游投诉的,因而如果说要统计游客对黄金周旅游的不满,自然不能只去数到相关部门投诉的件数。
改革黄金周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蔡继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建议取消现行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将其法定假日由原来的3天减为1天,分配给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中国传统节日,确定其为法定节日,并各放假1天,这样原本一年中的114个节假日的总量仍不会变化。今后“五一”、“十一”、清明、端午、中秋5个假日1天的假期,可就近结合周末双休日,凑成“长周末”,3天连放。
蔡继明向媒体表示:“有数据显示,黄金周休假制度实行以来,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并不大,却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例如使商家短期成本增加,服务质量下降,政府公共管理成本增加等,不利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应该进行改革。”
南方某媒体从自身角度发表了《取消黄金周的四理由》文章,文章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降低商家风险、预防紧急突发事件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分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从市场供求规律、供需关系,资源的利用和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机会到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细分化,来说明“黄金周”是应消费者需求产生的,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本身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也是人为创造的繁荣。假日经济催生了“黄金周”,“黄金周”带动了假日经济,但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规律都要求对“黄金周”进行制度变迁。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建民指出,“黄金周”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中国人休假的办法,只是当时国家为拉动内需消费而匆忙出台的替代措施。旅游管理部门将“黄金周”的休假方式向旅游方面的误导,令“黄金周”几乎变成了“旅游黄金周”。13亿人的集中休假给交通、食宿、环保等方面造成巨大压力,也暴露出了诸多的弊端。
有关媒体今年针对黄金周制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以上被访者支持改革黄金周休假方式。针对“黄金周休假方式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3071名参与者中61.46%的人明确表示赞成改革黄金周休假方式。
黄金周的变革与未来
众说纷纭、林林总总,共同的声音就是黄金周必须要有变革。
国家旅游局相关官员向媒体明确指出,有关部门对现行的休假制度进行调整是必定的,各部门经调研得出的具体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依法律程序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位官员表示,“黄金周”这一现行休假制度保留与否,以及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并非一项简单工作,必须经过慎重研究后才能决定,有关新休假制度的具体方案虽已基本确定,但仍未能公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将被纳入法定假日。
备受争议的“黄金周”休假制度究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有媒体报道,2007年6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张辉对媒体透露,黄金周长假制度可能在2009年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强制实行带薪年假,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在其后的“2007中国旅游和景点高峰论坛”上,媒体再次爆出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坚钟又一次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酝酿调整“黄金周”假期的方案,拟缩短“五一”“十一”假期时间,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假期,可能配合带薪休假制度,以形成若干“黄金周”。
由于在人才制度上的历史性缺陷,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带薪休假的确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除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很多企业由于制度和管理不同,很难落实带薪休假;在员工自身方面,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有些员工担心休假出游会影响今后的职业发展或业务,因此出游计划很可能得不到实施。也就是说,一旦取消了带有强制性放假意味的黄金周,等于把应有假期也取消了,人们的休息权反而无法保证。
从全民狂热,到思考疑惑;从盲目跟风,到理性对待。休假制度的改革不应该完全放弃政府强制成分而寄托于弹性很大的带薪休假,而应该将二者综合,寻求一个最合理的结合点。经历过的20个“黄金周”,每个都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追问、分析、疑惑下,“黄金周”不断地前进发展;可以说它已经是一种时代性、现代性的民俗,同时也是国家回笼货币的必需。